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埃德蒙·劳德尼茨卡

调香师埃德蒙·劳德尼茨卡创办了“艺术与香水”(Art & Parfum)这间独立创作实验室,三年后的1949年,他搬到格拉斯郊外的卡布里,以亲近普罗旺斯乡间。在那里,他开始构想一种与众不同的香水创作。对他而言,当时风靡的香调过于甜美、厚重和刺激,已不适合同时代的年轻人。他简化配方,缩减调香盘 ,将具有食物感的香调全部剔除。历经三四个春秋,在1956年,他向迪奥提供了一款铃兰香配方。这款香水细腻而富有诗意,以“迪奥之韵”的名字发布。十年后,“清新之水”问世,这是迪奥推出的第一款男香。这款香水的创作手法新颖大胆,并首次将全新合成分子Hedione (希蒂莺)纳入配方中,活力与优雅并存,令这款香水魅力十足,不仅受到女性欢迎,也赢得男性青睐。

清新香水的崛起

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水,可以看出新一代已居上风:传统的规范正在瓦解,欧洲的年轻人深受自由思潮的影响。埃德蒙·劳德尼茨卡的作品“清新之水”成功掀起了清新香水的风尚,影响了每一个香水品牌,兰蔻“绿逸”(罗贝尔·戈农,1969年)、“罗莎之水”(尼古拉·马姆纳,1970年)、“让·巴杜之水”(让·凯雷奥,1976年)、爱马仕“橘绿之泉”(弗朗索瓦丝·卡龙,1979年)、“纪梵希之水”(达尼埃尔·奥夫曼及达尼埃尔·莫里哀,1980年)等等相继问世。优雅而惬意的青绿香调,更精致地诠释着这些清新轻柔的香水,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嗅觉理想。女性逐渐解放,她们坚持只为自己、只为取悦自己而用香水。姬龙雪“斐济”(约瑟菲娜·卡塔帕诺,1966年)、香奈儿“十九号”(亨利·罗贝尔,1971年)以及爱马仕“亚马逊”(莫里斯·莫兰,1974年)都是这场青绿香调浪潮中的一员。同样还有雅诗兰黛的“爱丽格”(1972年)和露华浓的“查理”(1973年),这两款香水都是弗朗西斯·卡马伊针对美国市场调制的。迪奥的“迪奥蕾拉”(埃德蒙·劳德尼茨卡,1972年)以及香奈儿“水晶恋”(贾克·波巨 ,1974年)则处理得更通透清脆。相对地,在美国香水业内,力度、持久度和扩散度依然是香水的必备要素,倩碧的“芳香精粹”(伯纳德·钱特,1971年)就是明证。这款西普香水个性张扬,其香调架构的核心是广藿香-玫瑰谐调。

新一代消费者

青少年市场的开拓,主要得益于卡夏尔于1978年推出的“安妮安妮”。莎拉·穆恩为该香水所拍摄的广告照片中呈现出一派朦胧景象,突出强调了由白色花朵、风信子、百合以及忍冬组成的复合花束香调。在大众零售市场,欧莱雅发布了青春香水系列,包括大热的“清新芬芳”(1975年)和“东方”(1979年)。借着此前成功作品的势头,如卡朗“为他而生”(埃内斯特·达尔特罗夫,1934年)、罗莎“胡须”(埃德蒙·劳德尼茨卡,1948年)、香奈儿“绅士”(亨利·罗贝尔,1955年),男性香水市场总算发力。六七十年代,娇兰“满堂红”(让-保罗·娇兰,1965年)的琥珀 香调与迪奥“清新之水”形成鲜明对比,而法贝热“百露”(卡尔·曼、埃内斯特·希夫坦,1964年)、帕高“帕高男士”(让·马特尔,1973年)、阿莎罗“阿莎罗男士”(热拉尔·安东尼,1978年)则是坚持自身个性,融合馥奇香调,彰显男性气质的典范之作。 MZj/HBJDyPTlh59+tW8R36Qu7tiD/Gyi3gJLKpQvpnf9yN3cHjeSD4W4DbuDk2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