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不要玩手机,把手机和社交从你的床边赶走。睡前看书,阅读纸质媒介,线性和专注思考有助入眠,看着看着就困了,睡得也会很深。而睡前刷手机、刷微信朋友圈,超链接、碎片化、非线性浮想,天马行空,会越刷越兴奋越不想睡。所以,应该在床边放几本书,把手机从床边赶走,不要在床边给手机充电。
现代人越来越依赖手机,它甚至已经成为器官和肢体一部分,这种依赖带来很多问题。所以我在讲课时常跟学生说,为了工作效率和知识学习,要培养一种“手机-”和“互联网-”的状态,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营造一种避免被手机社交干扰的专注、安静环境。
比如,我平常一般都会把手机调成静音,即使不开会、不上课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非值班的情况下,一般是隔两个小时看一次手机,集中回复一些必要的电话、短信和微信,看一些新闻推送。不这样的话,社交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手机会对工作效率形成极大的干扰,短信、电话、微信、新闻推送等会对你的专注力形成极大的干扰。
还有,看手机信息时须保持自己的定力,清楚自己拿起手机是干嘛的:就是为了看一条新闻,查一个单词,或是为了休息刷几分钟的朋友圈,而不要无节制地“沉浸”其中。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拿手机就忘事——想着要拿手机办某件事,比如要跟谁联系一下说些正事,可拿起手机后刷几下,就想不起来刚才要办什么事了。一机在手,太多的社交功能分散我们专心做一件事的注意力。各种软件随时弹出的一条消息都会打断你的注意力。打开手机,明明想跟这个人联系下,可那么多碎片和即时消息,很快就让你走神。
手机和朋友圈天然是一个容易让人“走神”的社交工具,所以我一直觉得,手机不离手的人不可能有工作效率。
有人会说,我可以在手机上阅读啊,读书做笔记,看深度好文。手机当然也不是一个好的阅读工具,其本质属性是娱乐和社交,在手机上看书、读文章时,它的社交功能会对阅读形成强大的干扰。阅读和思考需要线性思维,这样才能保持专注,而手机阅读是非线性的,超链接、碎片化、弹幕化,社交功能的干扰让人很难保持对一篇文章和一个问题超过5分钟的专注。
前段时间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引发了颇多讨论,他说:今年我在山大招收博士生没有录取到合格的学生,学院分配我指导新入学的2位硕士生。日前与学生见面,要求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少上网,多读书,每天上网包括看微信不要超过一小时。若做不到,另请高就。网上查资料是方便,但不可靠,要警惕“百度依赖症”。现在很多大学生成天泡在网上,还说忙,浪费生命!
手机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多自由和福利,却也在毁掉人的很多好习惯。手机成为肢体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病。有必要给自己营造一个排除手机干扰的环境,首先将手机从床上赶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