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H 胡愈之(1896—1986)

浙江上虞人。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时的学生。作家、政论家、世界语学者。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莫斯科印象记》,受到鲁迅赞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光明日报》总编辑、文化部副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陈漱渝同志:

来信收到。承提出两个问题,就我所知奉答如下:

(一)关于30年代“文委”的情况。据冯雪峰同志生前告我,“文委”原来直属江苏省委宣传部。1934年上海中央局和江苏省委全部遭到破坏,只有文委还保留下来。1935年2月文委书记阳翰笙被捕后,由周扬接任文委书记,后来周扬等人解散左联,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即是以“文委”名义做出决定的。1936年鲁迅去世以后,“文委”亦销声匿迹。周扬等人于1937年8月间都离开上海,去了陕北,从此“文委”就不存在了。复社(以后改为鲁迅纪念委员会)出版《鲁迅全集》是1937年10月以后发动起来的,与江苏省委文委绝无关系。当时党中央在上海设临时办事处(八路军办事处),对《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确实予以支持。记得和我联系的是刘少文同志,现仍在北京。又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预购了大批的全集精装本,送去陕北,这也是在经济方面的支持。至于“复社”是出版《西行漫记》时用的名义,不是真有这样一个团体。新闻小组这个名称我没听说过,可能是1938年以后我离开上海后成立的,要问梅益同志就会知道。

(二)文学研究会是在1920年前后在北平成立的,发起人是哪些人,现在记不清。当时我和茅盾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我还没有认识郑振铎,所以绝不会通过我请茅盾当发起人。后来郑振铎到上海进商务印书馆工作,文学研究会也迁来上海,我是在后参加的。记在当文学研究会在北平成立时鲁迅已经和文学研究会密切合作。不过名义上不算会员罢了。如果说是由于《文官法》限制而不参加,我怀疑是否属实。

在鲁迅博物馆的谈话记录 ,大概是三年前的事了。恐记忆有误,如能印出清样,可否给我看一下?

问您好。请代向李何林同志问候。

胡愈之
1977年2月3日

陈漱渝同志:

15日来信收读。

文艺家协会我没有参加。据说成立会是在1936年6月7日召开的,那时我在香港,所以开会情况完全不清楚。成立会开过两次,这话也说不通。所谓第二次会,可能是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成立会,那是在1937年8月初召开的,上海各大报都有详细报道,可查当时《申报》就可知道。文化界救亡协会我是参加的。但这一次的会完全为潘公展、周寒梅所把持,并非文艺家协会。唐弢同志回忆的“文艺界救亡协会全体大会”,可能就是“文化界救亡协会”,记错了一个字,也未可知。据我的回忆,1936年鲁迅去世后,文艺家协会已无形解散,“国防文学”这个口号,也没有人提了。林淡秋同志记起的第一次内部郑振铎主持的成立会,要问他是哪一年哪一月召开的。如确实是1937年8月召开的,那肯定是把“文化界救亡协会”误作“文艺家协会”了。

此致

敬礼!

胡愈之
1977年7月16日

陈漱渝同志:

11月25日来信时,我正往医院,以致迟复为歉。

关于你提到的三个问题:

(一)复社是1937冬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地下出版机关,做了出版《西行漫记》和《鲁迅全集》这两件事,并不是一个社团。参加工作的人大部分是上海抗日救亡团体联合会(公开的称为星二座谈会 )的成员。这个团体到1938年(我已离开上海)人数陆续增加,因为是不公开的,所以我也只能记得其中一部分。总人数也不只是二十人。你所开列的十六人中,陆蠡、蒯斯曛我不认识。除此十六人,我能记得起的,还有张宗麟、梁士纯、梅益这三个人是比较重要的。复社后来被法捕房查封,所以出版《鲁迅全集》时,不再用复社名称,而用鲁迅纪念委员会。

(二)国际问题研究会似乎就是国际宣传委员会,是属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许广平同志好像没有参加。

(三)上海人民团体的联合救亡组织,即上述的上海抗日救亡团体联合会。

此致敬礼

胡愈之
1977年12月14日

陶忻、陈漱渝同志:

17日来信收到。

关于民权保障同盟,我是在1933年1月被邀参加的。以后开过三四次会,即6月间杨杏佛被刺,以后就无形解散了。我只记得1月间那一次会是中央理事会宣布成立的会,参加者除正副理事长蔡、宋、总干事(或秘书长)杨以外,鲁迅、林语堂、邹韬奋和我是理事。伊罗生,可能还有史沫特莱,是被选为理事,还是以外国记者身份列席的,我已记不起来了。陈彬龢似并未出席过会议。至于筹备经过及所谓上海分会,我完全不知道。胡适大概是负责组织北平分会的,在上海的第二次会议,因胡适以保障同盟名义视察北平监狱后,在报上发表谈话,说政治犯在狱中待遇很好,没有刑讯,等等,是袒护国民党的,后似由中央理事会通过予以开除。至于北平是否成立分会,我也不知道。

民权保障同盟肯定是党的外国组织。据我当时所知,它是共产国际所组织的国际的群众性组织,中文译成济难会,是为救济各国政治犯而设的。群众基础是外国工人。在上海早已有济难会组织,是绝对秘密的。民权保障同盟则为济难会的一分支,是公开的、合法的上层组织,与英美法等国由罗素、巴比塞、爱因斯坦等知名知识分子所构成的类似组织有联系。但这是我的猜想。冯雪峰同志生前也是这样说的。所谓上海分会,可能是济难会的组织,我一点也不知道。1933年郁达夫已移家杭州 ,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因此这个分会名单也不可信。

当时地下党员了解济难会情况现在在世的是很少了。可能现任政协常委的王学文同志(住在南河沿)会知道一些,他是30年代做党的地下工作的。如需要弄明白,是否可以通过政协去访问王学文同志一下?

敬礼!

胡愈之
1978年8月18日 MYm9rvsumSr6oTdx2cDYTUPY13gPn0sd0y6hly62Y04us+ZQaK1zzpebqkrzZt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