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写字的人离开文字什么都不是

一家媒体的评论栏目办了十年,设置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纪念性议题:说说那些陪伴了你十年以上的人、事、物?你和他们有什么故事吗?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吾日三省吾身,回顾十年陪伴,不仅是一次个体生活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生活坐标、从熟悉坐标中认识自我的机会。在这个快得让人窒息的时代,人们似乎已经没有能力慢下来去思考这种“没用”的问题,智者与愚人的差别,很多时候就在于智者常看些貌似“无用”的书思考些貌似“无用”的问题。人们常常厌恶庸常生活的重复单调,可静下来仔细想想,“不变”的事物其实不多。

除了家人,身边还有哪些人、事、物陪伴了自己十年以上呢?本以为可以找到很多,但绞尽脑汁,并没有想到多少“有形”的事物,反而想到的是一些自己坚持了十年以上的习惯。这种反省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你现在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能从十多年来你所坚持的、陪伴你的那些东西中找到答案。

我工作快15年了,这十多年以来,一直陪伴我的一件事就是,每天坚持写2 000字以上。飞机上,高铁上,乡下昏暗的烛光下,颠簸的车上,候机大厅的地上,我都写过。有一次赶篇急稿,没带电脑,在手机上敲完2 000多字的评论,把自己都感动坏了。

其实我的工作对我并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就是一种习惯——有了想法一定要表达出来。就像很多评论同行一样,无法容忍自己在热点话题上的缺席,这也许是一种对自己挺残忍的职业执念。

有时明明很累,出差途中想休息一下,可打开公号一看后面很多读者留言说“曹老师对孕妇跳楼话题怎么看”,就忍不住去逼问自己的想法,看各媒体的报道,梳理自己的判断。嗯,“扶朕起来,朕还能写”。

很感谢这个习惯的陪伴,它逼着我去关注社会,形成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想法”,并表达出来。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一些读者动不动就问别人“你怎么看某个社会热点”之类的没脑问题,不喜欢这种自己不愿思考而把思考责任推给别人的偷懒提问方式。我喜欢回答那种有自己想法的提问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个话题的思考,然后问别人怎么看——我们要习惯跟人交流“想法”,逼自己有想法后再问别人的想法,形成交流,而不是习惯沉默,习惯偷懒,让自己成为无思考、无想法的“脑残”状态,那样很容易盲从。我希望我的读者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养成写出来、说出来的习惯。

一个人身上的气质不是变化带来的,而是那些陪伴了你十年以上的不变的事物所塑造的。有人说,长这么大唯一坚持下来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给手机充电。这样的习惯也许只能培养出一个或是新闻易感,或是新闻无感,或是生活在碎片信息中没有思考能力的“废人”。嗯,养成一个好习惯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GqZRjqUA9iUY0eoBZXHaN6+pbotDm0mYvX3hDzpGi+N29AOM8ujOViNwZu1yA4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