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秀蓉

花草园的日子:将琐碎忙碌串成智慧探索,将教育日常过成诗意生活

关注花花草草幼儿园 ,是源于和胡华老师在儿童哲学精神圈子里的相遇。这么多年的阅读、倾听与分享,自己似乎在精神上也已经是花草园的一个共同话语者,不仅和他们有着越来越多的共鸣语词,更是欣赏并转述他们不断躬身自省的专业成长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教育实践智慧,但我更愿意用传统的“灵识”一词来称呼。因为这些灵识,不仅有平和通达、豁然开朗的智性愉悦,更激发阅读者贯穿心灵、周遍全身的自身能量,呈现随时更新、永不重复的鲜活生机。而这些汇聚的灵识,就像众多的智慧灵珠,看似散落于花草园建设者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工作日常之中,但当你随意去捡拾某一颗智慧灵珠,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孕育智慧的花草园生活之中,去共情大多数工作者入职之初所企盼的那种理想境界:将琐碎忙碌的教育日常过成智慧探索的诗意生活。

我的一些幼师朋友总问我,为什么花草园的教师能拥有如此诗意的教育生活?拥有如此灵动的教育智慧?生活于同一片天空与同一段历史,看似都做着支持幼儿游戏与生活的幼教工作,却有着不同的呼吸节奏与内心沉淀?我们入职之初那些良好的教育发心为什么大多随着世事无常而烟消云散?

细品这些灵识汇聚的过程,多因花草园的守护者们自发对幼者的本能之爱而起,贯穿因儿童而唤起的对教育生活和童年成长的朴素迷思,经由亲、师、幼三方伙伴随时相依、相陪、相促进的真诚生活,勇敢自省职业生涯与个人生活的心智成长意义,从而开启自身教育灵慧的实践探索之路。

花草园的园丁们,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有如此的工作日常,对于个体人生,自是一种非金钱地位能换、非缥缈情怀能担的智慧滋养。这份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常,多年来积淀成了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也成了诸多幼教人心中的理想国,成为每个孩子的童年似乎都应该拥有的那个“孩子们的花园”,呼应了幼教之父福禄贝尔最早在德国勃兰根堡创立的“kindergarten” 的学前教育初心。

如果说《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更多地呈现花草园的儿童在课程中的智慧探索,那么这本《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则集结了花草园老师们风景各异的灵识生成与智慧探索之路,同时也理性勾勒出一般的幼儿教师是如何通向教育职业幸福的智慧之途的。

而在老师们并肩前行途中,这一个词——“哲学”,赋予了花草园的日子以超越日常的形而上的意义,也将教育生活的琐碎忙碌转化成了教育智慧的探索,将一颗颗智慧灵珠串联成一道道独特的教育风景画,再用画来装点本来的教育生活,从而成就这份生活的诗意。这样的日子,于日常中见真意,极富禅意,真可谓“道不离身”,亦是“道不离生”。花草园的教师用自己的“身与生”诠释了中国哲学的“日用即道,日常即道”,不仅有外显朴素的一般日常,更有内省深邃的“道心”自觉,即在不停歇的流水生活中升起对教育之道的反思与觉知。

每当我寻觅花草园这样坚固的道心从何而来时,都会想起胡华老师提到她在美国访学时对中国幼教走向的困惑,以及花草园课程探索初期带着老师们一起品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的那些片段。哲学阅读,常常是起于如哲学家一样的对日常生活的困顿与反思,随着哲学家们的语言逻辑去探触人类内心的最底层困惑,去推演最可能的文化理想蓝图。持续地周期性的哲学共读,对于共同体文化建设而言,是在思维上形成共识和达成共情的重要一步,伴随着经验的分享与佐证,观念的激活与碰撞,文化的延续与更新。

花草园的园丁们秉持着中国文化的根脉来思考当下的中国幼儿教育,跟随孩子们自然发展出的对生活的好奇,支持天然童真与历史文化相交汇的儿童创造,并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生活做人生哲学层面的反思,这种教育探索的进路,看得见儿童的哲学,也看得见老师的智慧,使花草园呈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韵和鲜活的中国教育智慧特质。

儿童哲学游戏式生活:走出课程拼搭的教育内卷,复归抱元守真的花草乐园

当把儿童与哲学,游戏与生活两组词并在一起时,常常出现朴素的矛盾反应: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哲学却高深莫测;游戏是轻松自在的,生活却总暗藏潜流。于是,儿童总和游戏相连,哲学也总显现生活不可回避的终极严肃。但在常识观念中,儿童总归要长大成人,游戏也总会走向所谓真实的生活,所以在工业时代的二分甚至更加精细裂变的生活世界中,发展论和进化论在教育领域占据了主导话语。

在这种话语中,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可显性测量的,教育则意味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紧紧跟随人类的进化步伐。从科学意义上讲,这些理论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自然而伟大的智慧发现。但在教育实践意义上,一方面呼应理论而开发了各种领域门类的课程,一片繁荣多元景象,从强身健体到学科智力再到精神心理甚至灵性课程,似乎将人的身心脑等各方面需求都兼顾了,要啥有啥,只需消费者去购买和拼搭;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关系中的亲、师、幼三方却又遭遇了“时间难题”,陷入实践中的“选择困难”。首先是时间难题,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即使用尽童年期宝贵的吸收性心智的各种潜能,似乎也不能涵盖各类分化的历史创造成果,不能超越一个身体在一个时空的局限性,科学技术似乎总想解决这种局限性,但随之带来的身心脑分离的后遗症已经越来越被人类提防;再者是选择困难,生命似乎总向往整全的自然状态,而全面发展则似乎勾画了一种看得见的完美人设,但是稍微历经一些人事即可明晓,即使天资卓绝加上教育支持条件无上优越,作为人中一员,一生都逃不过因某些欠缺带来的终生成长挑战;更甚者,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价值观占主导,大多数分化性课程都是舶来品,而人是具体文化情境中的人,选择困难之后还有适应障碍,多元、移植、融合、创新,需要长时间慢节奏的教育实验田来验证。

总之,人从一开始就是具体文化中的人,教育的目标不是将人导向那想象的神或全知全能的上帝,同样也不是导向以破坏自然为目标的自负与短视的人类中心。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引起了全人类对教育未来的思考,在《2050 年教育宣言》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教育要走出无休止的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的生态灾难逻辑,需要在超越人类、集体和关联的能动性概念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教育学不再把外面的世界作为学习的对象,学会与世界融为一体是一种情境实践,也是一种超越人类的教学合作”

而这种教育目标的转向,在花草园的教育生活中,得益于胡华老师对花草园教育文化生长的重视和全园教师对教育哲学的自觉,可以说在创立之初便开始了革新与探索。

近些年,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变革相比于其他学段的教育变革,可以说是从民间到官方,都经历过轰轰烈烈的认知革新,发展理论深入人心。即使在没有升学压力的非义务教育前提下,学前教育之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也几乎达成全民共识。但在这样的情境中,对于“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解与实践却大不相同。千禧年前后的 20 年,欧风美雨中各种成熟的课程观念与课程培训涌入,加上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自主性和开放性远甚于中小学,很多幼儿园在基础课程保底同时,都拼搭了多种课程,或凸显为“园本特色课程”,或彰显某些教学优势。

课程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如同工业时代的儿童乐高游戏一样,这些年,一些幼儿园里儿童的一日生活也由不同源头和不同逻辑的课程拼搭组装起来,意愿很美好,缺啥补啥,要啥有啥。现实却是,常看到老师在一日生活中急于流程转换,而孩子也忙着换场子,“时间焦虑”和“选择困境”也同时弥漫在幼儿园。加上家长在教育焦虑中为儿童安排得密密麻麻的教育日程,更是让幼儿失去了自然生长自由探索的童年时间,早早内化了“缺时间”的生命焦虑感,也正是这样,“守护童年”“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则成了现时代的最强音。

花草园从一开始就拒绝课程拼搭,扎根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来做有生机的课程,我私下认为,花草园完成了最关键的教育逻辑更新:

其一,以新的哲学观来弥合儿童与哲学的鸿沟。即便从学院派哲学历史来看,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科学的分化发展如同人类知识树的枝繁叶茂一样,而哲学则犹如最亲近生活大地的树干一样;童年期是人生初期,对于后来发展的技能与工作而言,也似包含着各种萌芽和可能性。所以,哲学作为名词,和儿童一样,都有着最初的启蒙意义。而为动词的哲学是生活智慧的探索历程,是爱智慧的过程,儿童是天然的哲学家,教师也是天然的教育哲学家。

其二,以新的教育观来消解游戏与生活的两极张力。作为整体性的幼儿园生活,因为儿童的存在,随时都渗透着游戏精神,也吸引着老师去走近儿童的游戏视界,和儿童一起在充满游戏精神的生活中思考世界,既是师幼共在的游戏,同时也是师幼认真投入期间不断参与创造的真实生活。游戏与生活,都是具有整体意义的,流动如水,充满生机,是所有灵识的源头活水。

其三,以新的文化观来联结历史文化、教师文化、家庭文化与儿童文化。历史文化只有在师幼具体生活中被激活才被关注与被反思,教师文化作为引线联结起园所、儿童与家庭的文化元素,并以专业性判断联结相应的历史文化,支持儿童自己对身处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整体世界的灵性表达,欣赏儿童的百种语言的文化世界,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守护童年的真性情,复归抱元守真的花草乐园。而这里的教师文化,其核心就是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在哲学审思上,教师联结了自己的童年与眼前的儿童文化、联结了同龄人或年长者的家庭文化,同时,作为生活化课程的专业教师,自觉地联结起身处的历史文化。

走近儿童视界中的生活,欣赏儿童的自然童心,支持儿童的智慧表达……花草园没有刻意去做儿童哲学课程,但无时无处都在体现儿童哲学的精神。正是这样,花草园的教师,有着自己的节奏,不着急,慢慢来,和儿童一起在花草园的生活中探究童年与人生大问题,进行大量的哲学游戏式的生活体验,走出了工业时代拼搭童年生活和内卷焦虑的教育状态,复归与身边世界的万物和谐相处的花草乐园生活。

花草园的教师,因为生活化课程看见了灵慧的儿童,也照见了朴素的自己;因为给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化课程,也给了自己真诚的反思性追问;因为和孩子们一起书写护根养心的童年生活文化,也创生了好奇活泼的教育实践智慧场。

哲学家教育者的幸福与担当:实践成就智慧,生活即是作品

总是习惯追问生活意义的思想者进入学前儿童的生活场中,在惊讶生命内在的生长力量之时,作为思考者的成年人其实更多是受着儿童生命的滋养,因为儿童朴素的生命存在状态不仅可以唤起成人心中那个孩提时的自己,更如一道光回应着成人的意义疑惑:生命能如此天然地诞生,存在于世,本身就是意义;另外,站在跨越生命长河两端的观望点,容易升起童年易逝的理性与感怀,而身为教育者的思考者,护佑童心、守护童年,则也成为内在精神成长的一种需求,实践中的一份担当。胡华老师是有着这样的思考者特质的,因为善思善省,当她和生命初端最近的幼儿在一起时,对世界与人生总怀着热情与好奇,且不吝于向世界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新发现,这是一份赤子之心,对孩子和教育的世界而言,更是一份长者之怀、勇者之爱。也因为这样的冒险与探索精神,使她从一般的思考者成为哲学家教育者,坚信地走着自己的教育之路,也收获了属于教育探索者的实践智慧。

这几年阅读花草园的微信推送,常常惊讶于推文中显现的花草园老师和儿童生活交互的那份自然,对话时师幼双方身体、情感和智力上满溢的安全感,活动走向中儿童兴趣与逻辑推进之间的滑顺。每一篇推文都有直指人心的话题选择与反思解读,精妙真诚的遣词造句与自洽的图文相应,随手拎出一篇,就是优美的教育散文。孩子的智慧言语似珍珠四散,老师的蕙质兰心似柔线串联。他们投入地在花草园生活,我们欣喜地守候录播,这份美好的记忆,是他们的幸福分享,更是一份探索者的担当。他们在辛苦守护花草园生活之余,多年来挑灯夜战,勤勉笔耕,只为将花草园的余香及时送给我们,在点亮我们心中一盏盏理想明灯之时,也同时将最柔嫩的肌肤显现于前,由世人评说。

前后花了几个月,精读完这本他们用生命灵识凝结成的《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不禁赞叹,胡华老师在编排上如此舍得,在第十章八位教师的教育生活叙事之前,她非常冒险地裁剪了许多佐证素材,分别收藏于随文附带的小小二维码之中,以此来清晰呈现幼儿教师教育哲学的一般性理论架构,以供同行能概览关键观点。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一般来说,幸福的人如阳光一样,具有乐于分享和利他品德,作者可能担心太多的故事冲淡了理论的衔接张力,不惜低调地遮掩诸多风采,也倾尽热情地将智慧结晶奉献于读者,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感恩遇见花草园,感恩这份意为心音的文稿,感恩遇见如此丰满有趣的灵识!

时代之幸,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小微探索可以如此美妙地实现;

教育之幸,一个园所可以生长出这么多位师道坚定的幼儿教师;

花草园的儿童之幸,生命之初邂逅一个滋养幸福童年的花草乐园;

花草园的教师之幸,看见儿童,照见自己,走上探索成长奥秘的爱智之途;

花草园的园长之幸,看见儿童,看见教师,践行转识成智的教育智慧生活!

2021 年 9 月 10 日凌晨于沪 FWek1VXa62X54V6+8kJxMjuF6/raCz461KLfJ21sAzgAHWYCjJ+yJiGboAQS4O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