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表达效率让评论付出的代价

时评为了追求这种表达效率,有时候不得不放弃许多其他价值,在其他方面作出牺牲。评论的效率性,是以某种程度的模式化、快餐化、粗糙化作为代价的。

对于时评在模式化上的牺牲,马少华先生也提到过,他说:求新求异是人们写作的正常冲动,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究文章结构的丰富变化,正是表达了这种写作和阅读的冲动。而新闻评论作为意见传播的大众工具,其相对的模式化正是对这种求新求异冲动的限制。应该认识到,相对程度的模式化,比如消息写作中的“倒金字塔”模式,是新闻文体为传播效率所做出的牺牲,新闻评论也服从这个法则。

评论的模式化常遭人诟病,时评作者叶匡政在《时评正成为一种脑残文体》中就批判过时评的八股模式,先引新闻,再亮观点,然后一、二、三、四。其实,时评之所以形成这种八股模式,正如消息写作的金字塔模式一样,也是为了追求表达效率。开门见山,以最简单的方式切入正题提供观点。时评,当然首先要在开始时提供新闻由头,告诉别人你想评什么,然后当然要赶快亮出观点,告诉读者你的观点是什么,接着就是对论点进行论证了。这种自然形成的模式是表达效率的要求,不必在结构上作什么创新,而要以最简单的方式向读者提供你的观点。

评论当然有许多写法,结构的创新可能隐含着很大的“失去表达效率”的风险,所以,更多人选择了那种简单的写作模式。模式越简单,表达和传播的效率可能就会越高。

一位作者这样批评时评的八股化,他说:一些时评作品甚至还出现了“八股化”和模式化的现象。目前95%以上的时评大都是三段式:新闻由头+数据、资料、法律条文+分析结论。标题中大都又少不了“昭示”“彰显”“凸显”“为何”“惊闻”“拷问”之类长盛不衰的关键词。而文章的感情色彩也一概是愤青式,思维方式也习惯于高高在上式的追问,有的时评文章甚至从头到尾问个不休。《中国青年报》时评编辑李方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把历史比作灯泡,按很多时评家的思维习惯,拿‘为什么不’一插准亮而且大放光明。”有的时评作者针对当前时评“八股化”和模式化的现象,还用调侃的笔调提出了“关于开发‘时评软件’的构想”。

八股化,有作者的问题,也跟这种文体为了追求表达效率有关系。八股虽然难看,但它有较高的表达效率。

其次是在快餐化上作出的牺牲。这个很好理解,为了追求表达效率,时评不得不紧跟时事节奏,新闻发生后立即评论。——那么短的时间,不会有太多时间让你遣词造句,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从容地谋篇布局、缜密地思考、谨慎地下结论,评论难免成为即时消费的快餐,很难有再审读、再回味的价值。时评,一般的生命也只有一天,很少有人会回过头去读昨天、前天的评论。

再就是以粗糙化作为代价。其实,这与快餐化是一个方面。追求表达的效率,将“最短时间最快理解你的观点”放在写作的首位,评论自然不免粗糙,不会有什么文本价值,思想性、文学性、审美性都会大打折扣。一个小时匆匆忙忙写出来的东西,当然无法比两三天从从容容写出来的东西更优雅和深刻。从这个角度看,时事评论,甚至不能算作一种文学创作,而仅仅是为时而作的应用文。

为了避免这种时评的表达效率所导致的价值流失,时评的写作应该有分工。比如,《南方都市报》在版面上就有这种分工的尝试。时论版,当然是应该追求表达效率的,紧跟新闻的节奏。个论版,则对时效和表达效率的要求可以放松,尊重专栏作家的个性,由着他们的评论风格娓娓道来。而宏论版,则一个版都是专家的长篇大论,是对过去一段时间中某个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全面、专业的剖析,则不必严守表达效率,而遵守专业判断的节奏。 iQQvTwcmCI0EVV42P72r4ahIuqHH54QRsLiO9YQbTfRMWTxPiuKSbG0Cuy+Rdb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