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的第一年,杜国楹担任县中学初三化学老师,也是初三班级的班主任。第二年,教学成果突出的他顺利接任了学校团委书记一职。初入职场时,杜国楹的月薪为115元。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1991年河南地区教育行业的人均年收入为2243元,核算到每个月的收入约为187元 。也就是说,杜国楹的工资在当时并没有达到省内行业工资的平均水平。在父母的养育下,接受了十几年正规教育的杜国楹,工作后却依然无法摆脱“啃老”的无奈,这让他的内心无比的躁动。
然而在那个年代,能当一名乡村教师是一件十分令人羡慕的事。相比于依然在和土地讨生活的同龄人,杜国楹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教师的身份又受到社会的尊重,况且他入职以后的升迁也算顺利,只要在岗位上多熬几年,说不定也还是会有出路的。在很多同乡的眼里,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19岁的年轻人,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可杜国楹却不甘心。“我觉得不甘心在这儿待一辈子,我觉得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就坚决要走。”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杜国楹这样说。
为了寻找新的机会,身处河南县城的杜国楹开始订阅《羊城晚报》。当时,在遥远的南方,一件后来被视为影响了中国经济命脉的大事件正在发生。1992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同志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这次视察横跨了整个春节,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里,邓小平沿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后来被《深圳特区报》率先发表。1992年3月26日,一篇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重大社论报道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
此时正在家中过年的杜国楹依然过着循环往复的教学生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不甘。在《羊城晚报》上,他看到了整版的招聘信息,在广东的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招人。杜国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他不想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了,也不想一辈子待在这个让他很难看到希望的环境里。杜国楹试图打破这种僵局,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他想去广东那片热土看看。
春节前夕,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激励了太多像杜国楹这样的年轻人。那个春天,有很多打破铁饭碗,纷纷向组织递交了辞职信,离开了曾经令人艳羡的工作岗位,勇敢地扎进了“下海”经商的浪潮里。不久,杜国楹也成为这场浪潮中一朵不可小觑的浪花。
后来,1994年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年”“攻坚年”和“关键年”。那一年,中国开始正式施行分税制,这是一种被西方国家采用已久的财政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开放和南方谈话的洗礼,中国的经济形势已和以前大不相同。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经济软着陆。此时在河南西华县,已经在学校工作了快两年的杜国楹,依然在苦思冥想着该如何为自己寻求新的出路。
当时,媒体的飞速发展把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变化传递到了国内更广的范围,包括杜国楹的家乡。那一年,多家地方电视台开播了二套和三套频道,新闻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之一,此外更让人感到新颖的,就是电视广告了。
那大概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视听的方式接触营销体语言,铺天盖地的广告文案和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俊男美女开始出现在屏幕前,一些夸张的词句和表情交织在一起,以一种似乎过度热情、过分欢乐的气氛,又或者一种“危言耸听”的阵仗,向屏幕前的消息接收者们频频发问,甚至还有些咄咄逼人。
这些简短的节目表现形式被穿插在当时风靡国内的轮播电视剧中。那时候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历史题材的战争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那是中国第一部由长篇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战争电视剧。而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接续的是几十分钟的剧情和穿插进来的电视广告。
后来,电视广告成为杜国楹营销实战的“得力助手”。1994年的杜国楹还是一个心怀憧憬的年轻人,还不知道自己要做点什么。而在那一年很多比他年长的甚至同龄的创业者,都已经开始在商海中浮沉了一段时间了。
在那个商业氛围逐渐浓厚的时代,很多人抓住了机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在1994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保健品作为一种不被人们所熟知、却莫名被追捧的品类,成为各大超市柜台的年度新宠。从南到北,无数大大小小、实力参差不齐的创业勇士纷纷涌入了保健品市场,商场柜台里摆满了各种写着夸张广告语和神奇功效的瓶瓶罐罐,年节礼品也从床单被褥、烟酒糖果变成了各式各样的保健品,美其名曰“送礼就要送健康”。那一年几乎可以被称为“保健品年”。
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是迅速占领了各家电视台的屏幕,其中就包括红极一时的广州乐百氏饮料公司、国内最大的保健品公司广东太阳神公司、沈阳飞龙保健品公司以及以宣传高科技食物制剂著称的三株实业有限公司等。此外,参与了这场战争的还包括后来曾被人拉来与杜国楹作比较的营销大神史玉柱。
1994年,史玉柱早已身价不菲,然而面对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这一情况,国内电脑行业开始风声鹤唳。为了保住企业的命脉,史玉柱决定在珠海投建“巨人大厦”,把目标转入保健品市场。他在采访中夸下海口,说这将是“全国第一高楼”。不论后来的结局如何,不可否任的是,他们迸发的创业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人,其中就包括一直不安于现状的杜国楹。
不过他的这些想法,校方和学生是不知情的,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离职创业的是一次机缘巧合。当时,杜国楹哥哥的一个同学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率先离开老家,到郑州的一家公司打工,后来又被分配到了广西南宁。在那里,他看到了新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这件事给了杜国楹很大的鼓舞,于是经过再三思考和斟酌,1994年,才21岁的杜国楹毅然决定放弃铁饭碗,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就这样,任教不到两年的他在众人的不解中走出了县城的校门。
杜国楹走的时候,他的父亲十分反对,甚至还去学校找了校长,但在母亲的帮助下,杜国楹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几年以后,当已经创业成功、成为亿万富翁的杜国楹再谈起这段经历时,认为其实自己当时的压力并不算大。他说:“我爸那个时候有退休金,条件还行。我是最小的,就是一个老儿子结婚这点事,我也不让他管了。我走了,我哥我姐可以照顾他们。我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当时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就是想走出去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