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入伍参军:用技术填补国家空白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大学生还是一种极为稀缺的“生物”,因为稀缺所以重要,毕业后都能拥有不错的工作去处。

1967年,任正非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涯,顺理成章地迎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步入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高校毕业生也“统包统分”、“包当干部”。与那届所有的毕业生一样,任正非满心期待着国家的分配,憧憬着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但受“文革”影响,这一等就是整整一年。到了1968年,政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规定,大学毕业生只能当工人、农民,不能当干部,也不能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这种变化对于任正非来说是莫大的打击。四年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工人和农民的职业与四年学习毫不相干,而且收入很低,何以完成父亲希望他“照顾家庭”的重托?

虽然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地域和时代,但在自己能够左右的关键时刻,抉择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魄力所在。正如一句名言所说,“要让自己选择生活,而不能让生活决定我们的命运”。任正非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他决定顺遂本心,自主择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于是毕业后,他去了建筑工程单位。

后来,任正非遇到了第一任妻子孟军,两人相爱并于1970年初结婚,1973年生下女儿孟晚舟,1975年有了儿子任平。

由于仍处于“文革”时期,任正非的家境陷入了比自然灾害时期更艰难的境地。中央文革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下文控制他们的人均标准生活费不得高于15元,再加上各级造反派层层加码,真正到手的平均10元左右。母亲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几乎耳聋。弟弟妹妹们为了赚钱被介绍去河里挖砂子、修铁路抬土方……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还一起凑了100元在任正非结婚时作为贺礼。

在女儿孟晚舟出生的这一年,恰是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国家扩编基建工程兵之际,孟军与任正非商量着要不要响应国家号召入伍。当时,中国主流价值由工人、农民和军人主导,既然不想做工人和农民,军人就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就这样,孟军先行入了伍。随后,任正非也提交了入伍申请。然而,想起自己的家庭变故,他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好在那时,国家已经有上千万干部被打倒,任正非不再是被孤立的一员,再加上对任摩逊的审查一直没有定论,所以任正非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基建工程兵的一员,以技术兵的身份入伍。

所谓基建工程兵,其实全称为“基本建设工程兵”,是陆军的一个兵种。这个兵种设立于1966年8月,初衷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解决地方施工队伍在其施工期间因家属拖累较大、跨区调动困难等因素带来的矛盾。基建工程兵虽然不参与战斗,但在军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周恩来总理曾如此评价他们:“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他们还有一首热情洋溢的《基建工程兵之歌》:“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毛主席的教导牢牢记心上,阶级斗争我们做先锋,基本建设当闯将。从南方到北方,从内地到边疆,艰苦奋斗,四海为家,祖国处处摆战场,艰难万险无阻挡……”

入伍后,任正非参与的第一个工程是建化纤工厂。当时,中国工农业的运作已经进入完全无序的状态,国家处在极度困难之中,中国人在吃饭、穿衣上都面临着巨大的苦难,大家的衣服上大都打着各种补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希望每个老百姓每年都能穿上一套新衣,而化纤在当时被认为是不错的材质,它不会变得皱巴巴,做成衣服也很漂亮。于是,国家就从法国的德布尼斯·斯贝西姆公司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工设备,建立化纤厂,通过生产化纤提供化纤服装。

化纤厂设在东北辽阳市太子河边上,条件非常艰苦。任正非跟随部队进入施工现场时,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数十平方公里内,没有一间房屋,部队只能全部睡在草地上。即便是后来工厂拨款建了一批土坯房子,也漏雨漏风,最低温度达到零下28摄氏度。那时,肉和油的供应极少。东北老百姓每月供应食用油3两,没有任何新鲜蔬菜。任正非他们每年有半年时间每天吃的是杂交高粱,以及一个大混凝土池腌制出来的酸菜和酸萝卜。

虽然吃了很大的苦,但在那段日子,任正非心是甜的。他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读书,学习那些他完全搞不懂的现代化设备。要知道在其他地方读书大多是要受批判的,唯有在工厂,他可以潜心学习。后来,当华为在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时,他再次回忆起这段生活,说道:

我们一边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一边过着最原始的生活,这就是那段时间的经历,用一个词总结,就是“冰火两重天”。

由于技术突出,再加上能吃苦,任正非很快便在人才济济的军队中脱颖而出,一路从连队的技术员晋升到一个20多人小型建筑研究所的副所长,技术职级是副团级。

在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中,任正非仍然记得父亲的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除了读一些必要的专业书籍,他还读了很多别的书,从《资本论》《逻辑学》到《毛泽东选集》,都在他的书单之中。在所有书籍中,他最喜欢读毛泽东的,吸纳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很多精华。在后来的创业生涯中,他又将这些思想拿出来,指导着华为的千军万马,披荆斩棘。

在化纤厂的建设过程中,任正非发现设备缺少一种仪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一个技术员在国外见过这种仪器,并告诉了任正非该仪器的样子。善于钻研的任正非,整日泡在仪器研究上,最终用数学推导的方式推导出仪器的设计。但当时他对结果并没有把握。为了确定推导是否合理,他跑到东北大学请教了一位教授,得到教授的肯定后,任正非才把仪器发明了出来,也因此填补了国家的这项技术空白。

但由于父亲的事情一直没有着落,无论任正非表现多么突出,他都像一个绝缘体,与立功、获奖无缘。在他领导的集体中,几乎每年都涌现大批奖项,如个人三等功、个人二等功、集体二等功等,而唯独他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但这恰恰造就了任正非淡泊名利的品格。多年以后,他回忆说:

我也从未有心中的不平,我已习惯了我们不应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是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培养。

1976年10月,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国家需要好的案例证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任正非因在部队中有过发明创造而被报刊广为宣传,在广泛的宣传影响下,他一下子成了奖励“暴发户”,突然之间“标兵”“功臣”等称号全来了。1978年3月,他幸运地被选中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亲耳聆听了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阐述。当时他只有34岁,而在6000多个代表当中,35岁以下的仅有150人。从那时起,他意识到了科技对于未来中国的意义所在。

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运转。1977年8月,党中央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的终结。

粉碎“四人帮”后,父亲任摩逊终于苦尽甘来,得以沉冤昭雪,并应国家要求去重点中学做了校长。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到1984年退休。

父亲的任劳任怨精神感染着任正非,他说:

我为老一辈的政治品德自豪,他们从牛棚中一放出来,一恢复组织生活,都拼命地工作。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计荣辱、爱国爱党、忠于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学习。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但一个人为人民奋斗的意志不能动摇。 2VffSJtWFHR6/UwVUiBjqjoPeyxR7V88oIf5lRG8ZVXJXOwLUDB/ebv5JdAKVgI4



军队转业:中年跌入人生低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一往无前。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迎来了历史性转折。

时代的变迁,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任正非的生活更是今非昔比。在父亲平反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弥补了一直以来未入党的遗憾。1982年,时值国家提倡干部要“四化”,即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革命化,任正非恰恰符合条件,幸运地被推荐去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还幸运地与党中央领导合了照。任摩逊将这张照片裱好挂在了墙上,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他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任家终于走出了苦难岁月。

任正非还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希望在自己退伍之前,能够获得中校军衔。可惜的是,这个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就迎来了大裁军。1982年9月,解放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51万余人的铁道兵,以及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将被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

在部队工作生活了14年的任正非,内心极为不舍。二十多年后,忆及裁军政策,任正非说:

我有幸在罗瑞卿同志逝世前三个月,有机会聆听了他为全国科学大会军队代表的讲话,说未来十几年来是一个难得的和平时期,我们要抓紧全力投入经济建设。我那时年青,缺少政治头脑,并不明白其含意。过了二、三年大裁军,我们整个兵种全部裁掉,我才理解了什么叫预见性的领导。

基于他在部队中出色的技术表现,部队准备安排他去军事科研基地工作。军事科研,既是国家重视的方向,也是任正非擅长的、心之所向的领域。去或者不去,他的心中已有答案。

为了宣布这个好消息,他把妻子、女儿叫到军事科研基地参观,但在参观过程中,女儿突然说了一句话:“爸爸,这地方好荒凉啊!”

女儿无意中的一句话间接地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自从入伍以来,即与妻子、孩子两地分居,很少见面,无论是作为丈夫还是父亲,他都未尽到陪伴的责任。如果自己继续留在军事科研基地,就意味着妻子和孩子要继续过着与他聚少离多的日子。他可以在荒凉、艰苦的地方生存,但不能让妻子、孩子跟着他继续受苦。

想到这些,他想:“是时候离开了。”就这样,任正非为他的部队生活划上了句号。如今再回头看,部队的经历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他的雷厉风行、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等都是他军人气质的最好证明,而他后来创办的华为也成为典型的军事化管理企业。

军队转业后,38岁的任正非来到了深圳,到妻子孟军所在的单位南油集团工作。从军队步入社会,任正非感到非常陌生。当时,社会开始进入PC时代,但他不知道电脑所为何物。当美国、加拿大留学归来的同学,跟他讲“超市”的故事时,他完全不理解什么叫“超市”,同学解释说,就是“货架上就可以把货取下来”,他还是听不懂。他不知道什么是“卫生间”,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卫生间”搬到卧室里,有限的见识让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这多臭呀”。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他不知道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所有人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市场化程度比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作为一个一直在军队里工作、完全服从命令的人,突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货物的交付运作,任正非从头到脚都不适应。

对商场上的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官僚主义作风,任正非更是深恶痛绝。他激进耿直又刚正不阿,不喜阿谀奉承。他崇尚奋斗,习惯热血,憎恨得过且过,而这些都与同事们显得格格不入。

不止如此,让任正非更难以忍受的是,由于妻子孟军是南油集团的高管,他被误认为进公司靠的是裙带关系,被同事在背后议论纷纷。他发誓要用一番作为证明自己,于是便跑到老板的办公室,问老板能不能让他去管理一家集团旗下的公司,并立下军令状保证超预期完成目标。

老板抹不开面子,且不想打击他的一腔热情,就派他去了集团旗下的另外一家公司担任“总经理”职位。此时的任正非已经理解了商场复杂、人心险恶,但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还是一脚踏进了商业陷阱,被骗了200多万元。200多万元,对于当时的任正非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当初夫妻俩从军队转业也才发了3000元。对于公司而言,这也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以至于公司高管大发雷霆,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并开除了他。

离开了令人艳羡的国企南油集团,他该何去何从?任正非心有不甘,更有一种看不清未来的痛苦,那是一种人至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却在事业上一无所有的彻骨之痛。但军人骨子里的担当让任正非来不及疗伤,他急需一份事业去证明自己,让父母、妻儿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没想到的是事业的不幸也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那是任正非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已来到深圳一起同住,一家人平时虽有小矛盾但不至于分崩离析。但任正非失业之后,养育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孟军一个人的肩上,孟军在重重压力之下难免心存哀怨。

因为事业而心烦意乱的任正非已无暇顾及妻子的情绪。家庭矛盾不可避免地一触即发,慢慢地,原本异常和谐的夫妻关系有了裂隙。两人常为一些琐碎小事争吵不休,最终闹到了将“离婚”二字说出了口。父母听说后心如刀割,但劝说已经动摇不了二人想要离婚的决心。最终,这段婚姻宣布了解体。

商场失意,情场也失意,接二连三的打击让44岁的任正非迈入人生的至暗时刻。然而,风能吹灭蜡烛,也能吹旺篝火。对于军人出身的任正非而言,至暗时刻也正是绝地反击的时刻。经历过三年灾害、“文革”的他,打心底里觉得,活下去是最低也是最高的目标。

为了活下去,他再一次站了起来,探索自己未来的出路。 2VffSJtWFHR6/UwVUiBjqjoPeyxR7V88oIf5lRG8ZVXJXOwLUDB/ebv5JdAKVgI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