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时人论说“陈王廷”

陈王廷(约1600—1680),字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整理可知,创造太极拳的很可能是陈王廷。陈王廷是陈家沟陈氏第九世传人,其父名抚民,祖父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曾在山东扫荡群匪;甲申年(1644),明王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因日渐年长,隐居避世,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遗词上半首:“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载,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被他引用了二十九势。他在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等器械的武学路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风格独特。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友人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陈王廷在武术套路上,受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民间古今十六家拳法,去粗取精,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指导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吸取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为起势,陈王廷所造七套拳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圆领有腰带的衣服,自殷代一直沿用到明代。明人长服束腰,演拳时须将长服卷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戚氏《拳经》起势“懒扎衣”,即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懒扎衣”者,表示临敌时可随意撩衣应战,乃武艺高强、临敌不慌不忙之意。戚氏“懒扎衣”歌诀有谓:“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陈王廷所制拳谱和《拳经总歌》,也撷取了戚氏《拳经》歌诀文辞。陈王廷造拳的创造性成就,一是结合了导引、吐纳,使习者能在练拳时汗流而气不喘,加强柔化刚发的力量;二是结合了经络学说,创造了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三是结合了阴阳学说,提出了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乃陈王廷独创,以沾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徒手练习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难题。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概括性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其中,“诸靠”是指两人以手臂互靠并运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18世纪末叶,王宗岳、武禹襄和李亦畬据此发挥太极拳推手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相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就数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结合经络学说,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以易理说拳理,详解诸势理法,总结出了陈氏太极拳拳法特点:以柔刚相济、快慢相间、蓄发相变为原则,始终贯穿缠丝劲,并以内劲为统驭。如今这些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廷所造拳套,传至十四世陈长兴这一代,陈氏仅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一路,亦即今日尚在传习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即直接从陈长兴这一代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演变而来。

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已散失,现尚存《长短句》词一首和《拳经总歌》。

《长短句》曰: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煞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道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下: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拢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如今,太极拳风行国内,在疗病保健方面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并已引起国际体育界、医学界的重视,推本溯源,陈王廷在继承、整理和研究祖国武术方面的功绩不可忽视。

陈王廷生卒年份虽不可考,但据推算,太极拳的创造,应在17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

太极拳到底是谁创的并不重要,因为其是时代的产物。太极理法出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典《易经》的天人合一学说。太极拳,不是在套路、招式、手法上论说,而是在其修炼、建体、致用的理法是否符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上分辨。概括地说,凡符合上述理法的拳皆可以称为“太极拳”。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之中存在那么多以“太极”命名的拳种,除陈、杨、武、吴、孙五家太极拳外,还有傅氏太极拳、张氏太极拳等。其实关键是要弄明白,拳名所冠“太极”二字的意义是什么,否则,即便称为太极拳也没有什么价值。

“太极”二字的出处

“太极”二字,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上》,原文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前贤解释曰:“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者,道也!万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极。”

太极是个哲学概念

前贤曰:“大德敦化,万物一太极;小德川流不息,物物各具一太极。”

“大德敦化,万物一太极”,是说一个整体的物事,就是一太极。宇宙、银河系、太阳系、一座楼、一辆车、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企业,等等,无论大小,只要能独立地存在,就是一太极。

“小德川流不息,物物各具一太极”,是说一个整体物事,无论大小,皆由无数细小的物事组合而成,而所有组合中的细小物事,亦各具一太极。例如,一个人是一太极,而人体又是由内外各部位器官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故内外各部位器官又各具一太极。以此类推,物物各具一太极。

这个说法,乃“人身一太极,浑身无处不太极”的理论之根据;也是传统拳术修炼至神明艺境时,“浑身无处不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技法”的出处。此理法全在习拳者于修炼过程中体悟。能达到此艺境者,功夫必然上乘矣!

必须明白,在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等内容中,太极之义贯穿始终。各门派拳术之修炼、建体、致用及艺境升华之系列方法,亦由此而来。

太极是一理

有了太极的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划分,而又将它们从整体上用文字总结描述出来,这就是“太极是一理”说法之根源。

《易经》讨论的是天人合一的道学内容的经典,而太极就是这道学的代名词。如果从老子《道德经》中所述的万物之始的“道”来看,即从“常有,欲以观其徼”来看,则太极是那个“道体”的代名词;如果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来看,则无极亦是那个“道体”的代名词。也就是说,从无处看有,是名太极;从有处看无,是名无极。太极、无极,两者都是那个“道体”的代名词。道体,简之名曰“道”。

这个“道”产生了宇宙、天地、万物众生。人类,以及人类活动制造的种种物事,都符合“道”的演化法则、规矩和规律。这些法则、规矩和规律是人类行为的规范,也就是“道”之理,简曰:道理。而这个道理,也就是太极之理。“太极是一理”的说法,就是这样产生的。所谓太极之理,就是天道至理。故而,历代拳家皆以太极之理来谈拳论道,探讨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及致用,揭示其精旨妙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太极是一气

拳诀曰:“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自然界为一大天地,自身乃一小天地,皆本乾天、坤地以立论。故《周易·系辞传下·第六章》中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自身中的“天”,就是真元之气体;自身中的“地”,就是外形体。天行健,坤顺乾。健顺合德,和之至也,名曰“太和一气”,道也,万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极”。这就是“太极是一气”说法之根源。

在传统拳术中,内气修炼出纯粹之精,阳刚之性,健运不息,独立存在而不改,方才名之曰“健之体”;外形修炼出镇静厚载,阴柔之质,顺乾以动,虚灵宁静而不妄为,方才名之曰“顺之体”;健顺合德,和之至也,名之曰“太和一气”。

然而在具体的运用中,太和一气有体、用、功夫艺境、境界之分别。以体而言,乃无形的法身道之体也;以用而言,乃太和一气之流行者也;以功夫艺境而言,乃一点子沾走相生、化打合一也;以境界而言,乃一虚灵妙境也。此四者合一而论,就是“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以有入无之真功夫境界。

与人交手较技,顺随为法,无过不及,能给他人一种不撄人之力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感觉时,就是达到了太和一气流行之境界,此时能与对手动静变化的呼吸为一体。因为实施顺随之法者无过不及,自己不觉得形体如何,只是自动地一气流行而已。

所谓的太极推手,不是运用力气将人推出去,而是自己太和一气流行,运用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法,与对手沾连黏随,时时我顺人背,使得对手处于想动不敢动、自欲跌倒的尴尬状态。因为此功法只以双手与对手之双手相接沾连,相互环绕旋转,比较谁的知人能力更好,顺化黏发的功夫更佳,故而以“推手”名之;只因为双方推手的状态犹如太极图,双方是相互平等的,而在对峙中,却能分出双方功夫艺境水平之高低,故而这种功法又称“太极推手”。以这样的观点认识太极推手,自然可以知道,太极推手的运动方式并非太极拳门的专利,而是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的修炼者共同享用的。如果认为太极推手只有学太极拳的人才修炼的话,那就把自己置于太极推手的练功活动之外了。这也是现代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大忌讳。

虽然太极推手运动中的打轮、环绕旋转的形式简单易行并不复杂,但是,其中蕴含的自身攻防机制、规矩、动变法则,以及制人而不被人所制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等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

初习拳者应在明师的引导下,不间断地实践修炼太极推手,不修炼个三五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成为一个行家里手的。

关于太极推手的极佳艺境,前贤亦有明确论述,具体如下。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此段论述是说,中气充足时,动手比武较技,只要接触,就能使对手陷入尴尬境地而认输。故前贤说:“推手就是打手,打手就是推手,并非两种功夫艺境也。”这不只是针对推手而言。该书在解释中气时又说: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能用此气以行于手(言手,而全体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穷之者。

由上述之论可知,太极推手乃太和一气流行者也,并非用手力推人者也。此说明“太极是一气”中的“一气”,乃中气,中气即太和一气尔。只是前贤将此太和一气,名之曰“太极”。

太极是一妙境

宋代朱熹在解释中和之道时曾经说过“虚灵妙境”。中和之“中”,乃虚也;中和之“和”,乃灵也。故中和者,虚灵之境,自有空人之妙用,才名之曰“虚灵妙境”。关于虚灵妙境,《太极拳经》中亦有记载,其曰:

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由前面所论中气之功能,可知虚灵妙境艺境之奇妙,乃太和一气之功。基于此,前贤将太和一气名之曰“太极”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故而孙禄堂先生在《孙禄堂武学大全增订本》里才有下面这段论述:

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剔,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

太极是一体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须先建体立本为根基,然后才能灵妙以动,以昭其用。因为,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然建体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游历三境又分为三个步骤,含三体说之内容。

1. 法分三修

内功法建健之体,即内气;外功法建顺之体,即外形。内外功法合一,即是建法身的健顺、柔外刚中。

2. 游历三境

(1)形拳招熟的法身形之体

此乃初步攻防成手功夫的形之体,即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而用的法身形之体。

形拳者,后天之功。其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能向机御变,极至而道成,故属于有形的拳术攻防功夫。

(2)气意拳懂劲的法身德之体

此乃气意拳懂劲的攻防成手功夫的德之体,即健顺、阴阳合德、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法身德之体。此德之体以柔化刚发为法则,以以柔克刚为攻防技术,已属脱去有形而入道修炼成的法身德之体。

(3)神拳神明的无形法身道之体

此乃神拳神明成手功夫的道之体。此道之体乃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以灵神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而成,即“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此正是拳家所言“理经三昧方才亮,灵镜一片是玻璃”“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遍九重”的大成无形无象之艺境,也即所谓“成功一也”之艺境。

成功一也,就是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体用一元,至德全神的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此乃真一不二之艺境,亦名无上境。故圣贤曰: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太极是一法

前贤将“太极”二字立为拳种之名称,又有《太极拳经》《太极拳论》问世,这足以说明太极是一理法。论述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致用等内容,就须遵从太极之理的修炼方法、规矩、准则。遵此者,是为太极拳修炼者。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直养自然先天之听探、顺化及其相互为用的攻防能力,即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力取法。而太极拳法,在传统拳术避实击虚的曲化直发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柔用刚、沾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攻防技术方法,使其成为一门躬身自厚、文兼武全的专科学问,健身、技击并行不悖,实现了“打拳原为保身之计”之目的。

太极者道也

太极者,道也。太极是“道”的代名词,在这点上,太极和道是等同的概念,前面已经论述过。遵循太极之理法,就是遵循《易经》中的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内容所体现的天人合一学说之理法,也就是拳家所说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九个阶段、成功一也”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这些足以说明太极之理法就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的进阶之路。

上述所论的七条内容,全在点明太极之妙用,即“大德敦化,万物一太极;小德川流不息,物物各具一太极”之精义。故而我说:太极是一理,天道至理;太极是一气,太和一气;太极是一妙境,虚灵妙境;太极是一体,自己修炼而成的无形法身之道体;太极是一法,一点子沾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无为法;太极者道也,修炼自己无形法身道之体的道路也。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只有遵从太极理法,才能走上修炼的正道,舍此别无良途。

但是,这七条内容的论述,只有相互穿插、融会贯通,才能全部通透,化为己用。 ruhL4/VPm/B3XCUqkArANO9uYAhGSTCaVzihtdFXMaKOB/3G8a4z1tg1d/XOS6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