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

刚刚过去的 2020 年,有大半年的时间,幼儿园是没有孩子的。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多秩序都被打乱了。疫情暴发前的那个寒假,我正计划将一个结题研究报告写成一本书。五年前,我们申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重点课题“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的叙事研究” ,五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从未停止过。

寒假期间,我和几位老师都在忙着搜集、整理资料,为完成这本书做准备。因为这个研究完成后,我们很确定,这是一本可以重塑幼儿教师专业信念的书。

对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的关注与研究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不仅是花花草草幼儿园 的园长,也是一名大学教师。熟悉花草园的人都知道,这所幼儿园形成的历史并不长,但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了某种独特的气质。在创办这所幼儿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建构被业内同行广泛熟知的“生活化课程”的过程中,作为管理者的我,一直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与教育相关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一直参与教师们的教育实践,常常惊诧于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不仅准确、细腻,而且富有个人化的智慧。应该说,这些年来我发表的很多观点,都建立在他们思考的基础之上。我特别喜欢和他们谈论对教育的认识,除了每周一次的面对面交流,只要有问题,我们还会随时在微信群里展开热烈讨论。每周二,是我阅读他们书写的“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的日子。那一天对我而言是享受的,也是振奋的。这样的倾听与对话,不仅使幼儿园具有一种组织化的诚恳气氛,也使教师的创造力与教育智慧有了充分展示的舞台。只有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才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教育智慧。这也促使我思考: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在逻辑的出发点到底在哪里?

实践总能打开理论思考的窗口。“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成人与儿童彼此生命的成全,是双方生命的富于爱心的整体打开。个体总是在自我关联的多样化世界之中显现自身,好的教育应立足于对个体生命的洞察,尊重儿童生命在任一刹那的整体性与复杂性。” 儿童发展要求教师对其任一刹那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做出洞察,拥有这种洞察力的教师必须具有建立在哲学观基础上的个人判断和思考能力。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幼儿教育领域的实践相较于其他学段更复杂一些,因为幼儿园教育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种融入身体的敏感性和临场发挥的教育机智,拥有一种“即兴的智慧”,做到心、手、脑合一,才能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教育状态。我很想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情感寻找一个更加贴切的理由。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未遵循一条标准化之路

今天的教育研究,越来越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因为,人们渐渐意识到,各种问题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真实心灵的缺失。而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将带领我们回到问题原点进行探索,寻找遗失的那些真实性。

我一直在追寻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当一次次把目光投向教育现场,投向教育中的一个个人的时候,我愈发确信,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不是一条标准化之路,应当是一条个人主动探寻发展的个性化之路。这么多年来,同行们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所有幼儿教师发展的专业之路,即使一些教师有了一些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但最后也会发现,那也许只是一个专业“面具”。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幼儿教师首先是人,那些源于教师个人生活的经验才是构建他们实践智慧的源泉。在花草园,一个在实践场域中游刃有余的教师,必须要具有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结构,这样的教育才会更加接近理想教育的模样。

用叙事研究的进路,探查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的形成路径

幼儿园教育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发展,亦强调文化的在场。这一转向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教师可不可以成为自己的研究者?当下的许多教育研究,研究者都是不在场的。当我们习惯于用数据来解释教育问题时,会让那些在场的却难以用数据解释教育现象的教育者陷入困境——“我的教育到底好不好,怎么评判?谁来评判?”“我的教育到底由谁做主?”这是实践工作者普遍面临的困境。

这本书的研究进路打破了数据至上的研究思路,遵循了叙事研究的路径,我们想用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叙事故事,即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连接公共叙事的意义之线。幼儿教师在实践中遵循的是“心-手-脑”的整合进路。“教育的内在秩序是‘心-手-脑’,‘心’是创造一种道德情绪和感觉,‘手’是在服从的基础上多做好事、养成习惯,‘脑’是通过概念来体验与认识道德的规律。‘心-手-脑’的背后是把人带回来,把共同体带回来,把历史和文明中的厚度带回来,把知识带回来,把秩序带回来。‘心-手-脑’的整全体系即是教育学的自我确认。” 在本书中,我们尝试着用这样一种研究思路解释幼儿教师哲学观的形成过程。

这本书里谈论的问题都是我们真切地思考过的。对于教师而言,创造力是宝贵的,因为创造力只能听命于自己,而所有外在的训诫与貌似正确的宏论,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不能替代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回答。

在书中,我们描述了幼儿教师教育哲学形成的路径、影响因素等问题。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能找到相应的场景感。个人的认识与经历固然能够让人发生改变,但研究中我们发现,促进幼儿教师真正发生改变的正是教育的对象——儿童。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建构的本质依然是回归儿童。

一百个教师,有一百种教育智慧

幼儿教师的专业尊严到底从哪里来?外在的认同真的具有唯一性吗?个人的专业发展,若不能与自我发展产生联结,从内不能看到自我,从外不能回归到教育现象,所有的专业发展都是空洞的。在这本书中,我们试图从二元论对立中跳出来,将对专业问题的探讨,指向个人的哲学素养与整体素养的提升,即教育哲学观的建立。我们意识到,教育哲学观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已经跳出了从外围技能来衡量的窠臼,也不再是中观层面上对观察儿童、理解儿童的强调,而是直抵教育的核心。在教育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秉承什么样的哲学观?”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才是幼儿教师正确看待儿童、看待这份职业的核心信念。

观察老师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我总会问自己,如果我在教育现场,真的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吗?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一百个儿童就有一百种语言,但似乎很少有人留意,其实一百个教师也有一百种教育智慧。

对教师而言,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自我成长的书,因为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反思与职业确认的过程。拥有教育哲学观的教师,会感到自己可以轻松地驾驭教育,而不会被裹挟。我也希望能够用这样的方式为幼儿教师们找到一份职业尊严。幼儿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完成两难困境中的嬗变,实现一次次生命的升华,从而成为幸福而坚定的教育工作者。

对于管理者而言,这也是一本能走向教师心灵、深度理解教师、与其共情的书。在写作过程中,王海霞老师不止一次对我说:“很少有人去听一线幼儿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甚至没有人觉得,哲学观这个词可以与一线的幼儿教师联系在一起。现在,终于有人把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表达出来了。”这本书与其说谈论的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不如说讲的是在叙事之河中的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人生课题。至于如何让管理者的行为更接近本质,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一起去构建生命的意义,也是本书的另一个用意。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是自身在对教育的反思中形成的。然而,这并不容易,教师身上一些隐性的、模糊的认识需要借助一些方式与路径才能将其转化为显性的知识系统,实现专业知识的增值与自身生命的超越。

信念是人生存的一种精神方式,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用什么样的信念来解释生活,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积极的信念能够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一旦拥有了教育的信念,幼儿教师就有可能过上一种超越世俗生活和日常琐碎的更为纯粹的精神生活。当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越发纯粹的时候,哲学观也越发清晰,而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哲学观,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立场,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变化,内心始终是稳定的。

我们的“生命故事”在书写中得以交融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既是“局内人”,也是“局外人”。在教育的现场享受教育的美好,也时常从感性中抽离出来,进行一些理性思考。对我来说,在不断倾听、不断理解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更完整的解释。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常感觉自己精力衰退,很多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忘记。但我很难忘记,在这一年里,有一群人一直陪伴着我。他们非常智慧,我能感受到、触摸到他们的智慧,这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智慧的源泉。

2020 年 4 月,本书的文字初稿已基本完成。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我。前期,我和郭国燕博士用对谈的方式梳理思路,她做了前期文字资料的收集工作,奠定了本书的基调;王海霞老师无论是在前期课题的筹备还是在课题研究的实施中以及后期文稿的审校上都作出了贡献。张芬老师一直跟随我修改、推进这本书的写作,每一章的思维导图都由她绘制完成。她给了我很多力量,她的严谨与创意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周冉老师和焦春娟老师完成了本书前期的排版与封面设计工作。特别要感谢为我们讲述精彩人生故事的八位老师,他们的教育叙事不仅成就了我们的研究,也成就了这本书。

2020 年 6 月,我们开始用“读书会”的方式和全体老师一起阅读这些还未完全成型的文字。书中每一章节都有我和老师们的对谈记录。对谈过程中,教师们的精彩表达不仅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激发了新的思考。孩子们的一些独特看法也让这本书具有了宝贵的儿童视角。

这本书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它让我们在这个特殊时期找到一种力量。我们的生命故事就这样反复地交融在一起,让彼此的生命历程有了更深的共情。

写在最后

这本书的写作异常辛苦。一是写作的过程实在艰辛,每一次书写都需要把自己抛进文字里去,写到心灵深处和思想的远方,再出来时,三四个小时已经过去,精疲力竭,通常需要休息好几天才能缓过神来;二是这种所有人共同“创作”的机会,如果不是这次特殊时期带来的大块时间,还会有吗?

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古秀蓉博士。我和她从未谋面,但却心意相通。我是通过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振宇教授认识她的,她在关注了我们的教育探索之后,我们常常在微信里探讨教育问题。她的文字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她本科学的是中文,然后取得了一个哲学硕士学位,又获得了一个学前教育的博士学位。正是这样的学术背景,使得她的视野宽阔,对教育问题的洞察很深邃,对教育、对生活,我们有共同的认识与信念。

当读到她写的这一段“他们在辛苦守护花草园生活之余,多年来挑灯夜战,勤勉笔耕,只为将花草园的余香及时送给我们,在点亮我们心中一盏盏理想明灯之时,也同时将最脆弱的皮肤显现于前,由世人评说”时,我潸然泪下。古博士和很多人一样,是一直“凝视”我们的人……也借此感谢一直关注花草园探索的同行们,谢谢你们一直鼓舞着我们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个研究也存在着某种局限性,反映的只是我们花草园人的一些思考,但我隐约觉得它可以代表某种方向。我们不敢说留下了一些深刻的东西,只能说留下了一些可供思考的东西。今天,我们是不是也该谈一谈幼儿园教育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大学教育倡导的自由、包容与探索,难道不适合幼儿园教育吗?也许更适合一些吧……

人生中,

你所做的

每一件事情,

如果你有追求的话,

都可以是你的作品。

是为序!

胡 华
2021 年 1 月 27 日于花草园

我与 14 位教师的真诚对话 xFUS0yne0K1egH5/fWH4e7jwZRcVMqlDE3/2t0Xt8VH+kFGNG7MM9IADkM5q7B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