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 陈昊苏(1942— )

1942年生于四川内江,开国元帅陈毅之子。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等职。

陈漱渝同志:

谢谢您将我父亲的诗作抄寄给我。你那篇评介文章也拜读了。

关于陈毅同志早年的作品,如果留心,或许还能找到一些。当时他在北京曾用“曲秋”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晨报的副刊中已找到十篇左右。

今后您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望随时赐示。敬礼!

陈昊苏
1978年11月26日

陈漱渝同志:

寄来的《赠勤工俭学同人》诗及您的论文已先后收到了。

这首白话诗是我们家中收有的,在您上次提到的《归国杂诗》未发现之前,这是我们所知陈毅同志最早的一篇作品。这首诗反映了陈毅同志早年的斗争精神。但毕竟是陈毅同志青年时代的作品,其时陈毅同志还未入党,他的思想还不很成熟,文笔的修养也不很深厚,因此诗中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如提到“忍着吧”,还有“我怀着鬼胎,毫不前进,任船儿走吧”这样的词句(也可能那时的人对于“鬼胎”二字并不认为是贬词,但我们现在读来总觉得不好,是用词不当)。因此,我的意见是在研究陈毅同志的作品时,不一定回避这些不足之处,不妨把它们指出来,特别不要把消极之处也硬说成是积极的,那样并没有什么好处。

随便说一下,这首诗张茜同志曾对之加工修饰,收入《人民日报》社编的《陈毅诗稿》之中。张茜同志将诗中一些消极的词汇改掉了,这项工作是在陈毅同志病危时做的,得到陈毅同志的同意。为了使陈毅同志的诗作得以更好地流传,这个工作是必要的。当然也会有人提出责难,我以为这是可以解释清楚的。现在要把原稿拿出来和读者见面,我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不要把那些消极的东西说成是积极的,否则,张茜同志为什么要改呢?陈毅同志也为什么同意改呢?

连日忙碌,特此复信,并候教。

陈昊苏
1979年3月11日

陈漱渝同志:

来信收到。您热心研究搜集陈毅同志的诗作,提出很好的意见,我是很感谢的。我上次信中讲了自己的看法,也是和您坦率地交换意见,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讲错了请您不客气地指出,并希望原谅。

来信提到的“争回里大 的宣言”,我早就看到了,并且根据其中某些语言与《赠勤工俭学同人》一诗相符合,判断陈毅同志起码是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我曾当面问过我的伯父陈孟熙同志,他当时也在法国,并且是与陈毅同志一起被押送回国的,他也认为宣言很可能就是陈毅同志的手笔,因为那时候陈毅同志经常担负宣言起草工作。您的来信用宣言的文字来分析陈毅同志的诗,所作判断是有道理的。

这首诗的主要思想,如张茜同志曾分析过的:是“表达了欲取得幸福与合理的社会生活必须依靠斗争,而不能指望别人赐予的明确观点”。所谓与的不如取的,取的不如别人送来的,由此出发,认定一个“争”字,即要经过斗争,赢得胜利,夺得胜利的果实(用别人送来的来形容这一点,不尽确切,故张茜同志做了一些修改)。既然认定一个“争”字,为什么又多次提到“忍”字呢?我同意这个看法,“忍”并不是要逆来顺受,不去斗争,而是说要有忍耐的精神,不急于求成,更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向旧势力妥协而失去本来的面目。张茜同志用“要坚韧”来概括这一层意思,与您的解释是一致的。但是毕竟要承认,这个“忍”字容易造成逆来顺受的误解,进一步也应说承认,陈毅同志在那个时候由于比较年轻,在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还有不够成熟不够准确的地方。这一点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看法大致与您的意见是一致的,我只是主张在研究工作中基本上取赞扬态度,但也不要避讳作品中有不成熟的地方。而在发表的时候,又要取慎重的态度,最好是材料搜集得比较充分了再做结论。

顺致歉意。

陈昊苏
1979年3月28日

陈漱渝同志:

来信收到。提到的那首诗即《与南下八路军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 ,作于1940年11月,已收入《陈毅诗词选集》,请复按。东台会师即黄桥战役后,我新四军部队与南下的八路军部队在苏北东台会师。

如找到署名“仲弘” 的文章,当系我父亲所作,请抄录后寄我一份。如不及抄录,标题目和出处抄示也好,谨致感谢。

此致

敬礼!

陈昊苏
1979年9月3日

陈漱渝同志:

今天收到您抄寄的小说《她》,初看了两遍,认为既然署名“仲弘”(这是我父亲的字),作于西山,时间是1924年底,那么可以确认为是我父亲的作品,从文字的风格来说也与我父亲署名“曲秋”的文学作品相近。这篇东西作为早年的作品,显得比较粗糙。如文中的“她”“他”

两字用得太多,就是一例。其中有错用的地方,使人费解,这也可能是排字的错误,须校正过来才能看得懂。例如第一页第三行第四字“他”,第七行“他”,两处都应该是“她”才能讲通。类似的地方还有五六处,请予校正。

今后如有可能,我想路经研究室 时拜访您一次,看看您所找到的我父亲的作品(原件和抄件都好),不知您意下如何?时间可能要年底,因为我10月份也要离京一段时间。

谨致谢忱,祝好!

陈昊苏
1979年9月26日

陈漱渝同志:

月初寄来我父亲的遗文《读旧作记》已收到,十分感谢!《烈火》 刊物我未曾见到,不了解其中情况。

陈毅同志曾参加文学研究会活动一事,最权威的材料应是王统照先生写的诗《赠陈毅同志》,中有“谁知胜算指挥者(指陈毅同志),曾是当年文会人。”文会即文学研究会,因为王统照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回忆是可靠的,至于西山文学社的情况,我现在还不清楚。在金满城的回忆中提到他和我父亲合组“斗千社” ,不知是否有些联系,都待以后查清。

希望以后有情况及时告知。致

敬礼!

陈昊苏
1980年7月25日 Oh/I154C8jQkeNwXqprjZjvdgigepW+DflMu4U6qWi62asOyoASHWKeEBG8EUU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