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这是我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经,直到现在,所有的下属集团单位都采用的是一种保守的会计方式,非常重视集团总体的现金流向。自 20 世纪 50 年代来,几乎一直在沿用没有债务的“无债稳健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李嘉诚

在创业的第八个年头,李嘉诚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他积累的资金第一次突破了 1000 万港元。接下来,是要在塑胶行业继续做大做强呢?还是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呢?李嘉诚陷入了思考。

一直以来,在长江工业公司的经营中,李嘉诚最为头疼的就是厂房问题。第一,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生产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厂房是个大问题。第二,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很难。第三,当时随着香港工业化进程的急速发展,厂房供不应求,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来年再续租时,他们会大幅加租,搞得很多工厂苦不堪言。无数次,李嘉诚设想着: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的任意摆布了。现在,看着手里的 1000 万港元,他决定把心中所想的落到实处:我自己做地产商。

做地产商,应该怎么经营呢?第一次涉足地产行业,李嘉诚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当时,市场上通行的经营模式是:预售楼花。这种模式由香港商界领袖霍英东于 1954 年首创的,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很巧妙,地产商只需花钱拿下一块地,就可以拿地皮向银行抵押来贷款,然后在楼房还没兴建之前,地产商先进行预售,得到预付款后,再动工兴建。等楼房盖成后,地产商把房子出售或出租,再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地产商只需支付得起楼价的 10%或20%,就可以玩转几个亿的项目。

虽然预售楼花是当时地产业内通行的运营模式,可在认真研究后,李嘉诚认为,这种模式,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会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最终,李嘉诚决定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不走预售楼花这个捷径,而是实打实的,自己掏钱盖房子。

想到就去做,当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买了一块地兴建了一座 12 层的工业大厦。1960 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 12 万平方英尺。在这个过程中,李嘉诚并没有草率舍弃塑胶业,在其后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仍旧在塑胶领域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塑胶产业的收入为他地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数以千万元的资金。

房子有了,接下来,是卖出去,还是出租呢?转手卖出去,资金回笼速度快,高风险、高收益;出租的话,有稳定而长期的租金收入,低风险,短期收益有限,各有利弊。李嘉诚认为,随着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势必需要更多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另外,香港是弹丸之地,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地价、楼价、租金持续飚升是总趋势,现在转手卖了,就丧失了未来的利润,反倒不如把房子握在手里,只租不卖,这样既能保证有稳定的租金收入,另外,随着物业的增值,时间愈长,房产的价值愈能显现出来。

1961 年 6 月,李嘉诚的同乡银行家廖宝珊因为把存户存款大笔投入兴建楼盘,引发了存户挤提,廖宝珊在巨大的压力下,突然脑溢血身亡。廖宝珊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李嘉诚的尊敬。从他身上,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行业的风险,他坚守着稳健发展的策略:一方面,他继续在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只不过他的整个运营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有资金建造;另一方面,他尽心维持公司原本的塑胶业务,让各下属公司保持着良好的经营状况,保证可观的盈利。

李嘉诚的这种稳健经营,现在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状态。可在那个时代,李嘉诚承担了怎样的压力,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诱惑实在太大了。1962 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公布 1966 年实施。地产商们为了避免新条例实施后吃亏,都赶在 1966 年之前疯狂建房,再加上银行的积极资助,出现了地价楼价日涨夜升的畸形旺市,整个市场掀起一股炒作风潮,大客炒地,小客炒楼(花),还由此诞生了很多职业炒家。在这种浪潮中,李嘉诚的稳健做法,被很多人认为是“保守”,有机会不去抓,说好听了是“胆小”,说难听了是“犯傻”。

难得的是,对于诱惑和非议,李嘉诚都保持着冷静,他说:“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乃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这个香港经济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到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在地产热炒中,李嘉诚坚定执行着自己不依赖银行,靠自由资金建房,然后只租不卖的经营模式。很快,他的坚持有了回报。

1965 年1月,明德银号因为投机地产发生挤提宣告破产,这一事件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全香港的银行都遭遇了储户挤提,有的银行倒闭,有的银行破产,整个银行业一片哀鸣。靠着银行输血运转的地产商资金崩盘,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血本无归。无数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而在这次大危机中,因为不依赖银行,李嘉诚没有受到太大波及,损失微乎其微。李嘉诚的稳健策略让他成功避过了一次大危机。 ywcDZKIskxALAvptdYEJuH6FHFCYxA4cT6ELpdoGcLjYJ3meO1NPgoodfsDcNW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