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击,带上“黄页”去北京

1995 年,中国黄页有了不错的盈利,实现了自主网页设计和开发,摆脱了美国合作伙伴。海博公司还为浙江省政府做了一个“金格工程”,引起了不小轰动,连美国参议院都专门发来贺电,祝贺中国的省政府有了上网项目。

员工们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但马云却心急如焚,他急的并不是赚钱,而是竞争力。

2008 年时,他这样说道:

“要在别人低落的时候看到美好的东西,在人们骄傲的时候你要看到灾难的到来……每个人的视野、视角要看得更宽、更远、更深、更独特,然后你才能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还以为自己很牛,在自己的办公室、在自己的同事、员工和家人面前,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再走远一点看看呢,在世界上你微不足道。”

1995 年是全人类的互联网元年。这一年 8 月 19 日,美国网景公司上市,这家公司成立 16 个月时没有获得任何利润,但上市时市值已达到 71 亿美元,年底突破了 200 亿美元。与此同时,从硅谷而来的“盗火者”们,陆续将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商业中应用实践,他们中包括赴美留学归来的张朝阳(搜狐创始人)、万平国(中网通讯创始人)、田溯宁(亚信公司创始人),也有利用出差或旅行接触到互联网的张树新(瀛海威创始人)、曾强(创办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吕瑞峰等(Chinaonline创始人)。

这些人大多是马云的同龄人,具有和马云相接近的敏锐感知能力,领悟到互联网商业大潮即将到来的秘密。此时,他们以中关村为圆心,各自全力备战,无暇主动出击。用马云的话说:“那时候我们打不死他们,他们也打不死我们。”

但马云不一样,敌不动,我动。

即便与北京没有直接的业务来往,但马云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北京将会是中国互联网商业第一个核心城市。这年 10 月,他带着何一兵去往北京。

创业的道路永远没有一帆风顺,总是充满崎岖坎坷。即便躲过了最初的风雨,迎来顺利成长阶段,创业者也需要意识到更大范围内的竞争将越发激烈。此时,他们最应避免的就是骄傲情绪,不能由于眼前些许成就而志得意满,更不能将金钱和时间浪费在“享受成功”上。如果选择了这条道路,他们就会失去成长的机会,被甩在时代的身后,等清醒过来之后,已经无力追赶。

马云之所以会在未来成为世界电商第一人,就是因为他始终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他敏锐地感到,虽然自己出发早一些,但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黄页并没有必然的胜算。与其等到北京的对手成长起来碾轧自己,不如乘对手最忙碌的时候,去侵入他们的阵地,探询他们究竟在做什么。

马云的这种侵略性的创业打法,后来也被运用在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余额宝等一系列项目上。面对强势的易趣,淘宝虽然不被看好,但依然主动出击,取得完胜;面对无人敢于对抗的银行和基金大佬,支付宝、余额宝乘虚而入,打得对手毫无防备……不能不说,和他早年对北京的“突然袭击”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马云首先去拜会了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张树新与马云几乎同时涉足互联网商业,有着另一版本的传奇故事。她在那时还相当荒芜的中关村地块竖起一块牌子:“信息高速公路离中国到底有多远?——向北 1500 米。”见者无不为之侧目。

瀛海威是国内第一家大型中文网站,既为普通民众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又为他们提供新闻浏览、收发邮件、论坛交友聊天等全新的服务体验。在中国的互联网历史上,这是一家扮演着拓荒先驱角色的企业。马云抱着学习的态度,与张树新交谈了半个多小时。出门之后,他对何一兵说道:“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那么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马云随后解释说:第一,张树新的观念,连他都听不懂;第二,张树新的理论,比马云的还要先进。马云的中国黄页是为企业服务,而张树新希望直接用网络为老百姓服务。即便站在马云的角度看,这个想法也太超越时代了。随后,中国互联网的演化历史印证了马云的预言。

探营瀛海威后,马云开始向媒体出击。

世界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真正的广告不在于制作一则广告,而在于让媒体讨论你的品牌而达成广告。”20世纪 90 年代中期,商业广告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有不少消费者开始反感乃至远离广告,但相反的是,对于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人们却非常关注。

因此,马云清楚地了解主动出击重点是新闻媒体。在中国,相比刚刚诞生的互联网、到处可见的商业广告,传统的官方媒体有着更为强大的话语权,能够引领全民的思想方向。媒体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载体,马云怎么会不加重视?

后来,马云始终能积极利用媒体力量。从《商业周刊》专访,到登上《福布斯》封面,再到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更不用说2006 年,他受邀成为CCTV经济频道《赢在中国》的评委,在节目中,他充满睿智而直击要害的点评,吸引了无数电视观众的折服和喜爱,无形中为个人与企业品牌大大加分。

十几年后,他依然在演讲中表示:

“传播思想、传播事实、传播观点,要比传播商品更为重要,否则这个社会就乱套了。”

身为互联网大佬,他反过来鼓励传统媒体:

“今天的技术环境下,没有一个行业是不困难的,但是正是越困难的时候,中国越有可能诞生我们自己的华尔街日报,自己的彭博,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1995 年 12 月,马云再次来到北京,通过某家媒体的一位司机牵线介绍,一篇宣传中国黄页的文章发表在《中国贸易报》头版。马云当天就去感谢了报纸的总编,虽然总编对互联网同样一窍不通,但他选择相信马云。在他的主持下,马云面向 30 多位北京媒体人进行了演讲。这次演讲异常成功,但由于政策原因,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虽然叫好但不叫座。

又一次失败,让马云感到“北漂”的不易,但他继续在京城苦苦追寻。1996 年初,他通过朋友引荐,与人民日报社建立联系,并在社里做了两次演讲。演讲的内容打动了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他主动打报告申请《人民日报》上网。报告很快就被批准了,但马云后来并没有承接到这个项目。

这次的主动出击,终究又变成功亏一篑。

马云持续不断的努力还是有收获的。在一次次主动出击中,他认识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编辑樊馨蔓。樊馨蔓是杭州人,她虽然不了解马云在做什么,但却被他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双方合作拍摄了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短片,记录下马云在京的创业经历。这部短片的最后一幕,是马云坐在北京的公交车上,望着车窗外的街灯,仿佛望着不远的未来。他的语气虽然并不张扬,但饱含创业者的激情:“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 lTUbfGAUfNvzHmlSeyRRSrp57zXHXnp0zeAAlXAGo7EgXCNqfxTbHkyf8MQhk7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