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可能对新闻评论这门课存有误解。
第一种误解:有人觉得我这门课是一门“虐课”
新闻评论应该是大三学生的必修课,有些学生听说这是一门虐课,担心会投入太多的精力,担心老师给的分数低从而拉低平均成绩,影响“绩点”,影响自己的保研。所以一些学生会到大四时才修这门课,那样不担心被“虐”。
这是一门虐课吗?如果你觉得上一门新闻评论课需要写三四篇评论,这叫虐的话,这就是虐课;如果你觉得上这门新闻评论课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叫虐的话,这就是虐课;如果你觉得最终评论写得不好被老师打了低分,这叫虐的话,这就是虐课。可,这是虐吗?这难道不是学生的本分!这难道不是一个学生修一门课应有的投入吗?我不懂的是,本是学生的本分,在今天的大学中怎么成了好像是很高很高的苛刻要求。
很多学生把分数看得太重了,担心影响自己的保研,选课的时候真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考虑能不能学到什么,而是怎么少投入一些却能拿到高分,于是就集中选那些“水课”。这是短视和不负责任的,纵然成功保研又有什么用?优秀的学子应该目光长远一些,有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而不会太在意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
一些学生总喜欢评价老师,总在问这个老师能教给自己什么。我想说的是,老师当然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知识含量,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一门课程要让学生有所收获,不只是老师,还有另一面——学生的投入和参与。尤其是像新闻评论这样的实践课,老师讲再多再好,如果学生自己不积极去思考和写作,不参与到课堂和舆论场中,老师讲得再也没有用。关注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我们得扪心自问,一门课程中,我们自己积极投入了多少精力?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我们有没有写过评论?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老师所提问题之外的问题?有没有在走出课堂之后想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第二种误解:以后又不想从事新闻或评论,上这课只是想混个学分
这个意思是说,对我别要求太高,别指望我每节课都来,别指望我好好写评论作业,别指望我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我只想要两个学分,不想学好新闻评论。
人各有志,我能理解这种想法。但我还是想劝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即使你对新闻和评论不感兴趣,但学好新闻评论对你肯定是有很多好处的,会让你受益终生。新闻评论学习不只是为了当评论员,从事其他行业如果有新闻评论积累,会更有竞争优势。
当记者的、做调查报道的,如果能给自己写的新闻配一篇评论,会更有利于新闻点的传播,有利于表达自己在新闻中不便于表达的想法——毕竟没有哪个评论员比记者自己对事情了解更多,采访到事件和当事人的记者写评论,会更有深度,更能发掘出新闻背后的问题。
如果你毕业后想进媒体,一般媒体招聘的考题中都会有一道占比很重的评论题,比如去年《中国青年报》的招聘就有两道评论题,一是评冤假错案,一是评短命建筑。媒体考题一般不会考你写新闻,因为新闻写作需要采访,而评论写作不需要采访,却能考验你对新闻的判断和综合素养的积累。
如果你对进媒体不感兴趣,考研、考博、考公务员这些晋升性的考试都会有一道很重要的题——评论写作。有评论学习的底子,怎么开头、结尾、标题、结构、立论、论证、角度,写起来会更有把握。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离不开评论、辩论、讲理、公文、经营新媒体、指导孩子写高考作文,等等,都免不了要接触评论。有评论写作底子的人讲话会更有条理,讲理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种误解:新闻评论只是一门写作课?
持这种看法的人会认为,新闻评论只是一门写作课,写作这玩意儿,不需要教,我们都是从高考作文一路写过来的,有写作本能;写作也教不了,是个人的一种禀赋。
我想说的是,不要把新闻评论课矮化和窄化为只是写作。比写作更重要的是表达,而且写作和表达只是最终的呈现,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表达出来——新闻评论课会更注重评论素养的训练,有了这些素养的积累,才有写作和表达的呈现。写作表面看只是技术,背后有深层非技术因素的支撑。
首先,即使是评论写作的技术层面也是有可学的规律的。新闻评论这种文体有一些跟其他文体不一样的写作和传播规律,我会花几节课的时间通过案例和学生的作业来分析如何提升评论的表达效率,使自己的写作符合评论的写作规范,具备表达效率,符合媒体传播的需要。表达效率很重要,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对读者来说,最容易、最简单的事就是放弃阅读——这种没有耐心的阅读环境更考验评论的表达效率。
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新闻评论写作的非技术层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评论素养。各种新闻文体中,新闻评论最能考验综合媒介素养。评论不是灵光一闪、拍脑袋就能写出来的,需要积累。所以,一个报社中评论员的岗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总编辑重要,一个单位可以没有总编辑,但不能没有评论员。我们经常说,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评论代表着一家媒体的高度、深度和精神气质。就拿稿费来说,一个媒体稿费最高的往往也是评论。媒体人收入在社会阶层中属于中等,在媒体哪个岗位上可以体面地买套房呢?评论员岗位最有可能。
诸种新闻文体中,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新闻文体这样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一篇评论可能会调动你的各种所学。
网上有一个段子谈学渣写论文时的心路历程。每次写论文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定下选题的时候,有一种改写整个学术史的幻觉和冲动;开始写的时候,有一种困难重重在所不惜的坚韧;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写完了之后,终于明白自己就是一个学渣。
之所以写选题时“有改定学术史的幻觉”,源于读书太少,没见过世面,浅薄的想法就以为很牛了,其实这种想法几百年前就有人想到了,而且已经论述非常成熟。也许有一个好想法,但因为缺乏积累,自己所学无法支撑起一个论点,最后必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论文写作如此,评论也是这样。评论不是微博写作,只要140字就可以,而是需要1 400字。杨绛先生说,很多年轻人想法太多,读书太少。积累无法支持自己深刻的想法,只是浮于表面,写140字可以,再多一点就不行了。谈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谈3分钟可以,再多谈一点就没话了。究其根本是没有积累,缺少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