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气色

人以气为主①,于内为精神②,于外为气色③。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④。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⑤。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⑥,望后隐跃”是也⑦。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⑧。

注释

①人以气为主:人以气为其主神,气主宰着人。“气”作为一种生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依据。主,主宰、主要之神。

②于内为精神:“气”的内在表现是人的精神,而“精神”则是人的观念、情感、意志、气质、风度等的综合表现。

③于外为气色:“气”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气色。

④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淡,指气色纯清明薄。长,指青年时期。明,指气色光而洁。艳,指气色丰而美。素,指气色朴而实。

⑤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春青,青属木,木色尚青。青色,即白中透青的苍翠之色。夏红,夏属火,火色尚红。秋黄,秋属金,金色尚白,白虽得正,却非所宜(因白为凶色),宜者黄色,以土生金,不失其正,而脾属土,养脾以移气。冬白,冬属水,水色尚黑,黑虽得正,却非所宜(黑则肾亏),宜者白色,以金生水,不失其正,而肾属水,固肾以养元。

⑥朔后森发:朔,朔日,指阴历每月初一。森发,如树木枝叶之盛发。“朔”为日月相会之日,月至此渐趋于圆,有树木盛发相。

⑦望后隐跃:望,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隐跃,若隐若现。“望”为日月相望之日,月至此渐趋于隐,有若隐若现之相。

⑧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早青,气色初发。清晨起床之后,人开始活动,气色便随之复苏,所以说“早青”。昼满,白天气色充盈。晚停,傍晚气色将伏。暮静,夜间气色安宁。

译文

人以气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主宰,气在体内表现为精神,在体表表现为气色。人的气色有多种形态:有贯穿人一生的气色,就是俗话说的“少年时期气稚色薄,青年时期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盛色艳,老年时期气实色朴”,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年的气色,就是俗话说的“春季气色宜青,夏季气色宜红,秋季气色宜黄,冬季气色宜白”,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月的气色,就是俗话说的“每月初一日之后如枝叶盛发,十五日之后则若隐若现”,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天的气色,就是俗话说的“早晨气色开始复苏,白天气色充盈饱满,傍晚气色渐趋隐伏,夜间气色安宁平静”,就是这种气色。

点评

“气”有内外两种存在形式,内在形式是“精神”,外在形式为“气色”。观察“气”,既要观察内在的“精神”,又要观察外在的“气色”。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变化都有一定差异,有些方面甚至非常显著。人的肤色有明暗不同的变化,如同一株树,初生之时,色薄气稚;生长之时,色明气勃;茂盛之时,色丰而艳;及其老时,色朴而实。人少年之时,色纯而稚;青年之时,色光而洁;壮年之时,色丰而盛;老年之时,色朴而实。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恒定不变的气色,应辩证地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

人的生理状态和情绪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内在变化就会引起气色的变化。“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取其与四时气候相应所作的比拟。“一月之气色”,随月亮的隐现而发,初一日之后,气色如枝叶之生发,清盛可见,十五之后,气色就若隐若现,如月圆之后,渐渐被侵蚀而消失。“一日之气色”,则因早、中、晚气候的变化而有小范围的变化,大致上是早晨气色复苏,如春天之草绿;中午气色饱满充盈,如树木之夏茂;傍晚气色渐隐渐伏;夜间气色平静安宁,即秋收冬藏之义。

气与色密不可分,气为色之根,色为气之苗,色表现着气,气决定着色。气有先天所禀之气,有后天所养之气,如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色也有先天所禀之色与后天所养之色两种。古人常用气和色来判断人的优劣、命运的吉凶,如“骨骼管一生之荣枯,气色定行年之休咎”。气色既有后天所养者,它们一定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所以古代又有“行年气色”之说。

在《红楼梦》一书中,作者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描写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脂砚斋批注曰:“‘少年色嫩不坚牢爷以及‘非夭即贫爷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少年色嫩不坚牢”,出自《麻衣相法》。《金锁赋》亦谓:“老年色嫩招辛苦,少年色嫩不坚牢。”面若秋月、色如春花,指神色嫩秀。相反,薛宝钗之气色则是“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发色黑亮、红唇、浓眉、肌肤丰盈洁白、举止端雅,在《麻衣相法》中均属富贵长寿之相,为个性温良的有德之人,正与薛宝钗性情相符。 55WpGHfO3unW3ohuhlC0Qa0HN7QKtSNWQMYdTrtFMsySLrvTBUR4ANqTCcpS3D/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