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在我眼中,未来跟明天是两回事,天命和命运是不同的。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来是自己在一生各种偶然性中,不断选择的结果。

——李嘉诚

谁能想到,日后在财富场上纵横驰骋的李嘉诚,最初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

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祖籍福建莆田,先祖为河南焦作人士。潮州素有“岭南名邦”之称,明清两代,人才辈出。说起来,李嘉诚可是出身正经书香门第,从祖父一代起就是读书人,祖父曾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兼校长。年幼的李嘉诚在书香浓郁的环境里长大,自小就对书本特别亲近。每天放学后,他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去疯玩疯跑,而是沉浸于书本中。李嘉诚小小年纪涉猎很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他都读过。儿时的李嘉诚是小伙伴们心中的大学问家。就连后来成为学者的堂兄李嘉来也承认:“嘉诚虽然比我小,但读的书一点不比我少,最主要的是他很刻苦,每晚对着煤油灯看很晚。”

造化弄人。李嘉诚最初的理想是继承祖辈衣钵,走治学执教的路子。可是,风云急变,残酷的现实猝不及防地毁了他的理想。

1937 年 7 月 7 日,虎狼般的日军大举侵入中国,一时间山河破碎,中华大地再难找到一处安定的角落。随后的几年,民不聊生,李家也不例外。1940 年,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带着一家老小逃往香港,本来想找到一处安身之所,谁知道战火跟着烧到了香港。1941 年,日本在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同时,野蛮空袭香港。在生活的艰辛与家庭重担的双重压力下,两年后,李云经因肺结核病突然去世了。李云经临终前,拉着李嘉诚的手说:“阿诚 ,这个家以后就要靠你了,你要把这个家维持下去啊……”李嘉诚哽咽着回答说:“我们家一定会过得很好!”

可是,怎样才能把整个家维持下去呢?父亲没有说,14 岁的李嘉诚迷茫了。

绝望之际,一位会看相的好事同乡对李嘉诚母亲庄碧琴说:“你儿子眼眸无神,骨架瘦弱,未来恐难成大器。他若安分守己,终日干干,勉强谋生是可以的,但飞黄腾达,怕没有他的福分!”

庄碧琴强忍着丧夫之痛,安慰和鼓励李嘉诚,说:“阿诚!天命难算,上天一定会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艰难,只要努力都会过得越来越好。”

李嘉诚虽然对算命先生的话心存芥蒂,但他就当没听过,他也安慰母亲,请母亲放心,自己一定能扛着这个家的。倒不是李嘉诚乐观,是现实由不得他不坚强。父亲走了,他连怕死的心都不敢有。作为长子,他知道,自己没有悲伤和自怜的权力。李嘉诚悄悄告诉自己:可以信风水但不可以信命,人的命运最终还是靠事在人为。只有自己双手创建的未来,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运。

后来在回忆这段日子时,李嘉诚说:“小时候,我的家境虽然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文化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到香港,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期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因为战争的破坏和父亲的突然去世,李嘉诚过去赖以生存的世界崩坍了,未来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他其实想了很多。

刚到香港时,李嘉诚身边的本地同学都能将英语说得很好,而他自己却连字母都认不全,这让他十分挫败。当时父亲李云经特别嘱咐李嘉诚:想要融入香港的大环境,必须学会做香港人,要想做香港人,必须先学习香港的语言——粤语和英语。李嘉诚听从父亲的教诲,这一两年时间里,一直在苦学语言。对语言的逐步把握,让他受益匪浅。现在,虽然父亲不在身边了,但李嘉诚按照父亲的思路,自己开始做分析:要想养活弟妹和母亲,自己需要去挣钱;自己去挣钱的话,肯定就没有办法上学了;没法上学的话,自己的理想怎么办呢?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先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于是,在内心深处,李嘉诚悄悄将自己治学执教的理想修改成“先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这个决定影响了他一生的轨迹。

“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人生路上,我们会经常面对这样的抉择,有人习惯怀着迷茫而忐忑的心情,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在人生节点上,青年李嘉诚跟普通人一样,同样会忐忑不安,只不过,他没有因此迷茫,而是先处理自己的心情,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现在要干什么,未来应该是怎样之后,李嘉诚这才开始行动。这种“谋定而后动”的精神恰恰是很多年轻人所不具备的。

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只有达到了止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也就是说,心乱则万事乱,心定则万物定。后面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定心之后,生活的困难便很难将他打倒了。

得知李嘉诚退学养家的想法后,舅舅庄静庵曾提出帮忙。庄静庵1935 年来到香港,后创立香港中南钟表公司,如果有他的扶持,李嘉诚自然会少受苦,但寄人篱下的生活,不是李嘉诚真正想要的,认真思考后,李嘉诚谢绝了舅舅的帮助,他决定自己去趟一条路出来。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失业的人,对于一个刚从学校里走出来、只有 14 岁的少年来说,想找到一个赖以糊口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李嘉诚年龄实在太小,母亲庄碧琴不放心,所以第一天,庄碧琴带着李嘉诚沿街挨家挨铺寻找工作,每见一个店铺,她都在门口等着,李嘉诚进去询问人家是否需要伙计。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他们足足奔波了一整天,没有任何收获。眼看着天黑了,李嘉诚早晨喝的是菜叶煮稀粥,这时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庄碧琴心疼地问:“阿诚,饿了吗?阿妈给你买糯米鸡。”李嘉诚压下肠胃的轰鸣说:“我不饿。”他知道现实的冷酷,不找到工作,一家人连一日两顿的稀粥马上就都喝不上了。

第二天,李嘉诚坚持一个人出门,他不忍心母亲跟着他一拐一拐地在街上奔走。直到天黑,仍旧一无所获。李嘉诚遭遇了数不清的拒绝,可他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第三天,一位茶楼老板看他可怜,终于答应收留他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在老板点头的那一刻,李嘉诚欣喜若狂。

14 岁被迫踏入社会,就算李嘉诚比同龄人早熟,但要做到没有一点情绪是不可能的。李嘉诚也为这不公的命运深深愤怒过。他在 2013年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分享过他 14 岁那年的真实心情:

“在逆境中奋斗的人,不要让内心的愤怒燃烧,而影响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嘉诚的小指头有一个疤痕,这是 14 岁的时候留下的“愤怒的印记”。那年,一个寒风透骨的冬天下午,李嘉诚无意间从窗框中,看见高层领导坐在暖暖的室内,悠闲地品茗,顿时感到很孤独、很怨愤,他在愤怒中错手割伤自己,深可见骨。看着血从伤口由红变黑,李嘉诚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出人头地,一定不要做可怜的人。但是他知道,只有怨愤而欠缺思维,只会令自己更软弱、更惶恐。于是,他决定把愤怒转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和更专注解决问题的动力。

正当李嘉诚觉得生活马上就会变好的时候,一场灾难悄悄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0t2CyvCTk/v9vQnI60eLgYK3iT8Rm5ia7dRBQSmg56Zp+MIsyy+3KNqlFV9Qez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