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让人琢磨的不是好语言

基于表达效率的要求,一篇好的评论,在标题的拟定、语言的文风、结构的安排和观点的论证中,都要注意表达效率。

语言是需要天赋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表达习惯,这就是他的语言风格,而评论语言有一种总体要求,就是要讲究表达效率。首先,语言应该是确定的,不能含糊其辞和有歧义,避免让读者去猜你某个词的意思;其次,使用的字词不能生僻难懂,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报章语言,尤其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概念和专业术语;其三,它的句子结构不应该过长,而应该短促有力,避免使用学术文章中那种复杂的长句,让读者读着费劲;最后,段落也应该尽可能短,以便于读者掌握全篇的层次与结构,让读者比较轻松地阅读你的文章。

语言这东西是每个人自己的东西,不过如果经常练笔写文章的话,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表达很有效率。

时评是一种注重表达效率的实用文体,并不过于注重文本价值,并不需要多么好的语言,文字简洁、明快、清晰、有力就够了,能表达清楚让人看明白就行了,大白话最好。正像梁文道所言,它应该是很直接、浅易、流畅、不造作、不带过多腔调的。

时评文字的语言最忌讳矫揉造作了,某年我为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大赛”做评委时看到一篇题为《挥别2009易 告别官员的权力雷语难》的文章,不妨引一段过来:

也不知是否冥冥中早已注定,2009年会是权力雷语的舆情“本命年”,它们像话语泥石流一样集体性地情绪倾泻,旋即又被集体性地舆论定格,被高强度地网络示众,被嘲讽、被批判,甚至被民间解构。——对于雷语“著作权”拥有者的上榜官员而言,这真是一个“不幸”的年份。与许多官场前辈相比,他们在对权力雷语的日常使用频率、强度,和语汇个性化的创意开凿上,并不见得具有多么悬殊的口腔生理优势,但在舆情和民意鼎沸的时代,在公民权利意识的迅速雄起和亢奋拔节中,他们注定必须丑陋地为自己的权力快感埋单。

我觉得,这种语言就不符合评论的表达效率要求,充满着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和拗口晦涩,比如“口腔生理优势”“创意开凿”之类,得让人来回仔细琢磨好几遍才能大体明白他想说什么。这种“得让人回过头来仔细琢磨好几遍”的语言,绝不是好的时评语言。时评语言,应该让人过一眼就明白你想说的意思。让人一看就明白,用确定性的语言传播确定性的判断,这样的表达才有效率。

评论的语言还需要简洁和浓缩。关于这一点,邵华泽在《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中提到过著名记者和作家萧乾经历的一件事:1935年8月,当时正在天津《大公报》工作的萧乾接受了总编辑张季鸾让他写一篇关于开学时勉励师生的社评任务。结果写出的稿子没通过,不能用。萧乾从张季鸾办公室拿退稿时问:“张先生,学着写社评应该看些什么书?”张季鸾沉吟了一会儿说:“《佛经》。”张季鸾之所以向萧乾推荐《佛经》,主要可能就是让其学习文字的简练和浓缩。 t/gv39DGfeGpRazns4L5JjQdAZyA7sIFHnVLVLFe2GYxenvV8N/aF2MINYeJ3h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