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 。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参的家庭背景可不一般。他的曾祖父当过宰相,他的父亲当过刺史,但是呢,“富不过三代”这个定律他们家也没摆脱,虽然岑参从小就是个神童,但老想比自己老祖宗干得好,压力太大,生了出世的念头。
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约了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好友来到慈恩寺,触景生情,作了这首诗。
开头两句说的是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直达天宫。接下去四句写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直达天穹。再接下去四句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几与天齐,鸟在眼下,风在脚下。
下面八句,用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最后四句是诗眼,此时的唐朝,名将高仙芝出征大食,战败而回;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外戚宦官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满目昏暗。所以他想学不仕王莽的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诗人登上佛塔看到满眼景物,望而生发,顿悟佛理,其实是暗喻自身对国事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岑参似乎已经预料到大唐的未来,这首诗作成后三年,就爆发了史上最著名的叛乱——安史之乱,大唐从此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