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美芹

人生的悲剧,往往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而是才能没有用武之地。

——题记

辛弃疾押解叛徒回归南宋,皇帝也颇为震动,封他为江阴军签判。“江阴军”不是某支军队的名字,指的是现在的江阴市。军是宋代特有的行政区划,大多同州、府一个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只是军比州区域小一些,地位次一些。其长官叫“知军”。签判是知军的幕僚官,依然属于低品级小官。

从北方投奔过来的人,他们有一个专用称呼,叫“归正人”。南宋朝廷对归正人不放心,不会授予太高的官职。况且辛弃疾当年才二十三岁,朝廷觉得他有必要从基层做起,加以历练。

就在辛弃疾归宋的第二年,宋金之间又发生一件大事——隆兴北伐。

公元 1162 年夏天,做了三十六年皇帝,五十六岁高龄的宋高宗赵构,被动荡不安的时局折磨得焦头烂额,感到身心疲惫,于是主动禅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他自己做太上皇,一心一意过起逍遥自在的闲适生活。

赵昚是一位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出生于靖康之难中,即位时正年富力强,不愿再对金国低三下四、忍屈含辱,发誓要一雪靖康之耻。

他即位后,立即排斥主和派,启用主战派,朝政为之一新,朝纲为之一振。

主战派的代表是张浚。张浚是徽宗朝进士,靖康之难中,追随赵构,受到重用,节制军马。公元 1129 年,将领苗傅、刘正彦不满朝政,发动政变,以清君侧为名,逼迫赵构逊位,另立新君。张浚率先获知消息,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打败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立下大功。

军事上,张浚比较重视四川、陕西,主张经营川陕,通过川陕进击中原。他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主动寻求战机,率四十万大军进击金兵,大战于富平。遗憾的是,宋军遭受重创,只好退守四川。

张浚总结教训,大胆启用新人,训练新兵,此后多次击败金军,终于在陕西站稳脚跟,保证了四川安全。

张浚因功被擢升为右丞相,但在绍兴七年(1137 年),他部署淮西防御时,因用人不当,发生内讧,致使四万宋军投敌,因而引咎辞相。

张浚忠君爱国、敢于担当,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若论性格,他却是志大才疏、嫉贤妒能之人。

南宋初年,张浚弹劾抗金名臣李纲,李纲在位七十五日就因此被罢相。名将曲端,因排兵布阵与张浚发生争执,张浚诬陷其谋反,将他投入狱中折磨致死。绍兴年间,张浚为相,部署北伐,岳飞认为不可。高宗打算重用岳飞,把淮西军队全部划到岳飞麾下,张浚附和秦桧,坚决反对,并给岳飞加上“并兵”“要君”罪名,即兼并其他将领军队、要挟皇上。后来秦桧杀岳飞,用的就是张浚妄加的罪名。韩世忠等主战将领纷纷为岳飞辩解、讲情,唯有张浚,不置一词,冷眼旁观。

张浚一生打过很多仗,有胜有负,但指挥大规模战争却多以惨败收场,如富平之战。当时有人直言不讳:张浚不懂军事。

这样的人,关键时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并不适合委以重任。但岳飞、韩世忠已死,南宋主战派日益凋零,唯有张浚威望最高。宋孝宗全权委托张浚,主持全国军政,筹谋北伐。

听到张浚被任用,已经退休的高宗赵构告诫赵昚:“张浚用兵,不独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矣。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赵构认为张浚没有军事才能,但孝宗赵昚没有把太上皇的话放在心上。他太需要一次北伐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弘扬国威。

同孝宗一样急于求成的是张浚。他被闲置二十五年,如今已垂垂老矣,急需一场战役,唤回逝去的青春,以掌控久违的权柄。

宋孝宗与张浚一拍即合。

公元 1163 年,宋孝宗隆兴元年,四月,孝宗为防止主和派干预,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军队下达诏令,开始北伐,史称“隆兴北伐”。

一场涉及兴衰存亡的战争就这样“偷偷摸摸”展开了。

张浚调集八万人马,兵分两路,一路由李显忠率领,一路由邵宏渊率领,从淮东向北进军。

宋军顺利攻取灵璧、虹县、宿州,形势一片大好,朝野欢欣鼓舞。

胜利之中潜伏着危机。随着战斗的推进,南宋内部逐渐滋生矛盾,邵宏渊与李显忠因争功而不和,不仅不予协作,反而互相捣乱拆台。

这时,金军开始疯狂地反扑,十万主力压向宿州。李显忠独自抗战,苦苦支撑,而邵宏渊近在咫尺不予增援,还鼓噪宋兵放弃抵抗。李显忠与敌激战一整天,终因寡不敌众,全线溃退,军资器械丧失殆尽。宿州旧郡名符离,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

不足三个月,短命的“隆兴北伐”折戟沉沙。

“隆兴北伐”的失败给宋孝宗以沉重打击,同金国再战已经没有资本,为今之计,只有求和!

他重新起用主和派,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反复谈判,与金国达成和议,主要内容为:南宋不再向金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南宋放弃采石之战后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到绍兴和议原状;“岁贡”改为“岁币”,为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隆兴和议”比起“绍兴和议”,南宋地位有所改善,岁币数量有所减少,但在领土上做出了巨大让步。金国内部不稳,南宋军事失利,最终达成双方能够接受的结果。

“隆兴北伐”时,辛弃疾在江阴军签判任上,位处江南,未能直接参与。但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通过上书等种种渠道,为朝廷和宋军出谋划策。

辛弃疾虽主张抗金,但并不赞同急于北伐,而是强调巩固国防,训练军队,壮大自己。北伐前,他向孝宗上《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指出:“自古南北分离之际,盖未有无淮而能保江者,然则两淮形势在今日岂不重哉!”他借历史经验强调两淮的重要性,提出建议:在淮河流域陈兵中、东、西三镇,派文武兼备的将领守御。如果金兵进攻淮东,中镇救援,西镇则趁机骚扰敌人后方;金兵攻淮西,类推;若金兵攻中镇,建康的兵马救援,东西两镇出兵骚扰敌人;若东西都被攻击,则中镇扰乱敌人后方。

南宋初期,不断有人建议放弃两淮,或者虚置两淮,退守长江天险。辛弃疾就是针对这种论调,上《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进行驳斥,并提出相应的军事防御策略。

紧接着,他又向孝宗上《议练民兵守淮疏》,建议仿效古代军屯制度,在两淮训练民兵,没有战事的时候,耕地种田,经营生产;农闲时节,开展军事训练;战事若起,执枪能战,全力抗敌。

可惜辛弃疾人微言轻,孝宗忙着北伐,将他的战略部署束之高阁。

面对骤然而至的北伐,辛弃疾最担心的就是急躁冒进。他求见张浚,想当面向张浚提出自己的北伐设想。辛弃疾的建议是:从关陕、南阳、淮北佯攻,等金军疲于调动之时,出奇兵袭取山东,截断前线金兵跟燕京的联系,从而一举收复中原。辛弃疾的建议同样遭到张浚的轻慢。辛弃疾只是从八品的归正人,张浚对他的建议毫不重视。

符离溃败对南宋政坛影响甚大,主战派悉数被贬,和议成为主流,朝中甚至出现了“抗金必亡”的消极论调。

在悲观情绪弥漫的形势下,辛弃疾毅然决然举起抗战大旗。他不同于以往的主战派,简单地意气用事,空洞地侈谈民族大义、亡国之恨,而是用切合实际的分析和策略,告诉朝廷和群臣,金人不足虑,抗金必胜!

1165 年,孝宗改年号为乾道。辛弃疾经过审慎的思考和整理,再向宋孝宗进言,上“万言平戎策”——《美芹十论》。

“芹”指芹菜,先秦时期就有种植,属于吉祥珍贵之菜肴,常用于祭祀和重大的庆典。《吕氏春秋·本味》有“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的记载。《诗经》中亦有歌咏。后来臣子向君主建言献策,称为“献芹”“芹献”“芹意”。唐代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意思是想为朝廷做点贡献,却没有办法见到明主。

《美芹十论》总共十篇,前三篇曰《审势》《察情》《观衅》,分析金国的弱点,树立必胜的信心;后七篇曰《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提出抗金策略,建议筹备抗金事宜。

单独看《美芹十论》,虽然有些枯燥,但对于了解辛弃疾的军事思想十分必要。

《审势》中,辛弃疾立足形与势的辩证关系,指出金国外强中干,其实不足虑。一是金人控制区域虽广,但统治地区民族矛盾尖锐,一有惊扰,容易形成纷争、割据,所以不足虑;二是金国用其在中原搜刮的财帛供养军队,财帛虽多,一旦激起反抗,就会导致财帛不足,反而会成为制约金军的因素,所以不足虑;三是金军看起来兵多,但大多是中原征发的汉人,与金国统治者怨愤极深,打起仗来,说不定就会反戈相向,所以不足虑。

《察情》中,辛弃疾认为金人贪婪成性,从来没有放弃过灭亡大宋的野心。但金国朝廷对宋又有很深的忌惮,犹如人看见老虎豹子一样。因此,他们在行动上有时蓄谋已久,有时虚张声势。朝廷应心定而审虑,不为表面现象所惑,分析敌人的真实意图,做出正确的决策。

《观衅》中,辛弃疾论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指出中原人民跟金人裂痕颇深,只要有些风吹草动,百姓一定会支持大宋,只要耐心等待,金国必然灭亡!

《自治》中,辛弃疾先驳斥一种悲观论调,即南北分裂,江南难以同中原抗衡。历史上,南北割据时,往往最终中原政权消灭了江南势力,几乎没有立足江南统一全国的。但辛弃疾指出,强弱的关键,不在南北,而在于国家盛衰。故应卧薪尝胆、精心强力,管理好国家。辛弃疾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不再向金国供奉岁币,二是移都建康,希望朝廷酌古御今、凌跨汉唐,这样必然能够收复失地。

《守淮》中,辛弃疾承袭《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论述两淮地区的重要性,以及防守两淮的具体方案。

《屯田》中,辛弃疾承袭《议练民兵守淮疏》,建议在江淮流域开辟屯田,吸引中原百姓归正,为南宋增加兵源。

《致勇》中,辛弃疾建议将文臣派到部队为参谋,使文臣武将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相互制衡;建议激励将士,抚恤烈士,激发军队勇武之心。

《防微》中,辛弃疾指出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要不吝惜爵位和嘉赏笼络人才,不应让人才感到委屈愤懑而投靠敌国。

《久任》中,辛弃疾指出朝廷政策应具有连续性,不能今日主战,明日主和,朝三暮四,左右摇摆。相应的,对臣子要充分信任,令人专于职守,不能频繁更迭其岗位,这样官员们才会有责任、有担当,奋发有为,而不是得过且过、支差应付。

《详战》中,辛弃疾大胆设问:明知天下必有一战,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挨打?是在敌人土地上作战还是在自己国家作战?进而得出结论,主动出击在敌人土地上作战,这是最高权谋、最佳策略。然后辛弃疾把金国比作人的身体,山东为首,中原为身,关陕为尾。进攻金国,就要以头部为突破口,得到山东,河北唾手可得,燕京岌岌可危。

南宋主战派在抗金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策略上有很大分歧。张浚、虞允文、陆游都强调关、陕地位特殊,得到关、陕,就能东出函谷,剑指中原;曾几度为相的赵鼎及后来的陈亮则认为荆、襄乃总括天下之地,经营荆、襄最为关键;岳飞主张直接进攻汴京和洛阳,这样方可尽收河南。

贯穿于《美芹十论》的一个重要战略,是经营两淮、窥视山东,这是辛弃疾一系列抗金主张的核心,也是辛版收复计划的独特价值所在。

《美芹十论》虽然是一封奏书,却闪烁着军事思想的光芒,因此被后人列入军事著作,体现了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凭一部《美芹十论》,辛弃疾在武将、词人之外,足能冠以军事家的称谓。

《美芹十论》一万多字,可谓字字珠玑。南宋以来,虽然诞生了岳飞这样的杰出战将,但针对金国的系统军事理论著作并不多。《美芹十论》中的十个观点,有些是攻守之策,如守淮、详战等;有些是强军之策,如致勇等;而有些,属国家的军事基础工程,如自治、屯田、防微、久任等。这些理论,承袭《孙子兵法》,讲究屈人之兵,而不是具体的战术应用。更重要的,它不是套搬固有的军事理论,不是总结空洞的军事规律,而是切合当时形势,专门针对宋金战争开出的收复中原的妙药良方。

辛弃疾比同时代的朝臣和将军们站得高、看得远,得益于他早年亲赴燕京,就金国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的考察,得益于武装起义的实践,更得益于抗金复国的热情和信念。

继《美芹十论》之后,他又写成姊妹篇《九议》,献给著名的主战派丞相虞允文。但这两把营养丰富的“芹菜”都没有被烹饪成营养大餐。在“隆兴和议”刚刚签署的背景下,这两部抗金宣言显得不合时宜,因此被束之高阁。

不过,这两把“芹菜”倒也合宋孝宗的口味,赵昚因此记住了辛弃疾的名字,以及他的才干。 jyo5pT1iR3QT6wvY0yoPsmhK+aIm+y0kFpQC1EKPo2KJ4OghNX1W1risdGZPnQ0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