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同情的理解”带来的情感附加值

很多人对评论的理解就是“批评”,对评论员的印象就是“啥事都评啥事都批评”。甚至有人调侃说,要想成为评论员,心理要足够阴暗,这种阴暗能使其从任何事情中挑出毛病。

将评论简单化为“批判”,这当然是很肤浅的。这种肤浅的认知来自人们对一些评论的印象,喷子式评论看多了,他们就很厌烦那种“见啥骂啥”的恶劣文风。喷子式评论就是那种典型的“网络式乱骂”:房价高骂开发商,看不起病骂医院,上学贵骂大学,航班延误了骂空姐,产品不合格骂代言人,道路拥堵骂开车的人多,治安不好骂外地人,贫富差距大骂改革,油价涨了骂市场,道德滑坡骂金钱,官员做事骂炒作,腐败横行骂贪官,骂公知、骂汉奸、骂愤青。见啥骂啥,这些人以骂来塑造斗士和批判的姿态,可很少扪心自问一下骂得对吗,骂得符合逻辑吗?

虽然我觉得时事评论在社会分工和文体定位中确实是一种批判的文体,歌功颂德的工作有太多的人在做,时评就是要挑刺。但批判不等于乱骂,需要有批判的耐心。我一向觉得,批判是很容易做的事,张口就来,难的是,批判要以逻辑和论证赢得别人的认同,如果一种批评甚至能让被批评对象心服口服,就能充分体现论证的力量。

前年的时候,有网友微博爆料湖北来凤县一高中为考上清华的学生立塑像,雕像下有长长的碑文,介绍他的出生年份,高考时的分数,还称“他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此事引来无数网友的吐槽。这事儿确实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简直就是一场滑稽的闹剧。考上清华就立塑像,显得学校过于功利和急躁;为大活人立塑像,显然过于愚昧和夸张。网上对来凤一片讨伐。

我写评论有个习惯,不仅看记者写的报道,还会通过信息搜索看看相关背景资料,避免被记者和网络牵着鼻子走。我查了一下来凤县,发现“湖北省扶贫办”对这个地方的介绍是:来凤县属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24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11.34万人,低于1 196元的贫困人口10.056 5万人;来凤县农村贫困发生率达到42%,比全国平均高出25个百分点;来凤县地处山区,大部分地区靠天收,来凤县的大部分乡镇处在山大沟深的边远山区。

当一个评论员了解到这个背景,读到了这段对这个国家重点贫困县的描述后,就不会带着强烈的优越感那么肆意地嘲讽当地为考上清华的状元立塑像这种看似疯狂的行为了。在一个发达的城市,人们不会把考上清华北大太当回事,毕竟每年太多学生进入这些学校了;在一个发展机会很多的地方,人们也不会如此崇拜高考状元和迷恋清华,经商、求学,人们有很多向上流动和改变命运的通道。可是,我在评论中写道:那些正在星巴克里喝着咖啡浏览着网页时而发出笑声的朋友,这是一个国家重点贫困县,这是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地方,这里大部分人靠天吃饭,设身处地想一想,也许就能想到他们寄望于考上名校改变命运的急切,理解他们“书写平民教育神话”的迫切。

我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说明我们需要学会“同情地理解”,需要尝试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记者在中国某贫困山区采访时看到孩子的母亲给孩子泡方便面,记者对那个母亲说,以后尽量让孩子少吃这些油炸的速食垃圾食品。孩子的母亲说:“没关系,不经常吃。但是每年都会给孩子煮一次,因为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其实我们根本舍不得吃。”

站在一个道德高地上去批评,是太容易做到的事,但理解却需要能力,评论员不能失去这种“同情的理解”的能力。理解并不是为了妥协,不是让批评虚无化,降低批评的尖锐,而是让批评建立在一个有人情味的基础上,没有情怀的批判是只会毁坏人心和激发对抗的冷漠。

我与不少被我批评过的对象最后都成了好朋友,他们觉得我的评论不是那些胡说八道为骂而骂的恶评,说到了真正的痛处,触及实际问题,他们愿意接受批评。其实,很多官员和地方政府并不排斥批评,他们怕的不是批评,怕的是那些不了解情况就乱下判断的瞎评、乱评,这些瞎评往往在网上还有很高的人气,让他们头疼。 GqZRjqUA9iUY0eoBZXHaN6+pbotDm0mYvX3hDzpGi+N29AOM8ujOViNwZu1yA4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