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超越道德判断产生的智识附加值

我到中青报写的第一篇“上了头条”引发很大舆论影响的评论,应该是那篇《我们看着日本 世界看着我们》。评论所产生的舆论冲击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家大报评论员“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同时也体验到了评论涉日话题的危险,感受到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真不敢当评论员。

2004年,中国举办了那年的亚洲杯足球赛。由于历史的恩怨,中日交战的比赛总弥漫着一股很不友好、充满火药味的氛围。决赛是中日对抗,网友的帖子一个比一个激烈:我无意煽动人们的反日情绪,我只是无法忘记那段历史;体育精神没有国界,可人的感情是有国界的;我们球迷有表达自己感情的权力;我要在决赛上多贴反日标语,多“嘘”日本人——球迷的躁动通过网络论坛迅速地传播和膨胀。此次在重庆的比赛中,中国球迷已有过很不友好的表示,甚至外交部都介入表态:“中方期待着中日球迷能在8月7日非常文明地欣赏到一场精彩比赛。”

刚进入中青报没几天的我接受了一个写作任务,引导中国球迷理性观赛,不要在球场上发泄仇恨。中青报以能尽最大限度地给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在媒体界闻名,只要你有能力,能够抓住机会,总能脱颖而出。我在《中国青年报》工作十年,七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很多都是前辈对后辈的提携,把推荐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在业界去“挣名气”。

怎么写这样的评论呢?领导并没有给我什么条条框框,而是让我自由发挥。虽然刚到中青报不久,但对它的气质和文化还是比较了解的。绝不能像某些党报、机关报那样,写成一篇充满说教和灌输意味的文章。其他媒体写成官样说教文章,公众不会当回事,因为公众根本不看,但如果中青报写成那样,就肯定被骂得体无完肤了(因为读者对中青有期待,觉得它跟那样官派十足的媒体不一样)。每逢大事,媒体有与《人民日报》“对版”的传统,著名报人、刚退休不久的中青报前总编辑陈小川有一句很牛气的名言:我们也要与他们对版,但对版绝不是为了一样,而是为了不一样。中青报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年轻人的报纸就要敢于不一样。

很多官媒肯定会对球迷说教一番,站在道德高地用那些大道理去做“舆论引导”。我知道这样的评论肯定会引发抵触,扪心自问,说服不了自己,何以说服得了别人?我后来的立意是:我们看着日本,世界看着我们。回避了讲“文明观”,首先对球迷的情绪表达了理解,然后苦口婆心地提醒球迷:作为一次国际体育盛会,亚洲杯的决赛决非两个国家的事,观众并非只有中国人和日本人,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卫星的传送看到现场直播。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可以不尊重日本人的感受,但我们能够不在乎自己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吗?我们是东道主,邀请客人来踢球,却在球场上“嘘”请来的客人,会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大国国民形象。

因为角度的新颖和说理的诚恳,这篇评论发表后立刻成为热议的焦点,很多网站都把它放到了头条的位置。第一次“上头条”,体验到了中青的影响力。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网站看重这篇评论,并非写得多牛,而是这篇文章是发在《中国青年报》头版,意味不一般。后来副总编辑毛浩访日时,很多日本媒体同行竟然都看过这篇评论,并表达了对中青报在中日问题上这份理性的敬意。 UFKNoTdTMnNjoOZuaD5QswRxgZeMM+zUC2Li31O6wSdpMoA85r04oadoYWnUa9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