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种“付出成本”的阅读习惯,“付出成本”有两个层面:其一,真正有附加值、有营养的信息,需要花钱去购买;其二,真正能给你带来收获的阅读,需要你身心的专注投入。
现实的情况是,信息已过剩到让人厌倦的地步,但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仍是稀缺的。而那些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我们付出成本。成本的一个重要层面是,通过付费获得优质的新闻产品。互联网惯出读者免费阅读的毛病,但新闻生产是需要成本的。我们不能一边抱怨有价值的新闻越来越少,深度调查越来越萎缩,新闻越来越垃圾化,一边却不愿为那些追踪事实、开掘真相、深挖独家新闻的生产者支付哪怕一毛钱。
媒体的责任是生产优质新闻,读者的责任是花钱支撑生产者——不是心安理得地享用免费午餐,而是花钱买报纸去支持原创,付费才能看到高质量的新闻,让生产者而不是复制者受益,才能激励生产者生产高质量新闻。不去支持报纸,而是手机点击和浏览从传统媒体转载的新闻,是纵容媒体业的不劳而获,支撑着“生产者为转载者打工”的不平等分配格局,在打击生产者积极性之下推动着新闻质量的低劣化。
“付出成本”的另一层含义是,阅读是需要专注投入的,跳出熟悉区和舒适区,坐冷板凳花费时间硬着头皮啃一些“对自己而言陌生、专业而难读的东西”。有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消遣娱乐,翻翻看看,满足感官愉悦,知道就行了,乐一乐,完全不用费脑子;一种是带着思考寻求知识的专注阅读,读一些系统化、理论化的经典,探索未知领域,沉浸于其中并获得知识。前一种阅读其实算不上阅读,只是浅层的信息消费,后者才是能带来知识增长的思想训练阅读,坚硬的阅读。这种坚硬的阅读,需要你能抵抗热闹的诱惑,能排除“功利”和“有用”的干扰,能克服那种刚开始读不懂就想放弃的惰性,要沉浸于其中,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而不是被动地灌输别人的思想。
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如果一辈子只读你读得懂的书,那你其实没读过书;如果永远只看合乎你想法的书,你永远只会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现代人的一个问题是,太追求让自己舒服的、不费劲的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休闲娱乐,于是那些碎片化、随机化、标题化的手机浅阅读成为流行病,这种浅阅读当然不会提供营养。要想从阅读中获得价值,有必要付出专注的成本,别总指望一分钟让你明白、一张图让你了解、一条微博让你掌握——你不费成本获得的信息多是垃圾。花十分钟深入读一篇报道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花半个小时弄懂某个一直困扰你的问题,花一个小时读一篇严肃的、需要主动投入逻辑思考的文章。没有用心、用脑的投入,你就不会从阅读中获得价值。
阅读就是阅读,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有人把阅读分为浅阅读和深阅读,虽做不到深阅读,但起码可以浅阅读吧?其实阅读并无深浅之分,浅阅读就是白读。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翻一本书,随便翻翻,没有用心边读边思考,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翻,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完全不记得读过这段——虽然某句话下面还用笔划了,可那是自己划的吗?怎么完全没印象了?别沉浸于浅阅读的幻觉中了,没有付出成本的浅阅读等于白读。
看过一个朋友这样教育他的孩子,在他孩子10岁时,他对孩子说:每天看五分钟《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之类,坚持十年,你仍将是一无所知的“废物”;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你将有一技之长。虽然将《中国好声音》和“名著经典”对立起来有点儿极端。看书看累了,看看《中国好声音》什么的没什么不好。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不要陷入那种消遣性、消费性的浅阅读中,如果你的阅读建立在这种微信鸡汤、微博段子、电视娱乐、知音故事会、手机碎片化的浏览基础上,坚持十年,你必然是一无所知的“废物”。
白纸黑字是一种知识和信息生产的仪式,严肃的阅读也需要一种仪式感:静心,孤独,专注,啃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