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康震解读

《望岳》是早年的杜甫向盛世王朝献上的一份宏阔豪迈的内心独白。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的洛阳进士科考试落败,这一年他还不到三十岁,朝气蓬勃,志向远大,坚信人生依然有大把的机遇,于是,他开始漫游齐鲁。在山东,他遥望泰山,引发无限的感慨:宏伟的泰山,郁郁苍苍,横越齐鲁,蔚为壮观;山上的云气层层升腾,弥漫飘荡,令人的心胸也随之涤荡开阔;极目远望,回归山林的鸟儿尽收眼底。

诗的最后,杜甫总结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有个小典故。孟子曾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变小了。诗人化用孟子的话,意思是说,如果我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也都不过是些小山罢了。这两句充分表现了年轻的杜甫对未来、对前程的无比自信。

杜甫的确有自信的资本。一方面,当时正值盛唐,这是个自信的时代;另一方面,杜甫的家族有着光辉的历史。杜甫的家族属于名门望族,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民间有个说法:“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拥有这样家族背景的杜甫怎么可能因为一次失败的科举而自暴自弃呢?此时的杜甫不但要“登泰山而小天下”,更有志于治理天下。因此,这首诗不但蕴含着儒家传统,而且秉承了家族荣耀,更由此高唱出自己远大的时代理想。 ITRlNYeBfYp7sI7B6UJBvFGUSgHCUyHvT2115dr0nQWb8+LC1qvkN7NhtC5bd70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