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音乐生涯

王安忆

音乐于我,总是和实际的生存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最初的习琴,是在“文革”初期,母亲生怕我们姐妹在家寂寞,又生怕我们出去闯祸,就从旧货店里买了一架手风琴,找了个朋友教琴。在学琴的过程中,姐姐的态度一直比我实事求是,一步一趋,从不好高骛远,已掌握的技巧则很胜任。而我总是性急,超前地去攻克难度高的技巧,效果倒不如她好。有一次,姐姐问我:当你练琴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我说,我想的是,很多朋友在欣赏我演奏的情景。姐姐却说她仅仅是想听自己悦耳的琴声。从这时候看,她是比我更适合搞演奏的。因演奏是一条很现实的道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从艺术的目的来看,她也比我更接近艺术的初衷。后来她之所以没有继续学琴而我却继续了,原因只是她插队后不久便被招到城里工作,而轮到我时,招工却冻结了,被推荐上大学的可能又极小,于是,手风琴便成为我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了。

使我想到这条出路的,是有一次,在县积代会上,我大出了一记风头之后,就传来县文工团要招收我的消息。这文工团原是个泗州戏的班底,这时又演一些样板戏的片段,自有上海知青插队此地之后,就一直在物色知青中的人才。已被招收的几名上海学生,穿扮整洁、面色白皙、姿态高傲地从县城的石板路上走过,总会引来许多欣赏和忌羡的目光,比分在商业局、手管局、工业局以及更大批的尚在农村的同学相比,他们无疑是这县城里最幸运的人了。而我从下乡的第一天起,就在苦闷着如何离开农村。这消息便使我非常冲动。无奈家里极力阻拦,因这县文工团是集体的性质。从集体单位转向全民单位,是比从农村到城市更不容易,其间的沟壑比城乡差别还要不可逾越。这县文工团是万万去不得的,是要贻误我一生的。但这却提醒了我和我的家长们,对我的前途便多了一种设想。从此以后,我就开始过着一种到处投考又到处碰壁的生活,练琴则成为我的日常的功课,而且是一份极严肃的功课,它关系到我的生计和前程。

那时候,全国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的文艺团体,都在学习样板戏,于是都面临着扩大乐队和演员队编制。似乎百业萧条,唯有文艺团体一枝独放。由于上海是一个较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城市,不少孩子从小就接受了音乐教育。因此,这时节,上海就涌满了各路招兵买马的文艺团体,以及回城谋考文工团的知识青年,同时也出现了一种颇似于经纪人的人物,他们一方面了解和掌握了许多文艺人才,另一方面也和许多文艺团体有联系,从中起着牵线的作用。不过,充当这些角色大多是出于兴趣,并无实利可图。当时,我就是经常地奔跑于各个考场之间,其余的时间则用来练琴。手风琴的需求量是极少的,一个团体往往只需一个,不像管弦乐,是多多益善,而我的技术又只居中流,因此,碰壁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到苏州去考文工团,当着一整个排练厅的老师以及看热闹的花枝招展的男女演员的面,又热,又累,又窘迫,又紧张,再加上不熟悉琴,竟连一个曲子也没凑合下来。乘在夜间的回沪的火车上,心中的沮丧是无法言说和忘怀的。几经曲折,后来终于考上了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于是,我也成为令知青伙伴们羡慕的人了。由于样板戏的背景,文艺团体在当时地位极高,待遇唯优。因此,在城市里,许多孩子从小就开始习琴,为了避免日后的插队和失业。于是,乐队里几乎每个人,都带有一群学生,他们恭恭敬敬地喊我们老师,逢到年节假日,便纷纷拉我们去吃饭。而我们则把从自己老师处得来的一套,原封不动地塞给他们便完事了。然而,无论如何,这确是一次管弦乐的大普及运动,在那些偏僻的小城里,几乎一夜之间响起了小提琴、大提琴、黑管、长笛的声音。

我们的文工团也正在草创时期,管弦乐队编制不齐,所以不久,我便被安排去“速成”大提琴,进入了乐队的低声部。真正被音乐所激动,而非吃饭问题的激动,是在我坐进乐队的时候。当各声部携起手来,乐器奏出奇妙的音响,心确实被震颤了。这几乎是每一个演奏员都经历过的感觉。无论多么调皮、多么不负责任的演奏员,在这一刻里,都不会开溜的,谁都不会愿意在这美好的声响中缺席,都希望在其中担负一份劳动,这犹如一种极大的享受,谁能够放弃呢?尤其是演奏好的作品的时候。坏的作品总是激起演奏员不讲情面的嘲骂,会遭到怠工。演奏员凭了经验与演奏的本能,总是能基本正确地鉴别出作品的优劣。好的曲子会使演奏那样愉快,那样兴奋。有时候,没来由地,指挥或者队长会突然地召集乐队演奏一遍《采药歌》或者《雪山上的好门巴》或者其他一些什么,这绝不会遭到反对。乐队排练不仅使乐队自己快乐,也使演员们以及别的无关的人快乐。当我们演奏时,排练场外常常围了人,静静地聆听着。合唱队或舞蹈队逢到与乐队合乐的日子,也都欢欣鼓舞,如过节一般。而在我想家或苦闷的时候,乐队的排练或演出也或多或少替我排遣了许多。当乐声奏起的时候,当你的那一小点声音融入整个巨大而美妙的交响,成为其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的时候,你好像参加了另一个世界,那世界比较的抽象,因而也比较的纯净,比较的没有忧虑,比较的快乐。

人心总是不足,离开农村不久,我又计划向上海接近。接近的手段还是音乐,但比当年多了一件大提琴。于是就又开始了漂泊的、投考文工团的生涯。我瞒了自己的团,沿了京沪铁路线,往南逼近。回上海已成妄想,向上海靠近一步也是胜利。我非常固执而又错误地,将时代与社会的不幸,以及个人青春时期的许多苦闷,都推委在了与上海的距离上,以为回上海便可解决一切似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多年之后才觉悟过来的。在有一年的春节里,我趁了假期,抱了琴坐船去南通考试。坐在黑压压的五等舱里,困顿又无聊,且前景茫茫。幸好边上是一个投亲南通插队的青年,一路聒噪,念许多谜语给我猜,打发了一个夜晚。天亮时分,船抵码头。我到南通文工团时,才知他们也值假期,一周以后才上班。那几天,我晚上住在父母的老战友家,白天就在空荡荡的歌舞团练琴。歌舞团在一座天主教堂内,有高高的钟楼。一日,碰巧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女孩来团里拿东西,我们曾在省调演中见过面,彼此虽叫不出名字,却还面熟。她很热情地让我用她的在钟楼上的琴房。第二天,我去她琴房时,见她留给我字条,说水瓶里有热水,琴盒里有松香,任何东西我都可以使用,千万不要客气。经历了那几日的孤寂,这温暖的情义使我流下了眼泪。后来,我终于也没有被任何南方的文工团接纳。到了1978年,随了大回城的潮流,我终于回到上海,凭的是父母身边无成年子女照顾的理由,回来后也没去文艺团体,而是凭了那两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小文,进了《儿童时代》杂志社。我的音乐生涯就此结束了。

回到上海的日子里,我再没有拉琴,甚至家中也没有保留任何一架琴。我不常听音乐,尤其受不了现代高级音响里的管弦乐,我觉得高级音响是和爵士、摇滚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机械和电子的产物,而音乐当是和人、人性、人的劳动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家也没有高级音响。而我更不喜欢餐厅、酒吧,或者客厅里的背景音乐,我觉得这声音假惺惺的,有一种伪善和矫情的气息。偶尔我还去去音乐厅,熟悉的曲目,我觉得听和不听都一样,不熟悉的作品,第一遍则难以进到心里,于是,音乐会也不热心了。弄到后来,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不喜欢音乐的,之所以会和音乐打那么多年的交道,实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这些年过去,对音乐逐渐淡了,只是有一样东西是听不得的,那就是演奏前乐队的定音,那一声双簧管的A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然后,各色乐器从四面八方向它靠拢集合,这使我想起了我一整个少女时代的快乐和苦闷。

(原载1990年第5期《音乐爱好者》) Eq1UBoUvuMawwYGc30wYhL/HECsVaYQ3lNMECI+DqT369J4JCi3oHCVBE7TCcP3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