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耐心论证带来的观点附加值

给学生讲新闻评论的时候,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把自己的评论降低到网络跟帖的层次。网络跟帖很多都是情绪,即使有观点,也没有论证,所以是“不讲理”的代名词。对于时事评论,想到一个论点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去论证它,论点的说服力依赖于论证的有效性。

很多评论都染上了一种霸道的强迫症,带着一种真理在握、勿庸置疑的口吻强迫别人接受——没有论证的耐心,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没有倾听不同观点的心理准备,没有一种“假如别人更有理就会接受别人观点”的准备。有些人常抱怨公众不讲理,自己讲的理为什么别人就听不进去。其实没有说服不了的公众,关键是你没有论证和说服的耐心,只有缺乏说服力的论证。

今年我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就是通过有力的论证,让情绪化的公众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浙江余姚发生水灾,全城被淹,公众习惯性地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预警不力、救灾不力、善后不力,甚至发生了围攻市府、迁怒媒体等群体性事件。这种语境下,我知道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空洞的“让市民冷静”的呼吁起不到作用,只会激起抵触。

我通过讲一个故事,让情绪化的公众看到了自己在陷于情绪中所带来的误判。有网友爆料称: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某领导因穿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水灾汹涌下民众苦不堪言,穿着高档鞋来视察的领导却让六旬书记背,这消息自然在舆论中炸开了锅,当地也在舆论压力下迅速严惩了那位干部。可据媒体最新调查称,那位干部穿的是布鞋而不是高档鞋子,也不是耍官威“骑”在村民身上,而是两人关系很熟很好,互称“小哥”和“小阿爸”,纯粹是开玩笑背过去的。

这个新闻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论据,让狂躁的网友看到了自己的问题。那张误导公众的照片其实有很多破绽,所有的“事实”都是网友想象出来的。当然,这个新闻故事虽然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只是一个“孤证”。学者余英明提醒做学术的年轻人:不要犯上近代学者钢筋(观念架构)太多,水泥(材料)太少的毛病。有次与清华新闻学院教授史安斌一起参加一个评奖,史教授也批评很多学生论文:手持孤证,包打天下。一个孤证就能洋洋洒洒写一篇论文。其实时评中的毛病也是一样,孤证成文,无视反例。为避免孤证,我又举了雅安地震中几个被误读的案例来强化文章论证的效力。

我在评论中还提出了一个概念:灾难情绪。评论之所以能提起议题,原因正在于能提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用能让人会心点头的新概念去揭示新现象或新问题。我的定义是:灾难来临时,舆论会弥漫一种与平日不一样的“灾难情绪”,这种不冷静的情绪如果不得到防范和克制,会滋生很多冲突,带来很多与自然灾害伴生的“次生社会灾害”。一方面源于弱小、弱势的人们在自然灾害前的惊慌,另一方面源于对政府工作习惯性的不满。这种灾难情绪会驱使民众带着放大镜和“找茬”心态去解读官员的一言一行,官员言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反弹。灾难舆论场中的人们心态比平常要敏感和脆弱很多,容易被激怒和点燃,也容易发酵成集体的不满,将对灾难的不安和伤痛都转移和发泄到一个假想的“稻草人”身上大加鞭挞。

论证的耐心表现在,不是简单地批评那种非理性情绪,而是发现支持情绪背后的社会问题和大众自身没有觉察到的病症,从而产生说服效果。据后来当地政府部门称,这篇评论对引导民众的灾难情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扭转舆情起到了正面作用。 t/gv39DGfeGpRazns4L5JjQdAZyA7sIFHnVLVLFe2GYxenvV8N/aF2MINYeJ3h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