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志类 所以记人者。经如《尧典》《舜典》 ① ,史则本纪、世家、列传 ② ,皆记载之公者也;后世记人之私者,曰墓表、曰墓志铭、曰行状、曰家传、曰神道碑、曰事略、曰年谱皆是 ③ 。
①《尧典》《舜典》:《尚书》中记述上古圣王尧、舜言行的篇目。
②史则本纪、世家、列传:纪传体正史中的体例,本纪一般记述帝王大事,为一朝史事之纲,如《汉书·高帝纪》;世家记载世代相传之家族事迹,如《史记·齐太公世家》;列传,记述重要人物事迹,包括单传、合传、类传等多种。
③“曰墓表”几句:指后世的这些文体,都属于他所称的传志类。“墓表”如欧阳修《石曼卿墓表》,“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行状”如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家传”如李繁《邺侯家传》,“神道碑”如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事略”如欧阳发《先公事略》,“年谱”如《杜工部年谱》。
传志类 是记叙人物的文章。经书中如《尧典》《舜典》,史书中则是本纪、世家、列传,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所做的记载;后世从私家角度记叙人物的墓表、墓志铭、行状、家传、神道碑、事略、年谱,都属于此类。
叙记类 所以记事者。经如《书》之《武成》《金縢》《顾命》 ① ,《左传》记大战、记会盟 ② ,及全编皆记事之书,《通鉴》法《左传》 ③ ,亦记事之书也;后世古文如《平淮西碑》等是 ④ ,然不多见。
①《武成》《金縢》《顾命》:均为《尚书》篇名。《武成》记述武王灭商后祭告神明、偃武修文之事。《金縢》记载武王克商后生病,周公向先王祈祷以身代武王,并将祷辞藏于金縢之匮,后武王病愈。武王去世后,周公受到成王猜忌,天变示警,成王开启金縢之书,方悔悟改过。《顾命》记述周成王临死前将周康王托付给召公等大臣及周康王即位的典礼经过。
②记大战、记会盟:记大战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城濮之战,记会盟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记弭兵之会。
③《通鉴》:即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记述战国至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与《左传》同为编年体,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④《平淮西碑》:韩愈的名篇,记述了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的战事。
叙记类 是记叙事件的文章。经书中如《尚书》的《武成》《金縢》《顾命》,《左传》中记大战、记会盟,乃至于全书都属于记事的书,《资治通鉴》效法《左传》,也属于记叙事件的书;后世古文如《平淮西碑》等也是此类文章,但不多见。
典志类 所以记政典者。经如《周礼》《仪礼》全书 ① ,《礼记》之《王制》《月令》《明堂位》 ② ,《孟子》之“北宫锜”章皆是 ③ ;《史记》之八书 ④ ,《汉书》之十志及三《通》 ⑤ ,皆典章之书也;后世古文如《赵公救灾记》是 ⑥ ,然不多见。
①《周礼》:也称《周官》,相传为周公所作,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类记述官制和政治制度,儒家十三经之一。《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共十七篇,被视为“礼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②《王制》《月令》《明堂位》:均为《礼记》篇名。《王制》记述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各种制度;《月令》按十二个月次记述各月天象物候及相应的政令措施;《明堂位》先记周公摄政,天下大治,诸侯来朝于明堂,各就其位,后记鲁国因周公之德而可袭用的天子礼乐制度。
③《孟子》之“北宫锜”章:见于《孟子·万章下》。北宫锜问及周朝的爵禄等级制度,孟子概述大略。
④《史记》之八书:《史记》中记述典章制度的《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或谓今本《律书》《历书》系《律历书》拆分而成,另有《兵书》一篇亡佚。
⑤《汉书》之十志:《汉书》中记述典章制度的《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三《通》:指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三书。
⑥《赵公救灾记》:指曾巩的名篇《越州赵公救灾记》,记述越州知州赵抃在熙宁八年(1075)、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时的救灾举措,见《曾巩集》卷十九。
典志类 是记述政治典章的文章。经书中如《周礼》《仪礼》全书,《礼记》的《王制》《月令》《明堂位》,《孟子》的“北宫锜”章,都是这类文章;《史记》的八书,《汉书》的十志,以及《通典》《通志》《文献通考》,都属于记叙典章制度的书;后世如《赵公救灾记》也是这类文章,但不多见。
杂记类 所以记杂事者。经如《礼记·投壶》《深衣》《内则》《少仪》 ① ,《周礼》之《考工记》皆是 ② ;后世古文家修造宫室有记 ③ ,游览山水有记 ④ ,以及记器物、记琐事皆是 ⑤ 。
①《礼记·投壶》《深衣》《内则》《少仪》:均为《礼记》篇名。《投壶》记述投壶礼的具体仪节,《深衣》记述深衣这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的制式及文化意涵,《内则》记述日常生活中处理家庭内部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少仪》记述从小须学习的事奉尊长及自我修养的仪节。
②《周礼》之《考工记》:今本《周礼》篇名,据说西汉时《周礼》冬官部分亡佚,河间献王刘德取《考工记》补入,内容主要是记述各种手工业的工艺规范和制造技术。
③修造宫室有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游览山水有记: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
⑤记器物:如韩愈《画记》。记琐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杂记类 是记叙杂事的文章。经书中如《礼记》的《投壶》《深衣》《内则》《少仪》,《周礼》的《考工记》,都是这类文章;后世的古文家们,修造宫室有记叙,游览山水有记叙,还有记器物、记琐事的,都属于此类。
姚姬传氏之纂古文辞 ① ,分为十三类 ② ,余稍更易为十一类。曰论著、曰词赋、曰序跋、曰诏令、曰奏议、曰书牍、曰哀祭、曰传志、曰杂记九者,余与姚氏同焉者也;曰赠序,姚氏所有而余无焉者也;曰叙记、曰典志,余所有而姚氏无焉者也;曰颂赞、曰箴铭,姚氏所有,余以附入词赋之下编;曰碑志,姚氏所有,余以附入传志之下编。论次微有异同,大体不甚相远。后之君子以参观焉。
①姚姬传氏之纂古文辞:指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事。姚姬传,名鼐,字姬传,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所编《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风行一时,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②十三类:《古文辞类纂》选文约七百篇,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共十三类。
姚姬传编纂《古文辞类纂》,将所选文章分为十三类,我稍加改变,分为十一类。其中,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杂记等九类,是我与姚氏的选本相同的;而赠序类是姚氏有而我的分类中没有的;叙记、典志类,是我有而姚氏没有的;颂赞、箴铭类,姚氏选本中有,我将其附编在词赋类的下编之中;碑志类,姚氏选本中有,我将其附入传志类的下编。编排顺序稍有不同,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请后世君子参阅。
村塾古文有选《左传》者 ① ,识者或讥之。近世一二知文之士,纂录古文不复上及六经,以云尊经也 ② 。然溯古文所以立名之始,乃由屏弃六朝骈俪之文 ③ ,而返之于三代、两汉 ④ 。今舍经而降以相求,是犹言孝者敬其父、祖而忘其高、曾 ⑤ ,言忠者曰“我家臣耳,焉敢知国”,将可乎哉?余抄纂此编,每类必以六经冠其端,涓涓之水,以海为归,无所于让也。姚姬传氏撰次古文,不载史传,其说以为史多不可胜录也。然吾观其奏议类中录《汉书》至三十八首,诏令类中录《汉书》三十四首,果能屏诸史而不录乎?余今所论次,采辑史传稍多,命之曰《经史百家杂钞》云。
①村塾古文有选《左传》者:如《古文观止》十二卷,其中选录《左传》两卷。
②以云尊经也:自萧统编选《文选》,即不选经书,萧统在《文选序》中解释说:“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即认为周公、孔子所定的经典,地位崇高,不可加以编选。
③六朝骈俪之文:指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的骈文,以其讲究字句对偶而得名,常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故又称四六文。六朝,指均在南方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的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
④三代、两汉:三代指夏、商、周,两汉指西汉、东汉,此指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均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及诸子史传。
⑤高、曾:祖父之祖父为高祖,祖父之父为曾祖。
乡村塾学中教授古文有选《左传》的,有识者或有讥评。近世一二通晓文章之学的人在选编古文时,不再上溯至六经中的篇章,美其名曰要尊崇经书。然而追溯“古文”一词之所以成立的源头,实在是为了摒弃六朝骈文的绮丽之风,而返归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文章形态。现在舍弃经典而降格以求,就如同尽孝者敬其父亲、祖父而忘记了其高祖、曾祖,尽忠者说“我是家臣,岂敢知晓国家大事”,这怎么可以呢?我抄录编纂这部书,每一类必选六经中的篇章冠于其端首,就如同涓涓细流,都要归向大海,是不必有所辞让的。姚姬传选纂古文,不收编史书中的文章,所说的理由是史书甚多,不可胜录。然而,我见他的奏议类中,收录《汉书》中的文章多达三十八篇,诏令类中,也自《汉书》中收录了三十四篇,果真能摒弃史书而不予收录吗?现在我选编的文章,选自史书中的文章较多,命名为《经史百家杂钞》。
姚氏纂古文辞,至七百余首之多,余抄录又加多焉。兹别选简本,仅得四十八首,以备朝夕吟诵,约而易守。并抄一册与沅甫弟,同收温故知新之益。咸丰十年四月,国藩记。
【译文】
姚氏编纂《古文辞类纂》,文章有七百多篇,我在抄录时又增加了一些。现在又编选了简本,仅有四十八篇,用来早晚吟诵,约而易守。现在又抄录一册送与沅甫弟,一起收到温故知新的益处。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