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武夷岩茶的概述

武夷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更是全球为数极少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之地。钟灵毓秀的山水、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叶产品质优且独特,深受历代爱茶人士的喜爱。武夷茶自唐代始闻名,徐夤在《谢尚书惠蜡面茶》一诗中赞誉了武夷茶,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以“晚甘侯”尊称武夷茶,都给予武夷茶很高评价。宋代,随着北苑贡茶的兴起,武夷茶也兴起,进入斗茶之行列充作贡茶。元代,于九曲溪之四曲设御茶园,武夷茶从此单独大量入贡,贡茶历史长达 255 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废团茶,兴散茶”的诏令,由于主流茶品和制茶技艺的变革,武夷山茶产业一度衰落,直到明代中后期,引入当时先进的制茶技术松萝制法,武夷茶再度名扬四海。明末清初,红茶和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

乌龙茶工艺发源于武夷山,武夷岩茶可谓是最早的乌龙茶,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录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从这段详细的记载中可知:在王草堂之时,这种工艺已相对成熟,这与现在的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极其相似。乾隆帝、袁枚、梁章钜、释超全等人对武夷岩茶皆有很高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夷岩茶重放异彩,多次在全国名茶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 年 3 月,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6 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茶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mBBJ/pe+bZbTKMsL9yCEQ9oAdQTOBXhgenfXo4Q+J+/5Xx67UsAKnA9zUk8JeJ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