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碧水丹山之境的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南北朝时即有“珍木灵芽”之记载,唐代有腊面贡茶,时人即有“晚甘侯”之誉。宋朝之北苑贡茶时期,武夷茶制作技术、文化、风俗盛极一时,茶文化与诗文化、禅文化充分渗透交融,斗茶之风更千古流传。站在元代御茶园的遗迹上,喊山台传来的“茶发芽”之声依稀犹在。明清时的武夷茶人不仅克绍箕裘,更发扬光大,创制出红茶与乌龙茶新品种,至今大红袍、正山小种等誉美天下。“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梁章钜、汪士慎、袁枚等为武夷茶所折服,留下美妙的感悟。武夷山又是近代茶叶科学研究的重镇,民国时期即设立有福建示范茶厂、中国茶叶研究所。吴觉农、陈椽、庄晚芳、林馥泉、张天福等近代茶学大家均在此驻留,为中国茶叶科学研究做出不凡的成绩。

历史上,“武夷茶”曾是中国茶的代名词,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茶通过海路与陆路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这一刻度,就是 200 年。域外通过武夷茶认识了中国,认识了福建,掀起了饮茶风潮,甚至改变了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更不惜赞美之词。英国文学家杰罗姆·K.杰罗姆说:“享受一杯茶之后,它就会对大脑说:‘起来吧,该你一显身手了。你需口若悬河、思维缜密、明察秋毫;你需目光敏锐,洞察天地和人生;舒展白色的思维羽翼,如精灵般地翱翔于纷乱的世事之上,穿过长长的明亮的星光小径,直抵那永恒之门。’”

武夷茶路不仅是一条茶叶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一杯热茶面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一条茶路,见证了大半个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自强开放的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之间的挣扎与转变。如今,虽说当年运茶的古渡早已失去踪迹,荒草侵蚀了古道,流沙淹没了时光,但前辈茶人不惧山高沟深、荒漠阻隔、盗匪出没,向生命极限发出挑战的勇气与信念,是当今茶人最该汲取的商业精神。

时光翻开了新的一页。2015 年 10 月,习近平主席在白金汉宫的欢迎晚宴上致辞时以茶为例,谈中英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中英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武夷茶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然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茶产业是典型的美丽产业、健康产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注脚。我们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武夷山当地政府、高校、企业与茶人们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在茶园管理、茶树品种选育、制茶技艺传承与创新、茶叶品牌构建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让更多的武夷茶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市场、飘香世界。武夷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外地游客来武夷山游山玩水之余,更愿意坐下来品一杯茶,氤氲在茶香之中。

由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院长张渤牵头,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乌龙茶“一带一路”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课题组编写了“武夷研茶”系列丛书——《武夷茶路》《武夷茶种》《武夷岩茶》《武夷红茶》。丛书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论是论述茶叶种质资源,还是阐述茶叶类别,皆文字严谨而不失生动,图文并茂。丛书不仅有助于武夷茶的科学普及,而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编写团队依托武夷学院研究基础与力量,不仅做了细致的文献考究,还广泛深入田野、企业进行调研,力求为读者呈现出武夷茶的历史、发展与新貌。

“武夷研茶”丛书的出版为武夷茶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诠释,是了解与研究武夷茶的全新力作。丛书兼顾科普与教学、理论与实践,既可以作为广大爱好者学习武夷茶的读本,也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研读教材。相信“武夷研茶”丛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与喜欢!

谨此为序。

杨江帆
2020 年 3 月于福州 NicDK+6RDLc9iOuUW3M69UOFEfd9hve5H5l3nnAbugLb4creH8t4d5HaJfCt/F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