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业先试错

10万青年闯海南,初到时,他们几乎一穷二白,离开时不少人身家千万。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中,敢于尝鲜冒险的“闯海人精神”成了共同的烙印。他们的故事,也展现了那个“摸着石头过河”年代,海南经济特区所经历的跌宕。钟睒睒在海南的创业,也是从试错开始的。

“跟那些草根的企业家相比,钟睒睒是一个文人。”曾在浙江卫视广告部任职的周伟成是这样评价钟睒睒的。的确,下海后的钟睒睒还是不改文人本色,当绝大多数的“闯海人”急功近利,一股脑地炒房、炒地的时候,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创办中国第一份私营报纸。他有一个不平凡的抱负,想干一番大事业。

当时,钟睒睒住在位于海口市机场西路8号的南天大酒店,这是海南第一批挂三星的高档涉外星级酒店,是海口市的地标性建筑。这家酒店的303室,原本是一间普通的客房,但在1989年7月1日这一天,却被印刷在一张对开大报的报尾,成为报社地址。这张报纸就是钟睒睒创办的《太平洋邮报》。

钟睒睒之所以给报纸起名为《太平洋邮报》,是希望它能临南海而怀大洋,可谓雄心勃勃。在创刊号上,钟睒睒亲自撰写了一篇《创刊启事》:

邮报,乃传播之源,信息之桥,事业之友,希望之窗。在世界邮报之林中,中国第一张邮报——《太平洋邮报》,应亚太时代之运,乘海南开放之潮,破土而出!

邮报延聘海内外高级编辑、国际经贸专家,以及中外实业界、理论界人士,联合组成“太平洋报业集团”,以“邮报”作桥梁,帮助中国实业界、理论界打开“门户”,走向世界;帮助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投资者透过“窗口”,了解中国。

邮报是一张立足海南,背靠大陆,面向太平洋,辐射全世界的外向型、综合性报纸,辟有“宇宙流”“亚太视像”“中国人经济圈”“创业潮”“企业之星”“企业家沙龙”“大学生之路”、“海峡对话”“天涯放语”“浪拍絮语”“社会多棱镜”等专栏。

邮报是中国新闻改革的产物,她以太平洋报业集团公司为主办单位,以“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分会”为联络媒介,广泛联合海内外经济界、理论界,实行国际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操作,竭诚与具有开拓之志的各界人士携手奋进!

创刊号的头条文章是《外商纷纷评论中国局势:开放经济受到全民支持》。该文报道的观点是:外商对中国局势做出乐观估计。消息采集了香港首富李嘉诚、日资银行、英中贸协副会长等发表的观点。头版报眼位置刊登大字标题的文章《世界视线转移太平洋》,评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角色,分析戈氏访华为何未引起“外交地震”。

一张小小的创刊号,承载了钟睒睒太多的理想与情怀!但令人惋惜的是,书生的文人情怀最终还是被冷酷的现实击溃。虽然钟睒睒踌躇满志、满腔热情,但这份面向太平洋的《太平洋邮报》最终没有如愿走向世界,早早夭折了。

在钟睒睒成名之后,很多媒体都将他当年创办邮报的失败原因归结为“即使是在新成立的经济特区,报纸刊号仍然是私人无法涉足的禁区”,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份报纸在当时已经正式发行,国内统一刊号是CN46-0014,对开四版,一四版套红,定价是每份人民币0.20元,港币0.40元。虽然钟睒睒的报纸梦未能实现,但他创立的《太平洋邮报》作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期间拥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正式报纸,足以载入经济特区新闻的史册。

经历了第一次失败,钟睒睒一度苦闷惆怅、心酸无奈……但对饱经磨砺的他来说,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很快,他就重整旗鼓,开始了第二次折腾。凭借做记者时积攒的人脉,钟睒睒结识了一位“种蘑菇发家”的老板,在这位老板的指导下,他开始了一个更加务实的农业项目:种蘑菇。也是从此时开始,钟睒睒彻底从“文”转“商”,开启了“为商”的后半生。

当记者时,钟睒睒是专门跑农业口的,懂一些农产品种植经营知识。根据经验,海南气候潮湿闷热,蘑菇应该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生长,但真正种起蘑菇来,他才发现,这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罢了。“问题出在湿度上,海南早晚都很湿润,但我们不知道,偏偏中午有一段时间特别干燥,蘑菇的嫩尖刚抽出来,一个中午就马上干枯。”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蘑菇的生长极为不利,最终,钟睒睒的蘑菇项目也像《太平洋邮报》一样,以失败告终。这个项目让钟睒睒明白了从事农业但不懂产品习性和技术,再多的投资都是枉然的。

这两次创业,钟睒睒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却接连遭遇失败,钟睒睒不但没能赚到第一桶金,反而还赔了个底朝天。据他回忆:“最困难的时候,账户上已经一分钱都没有了。”

后来,钟睒睒总结经验:“一个小企业要发展壮大,它所经营的种类必须具有唯一性,而且必须是暴利的,因为没有规模效应来供你慢慢积累。”

这之后的几年里,钟睒睒继续着自己的“折腾”,他在海口摆过地摊,在府城卖过窗帘,又通过熟人介绍,去万泉河边上养对虾。

当时,养殖对虾号称是“印钞机”,但是对虾的价格受市场的影响非常大。钟睒睒养对虾时,恰好赶上东南亚对虾市场波动,对虾价格一落千丈,他的对虾根本卖不出去,最后只能低价处理,这导致他又欠了一堆债,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个项目让钟睒睒学会了从事农业一定要了解市场、不能盲目跟风。

有人说,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同一个机会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维度,不同的认知意味着各自完全不同的选择,并最终获取不同的结果。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存在缺陷。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赚到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钟睒睒的经历恰好验证了这个道理。5年的农业农村记者生涯,对于之前当泥瓦匠、木匠的钟睒睒来说,肯定是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但是创业之后,这段经历好似又在无形中禁锢了他的认知,让他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打圈圈,因为种种原因而接连遭遇失败。

作为一名浙江商人,钟晱晱身上有着传统浙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特质。他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在创业路上就这样摸爬滚打。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真英雄莫问出处,但求耕耘,收获终会到来。 aqwqF1Vpa/DEmav9J4CoR0EFlKj1FXclh4lsY4cfZcuIcXsab+usCTPLo9onm8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