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 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张海涛解读

这首五古写作者去山中寻访隐士而朋友不在,情随景换,脉络井然。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隐者居住的茅屋在山巅之上,来往一趟殊为不易。终于爬到山顶,却发现隐者不在家。“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作者猜想,隐者或许是乘车出游,或许是去溪间垂钓。“巾柴车”“钓秋水”,写出隐逸之士的潇洒出尘。“差池不相见,黾俛空仰止”,此来彼往,擦肩而过,作者只能望茅屋而兴叹。

费了这么大力气才来到山顶,却发现朋友不在家。一般人难免会郁闷沮丧,而作者却笔锋一转:“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山中草色,在雨中显得分外青翠;松风簌簌,更增添高旷之感。这种幽绝的景色是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所没有的,使作者顿感神清气爽。“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此行虽未见到朋友,没能把酒言欢,谈笑累日,但收获了山中的一片清凉世界,因此内心同样是愉悦、满足的。所以作者最后说“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我可以下山了,不用在此等待隐者回来。乘访友之兴而来,尽游山之兴而返,可谓不虚此行。

在通讯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寻友不遇、游园不值的情况很常见,而诗人们总能在怅然之余,发现大自然的美好,滋润自己的心灵。今天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便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收获,触目皆春。 9MjPytXdoBrlWfY6XgTih/SJQZ44SMP/RMo+kdMGIcB2CPYg1qvLf3bR9MSuCEw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