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最短时间最快理解你的观点

所谓效率,就是付出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多的收益。读者读一篇评论,他所需要投入的阅读成本无非包括时间和脑力,收益则包括增长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信息、接受了多少观点。一篇评论的表达和传播效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以最容易理解的表达向读者传播你的观点。尽可能少的文字,是为了不占用读者更多时间;最容易理解的表达,是为了不让读者投入过多“理解成本”。

时评是一种报刊文体,报纸版面的容量,决定了时评不可能像学术论文那样,可以动辄洋洋洒洒下笔数万言。还有受众的读报习惯和阅读期待,这也决定了时评的篇幅和字数,只能是千字文(一般千字左右,不超过两千字)。人们读学术论文和专著时,一般都会深阅读,会专心致志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脑力。而读报刊文章时,多数人则是浅阅读,不愿意投入较多的阅读成本。所以读者在阅读评论时是没什么耐心的,他们对一篇时评文章的耐心和注意力也就保持在千字以内。

文章只有千把来字,用短短的千字文把一个观点说清楚,这就需要你的表达非常有效率。下面就具体谈谈时评的表达效率在宏观上的要求。

首先是文章要开门见山、直接地表达观点,不能含糊其辞,不要拖泥带水,也不能绕来绕去,最好刚开始就要让读者读到你旗帜鲜明的判断。论证也最好直接明白,用直笔,而不必用曲笔。文章本身很短,要尽可能地直接地表达观点,一针见血最有效率。间接、含糊和曲笔既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和观点的传播,又浪费了文字。

我觉得,一篇评论,如果读者读了300字还读不到你的观点,还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你这篇评论基本上就失败了。因为有人专门做过调查,一般人在读报时对一篇文章的注意力也就能保持一分钟左右,如果一篇文章在300字内不能吸引他、勾起他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他的眼球很快就跳到另一篇文章上去了。你后面的观点再深刻和独到,读者也没有耐心继续读下去。特别是现在大家每天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了,那么多报纸,网络信息更是海量的,评论文章,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表达效率的竞争,观点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要绕。

现在不少人很不喜欢看杂文,因为杂文绕来绕去表达太没有效率了,文章就1 000字,写了800字,观点还没有亮出来,还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谁还有耐心跟你绕下去。中青报原来有一个杂文专栏叫《求实篇》,10年非常受欢迎,不过有评论版就渐渐淡化了这个栏目,最后撤销了这个栏目,就是觉得杂文已经过时了,绕来绕去太没有意思。《南方周末》也是如此,长平说,他编《南方周末》头版以后,逐渐淡化了《周末茶座》,原来是个杂文性的栏目,他希望它让位给真正的时评。他说,中国现在的舆论环境已经进步到可以正经八百说话了,不需要再藏着躲着绕着弯子生闷气。杂文家如今都在向时评转向,我觉得转得最好的是鄢烈山,完全转化成了时事评论那种直话直说讲究表达效率的方式。

前几年评论界曾讨论过时评的勃兴和杂文的式微这个话题,杂文家很失落,甚至对兴盛的时评破口大骂,称这种既无文采、又无思想的快餐文体毁了杂文。——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杂文之所以日渐式微,《杂文报》之所以在实质上已经变成“时评报”,不是时评谋杀的结果,而是时代的发展对评论文体的要求使然,是市场化媒体为顺应和满足时代表达方式而作出的调整。老一辈的杂文家应该顺应这种新的、有效率的表达要求来改变自己,而不能抱残守缺,守着传统杂文的路子把新文体当成敌人。在这方面,杂文家鄢烈山在文体的转变上就做得非常好,既能发挥杂文之长,又能吸收时评表达之长,兼收并蓄,这使他在时评兴盛的时代仍担当着舆论领袖。而一些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风光过的杂文家,由于不识时务和故步自封,难免被边缘化了。 t/gv39DGfeGpRazns4L5JjQdAZyA7sIFHnVLVLFe2GYxenvV8N/aF2MINYeJ3h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