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少华

作为一名评论课教员,我始终把新闻评论教学看作是帮助他人提高表达观点能力的工作。但是,新闻评论的教学如果以阅读、揣摩他人发表出来的作品为起点的话,这里面就有一个明显的难点,那就是:对于作品的形成过程,我们是看不见的,它们藏在作者的头脑里,或者,已经从那个头脑中消失掉了。而这个过程,作为一个活的、创造性的过程,对于新闻评论的学习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新闻评论写作是可以学习的话。

从这一点来说,正如曹林所指出的那样,新闻评论的教学本身是有缺陷的,即往往只面对作品,却忽略了作品形成的过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缺陷,我自己的评论教学,才像曹林所批评的那样,由“帮助他人提高观点表达能力”,不觉间退缩到“帮助他人提高表达效率”这样一个“技术性”的层面上了。因为后者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之中。

好了,那么现在由曹林,作为中国当下最出色的媒体评论人之一,从自己的写作、编辑经验和感悟出发,把上述藏在作者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习新闻评论的人,善莫大焉。他的这本书中的案例,带着一篇评论产生之初的鲜活情境,带着新闻评论一线的生动气息,带着评论编辑岗位的判断标准,无疑与高校评论教材过于稳定乃至沉闷的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哪怕它没有后者那么严谨的表达方式。

新闻评论的写作经验和创造性思维,总是存在于那些新闻评论的写作者的头脑中,尤其是那些写作精力旺盛的头脑中。现有新闻评论的教程,也尽可能地把那些创作者的头脑当作自己的宝贵资源。然而,可惜的是,那些处于写作状态的头脑,却很少对写作活动本身,尤其是对写作教学活动进行持续、全面的思考。那些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真知灼见,由于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整体的传播优势,因此难以对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形成根本性的冲击,尽管后者的体系在前者看来也许不值一击。

曹林是个例外。曹林是少数处于旺盛的写作状态之中,却同时对写作规律和写作中的问题进行持续思考的人。这些年来,他所提出的“批判的价值次序” 等问题,以及他对评论伦理责任问题的反思,是在评论写作和编辑实践中产生的真问题,既具有实践性,也具有理论性。这是我们局限于教学环境之中所不可能产生的思想。曹林是写作的,同时也是反思写作的,于是形成了这本独特的书。实际上,如果缺乏写作(与编辑)实践这一源头活水,就不可能(或者说,这样的可能是较少的)遇到评论写作中的真问题;而如果缺乏理论思考能力,则不可能概括出这样的真问题,不可能对这样的问题产生敏感。在这方面,曹林恰有自己的优势。

被人在博士论文中称作“新时评” 的这样一种写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蓬勃发展已十多年了。它应该在写作者中产生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念和经验了。曹林的这本书,就是这样的理念和经验。“新时评”的写作在比以往更为开放的表达空间中,比以往更为清晰地显示出新闻评论作为观点表达实用工具的一些规律。因此,由旺盛状态的“写作中人”拿出这样一本书来,就是把十多年来“新时评”写作的理念、经验注入新闻评论教学体系的机会。

我读此书,注意到曹林对现有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尖锐批判,在许多方面是有道理的。当然,他的“横扫一切”之势和“烧书”之语,未免显得轻狂。作为一名教评论的教员,我尊重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尊重同行——无论是现在的同行(评论教员)还是过去的同行(评论员)的劳动,如果它们都能对他人的观点表达有所帮助的话。一本书打不垮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只会帮助它吸收更有生命力的东西。一个曹林否定不了我们所有评论教员的辛勤劳动,只会使我们对自己的弱点更为警醒。实际上我在这方面的态度是: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不同角度的教学,是互补性的关系。单一的主体、角度、资源,不可能教好这么丰富的评论写作。

这也是我对曹林这本书的基本态度。 P5uoi48s4WTaZLRA+0symsFlTZiYhpq84wPmcPrGV9i1YuKpIUF8k4O4jgmpDq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