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归宋

攒好一腔热血,洒满回家的行程。

——题记

就在这些步兵将散未散之时,徒单思碌已经冲出大营,追了上来。金人发迹的燕山之北出产良马,游牧民族又天生善骑射,所以如果任凭金军追赶,辛弃疾的五十骑恐怕都难以生还。好在散乱的步兵延缓了徒单思碌追赶的速度,为辛弃疾争取了时间。等到徒单思碌驱散了步兵人群,辛弃疾等五十骑早已无影无踪。

原来,辛弃疾自幼生活在山东,遍历当地山川河流,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悉。济州东南有峄山,山势连绵,便于隐藏。辛弃疾趁乱带领五十骑直奔峄山。山中有驿道,辛弃疾不敢走驿道,他先带领大家到一处山坳里休整。等待甩开徒单思碌的追兵后再想办法离开。

五十骑同时行动,无论如何都比较引人注目。辛弃疾下令在马蹄上裹上布,士兵嘴里塞进一种叫“枚”的东西,把马口用器具夹住,俗称“束马衔枚”,这样行军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徒单思碌一路向东追来,不知辛弃疾等已经隐蔽进了深山中。他以为辛弃疾会向离济州最近的海州方向撤退,于是一路向东追去。

五十骑将士在山坳里休整,辛弃疾和王世隆登上山峰观察敌情。看见徒单思碌的追兵向东绝尘而去,辛弃疾认为如果原路撤回海州,一路定无比凶险。同王世隆简单商量之后,他们马上统一意见,放弃原路返回的打算,向南走单州,经亳州、宿州、颍州,到达宋朝管辖的寿春府。路途比到海州远了四五百里,不过能出敌不意,并且山路盘旋,容易摆脱敌人。

其间,王世隆主张将张安国就地正法,免得多这个累赘,影响行军。但辛弃疾表示,耿京已经接受朝廷任命,杀害朝廷命官的凶手理应由朝廷判决,因此力主将张安国带回大宋,依律惩处。辛弃疾最终说服了王世隆,决定将张安国押解回建康或者临安。

以防万一,辛弃疾和王世隆还将五十骑分成两队,一队由辛弃疾率领,一队由王世隆率领,两队走不同道路,并行前进,相距不过数十里。这样行军,人数少、目标小,便于隐蔽。另外,途中如果一队有事,另一队负责解围接应,两队互为犄角。

天刚擦黑,两路军各自赶路,在山间小路中穿梭。

却说徒单思碌向东追赶百余里,未见辛弃疾等人踪迹,开始疑惑。徒单思碌也不是等闲之辈,很快意识到问题所在,立即掉转马头,一边把追赶方向锁定西南,一边派使者快马传报单州、徐州、宿州、颍州等地,务必截击辛弃疾等。

张安国只是一员降将,金国原本不值得为他大动干戈,不过知州在眼皮底下被人掳走,徒单思碌深感羞辱。汉人降军在金人手中还有用处,特别是张安国手下的那一支降军,金人还指望他们随金军南下攻宋。从古到今,“伪军”一直是异族入侵时的一支生力军。

济州向南三百里,有一处山群,叫芒砀山。当年汉高祖曾逃亡这里,斩白蛇而起义。辛弃疾率队伍夜间行军,山路崎岖,不得不放慢速度。赶到芒砀山时,已是接近中午。这时一行人又饥又渴,需要休息。但队伍尚在敌境,不敢久留。辛弃疾命人不下马,马不卸鞍,就地停留吃些东西,补充体力,然后继续行军。不料才歇息完毕,正要赶路,只听后面马蹄声急,眼见尘土飞扬。原来徒单思碌率一路金军已经赶到。

好在辛弃疾他们刚刚补充了干粮,体力已经恢复,连忙挺枪驱马,准备战斗。只见徒单思碌打马上前来,大声吆喝道:“放下张安国,可饶汝等不死。”辛弃疾大声回答:“张贼罪大恶极,早已被我们处决。你们还是回到峄山收尸吧。”双方隔空喊话,都是瓦解对手斗志的手段。徒单思碌虽然将信将疑,但既然追到了这里,岂会糊里糊涂回去!于是不再答话,把手一挥,后面的金军蜂拥而上,要将辛弃疾等悉数歼灭。

辛弃疾一面指挥从容应战,一面安排四五骑驮着张安国先行撤退,然后命人点起随身携带的干马粪。这干马粪点燃后,会冒起浓烟,这是向王世隆传递的信号,类似古长城上燃烧的烽火。

徒单思碌的追兵有一百多人,是辛弃疾一行的五倍多。辛弃疾边战边撤,尽量减少损失,拖延时间。大约半个时辰,眼看辛弃疾一行难以支撑,金军背后忽然杀出一支队伍,原来王世隆带着另外二十多骑已经赶到。二十多骑后面,道路上旌旗招展,草木摇落,原来是王世隆设置的疑兵。金军激战正酣,眼看胜利在望,不防背后杀出一支劲旅,也不知多少人马,大骇。两军作战,最怕军心散乱。金军惊骇之间,又听宋军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快下马受死!金军顿时乱作一团。宋军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力量悬殊,不宜久战。冲散了金兵,王世隆与辛弃疾会合到一处,赶紧向深山陡峭处撤退。

徒单思碌眼见辛弃疾等要逃,知道上当,急忙命令金军在后面追赶。金军还惊魂未定,队伍不整,就这样稀里糊涂向宋军追击。山高路险,道路狭窄处,仅能容下单匹马通过。而金军缺乏有效组织,几匹马拥挤到一起,纷纷掉落悬崖,后面的马匹又控制不住,践踏而至,一时间哀号声、尖叫声聚在一起,金军乱作一团。等稍微平息下来,清点人数,一百多骑损失了三成。而此时宋军已经不见踪影,不知去向。

出了芒砀山,距宋境不过半日工夫。徒单思碌知道追杀已经无望,长叹一声:“可怜我大金几十骑精兵竟成空谷孤魂!”于是悻悻收兵而去。

辛弃疾他们走宿州,直奔寿州,到了宋境,这才脱离了危险。

到了建康,高宗下令将张安国斩首,投于市上示众三日,以儆效尤。

是年,辛弃疾二十三岁。

以五十人深入五万敌军,生擒敌帅,就像演义里的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堪称传奇。回来途中机智摆脱金国追兵,芒砀山一战以少胜多,从中也足以看出辛弃疾的军事造诣。

辛弃疾的这段传奇在南宋被广泛传颂。当时的大学问家、《容斋随笔》作者洪迈,专门为辛弃疾作《稼轩记》,其中对这段传奇大书特书。他写道: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张安国背叛国家,辛弃疾赤手空拳率领五十骑将他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好像撬开岩石逮住狡兔。然后束马衔枚,辗转从淮西南下,一天一夜粒米未进。其声势雄壮慷慨,让怯懦的人受到鼓舞,天子对他也赞叹不已。

辛弃疾也为这段传奇经历骄傲自豪。中年之后,他常常回忆起当年抗金杀虏的壮举,在词中多次提到那一段峥嵘岁月。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晚年被免去所有官职,在家闲居。这天,有客来访,慷慨激昂谈论建功立业,辛弃疾想起青年时的英雄壮举,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词。

上阕首句“壮岁旌旗拥万夫”,写的是起义抗金情形。年轻的词人高举义旗,率领上万义军,开展壮怀激烈的抗金武装斗争,豪情壮志溢于笔端。“锦襜突骑渡江初”,指押解俘虏快马加鞭南渡,锦襜是一种短衣战袍。“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突破金军防线,顺利到达南宋境内的过程。娖,整理;胡䩮,盛箭的器具;金仆姑是一种箭的名字。金兵整理兵器,在后面追击不舍。辛弃疾率领的军队同金兵发生激烈的冲突,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

辛弃疾在词中描述同徒单思碌激烈战斗的场景,回味往昔的峥嵘岁月。

武装抗金,收复失地,是辛弃疾最大的抱负。在南归之后,他再也没有能走上抗金第一线。因此,他一生最骄傲和欣慰的,就是这段“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他的许多词、文中,都流露出对青年时光的怀念。

阮郎归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羽扇纶巾是儒将形象。魏晋书籍中,诸葛亮羽扇纶巾,被司马懿赞叹“真名士也”。苏轼《念奴娇》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词句,用羽扇纶巾描述周瑜。词人在这里是自比。少年时,羽扇纶巾,潇洒自若地驰骋沙场,指挥作战。这样一位少年英雄如今却憔悴失意,怎能不令人唏嘘喟叹。

怀想少年,怀想旌旗拥万夫的战斗岁月,成为他晚年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 zEJ6rUCcH+FEDyav+J/QcVhG6cYClOxTBw2+LowY4gqBUCq1jdmtb0fA7Dw6uuZ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