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应对新形势,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中均提出要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2019年7月,我国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是十五项专项行动之一,该行动第一项结果性指标即“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由当前基线值12%提升到20%和30%”的具体目标。虽然心理健康素养已经纳入国家健康政策指标体系,但是当前许多人对心理健康素养还感到陌生。

什么是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的最初概念是1997年澳大利亚学者焦尔姆(Jorm)从健康素养概念引申而来,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2)风险因素和疾病归因的知识和信念;(3)自助干预的知识和信念;(4)获得心理帮助的知识和信念;(5)有助于识别和了解正确求助的态度;(6)寻求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识。后来,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个概念内涵进行了拓展,例如,2015年加拿大学者库彻(Kutcher)等将减少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增加心理求助的效能纳入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2019年挪威学者比约恩森(Bjørnsen)等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认为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更要关注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我国对心理健康素养一词,由于翻译不同,也称为“精神健康素养”“心理卫生素养”“心理健康学识”等。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但多数支持心理健康知识、行为技能/习惯、态度/意识这三个因素是心理健康素养的主要成分。我们在梳理国内外心理健康素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焦尔姆经典概念内涵进行拓展,提出了心理健康素养的广义概念,它是指人们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这一概念不仅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而且也重视促进心理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注人们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也重视对他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素养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对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水平起到很大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影响人们是否愿意接受科学规范化的心理治疗以及能否坚持这种治疗,还影响心理疾病早期筛查的检出率,进而影响下一步确诊,是心理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的先决条件。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减少心理疾病的病耻感,获取及时有效的求助和治疗,并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更多心理健康技能,从事更多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目前,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素养干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我国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并不乐观。2018年年初,我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编制了《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其中面向成年普通人群的调查收回有效答卷14895份,调查样本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总体上人们比较重视心理健康,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基础,但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和低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过低,医疗卫生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重点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高,惊恐障碍、读写困难和疑病症等心理疾病的知晓率过低,全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仅为12%。2019年澳大利亚学者李文静(Wenjing Li)和雷夫利(Reavley)对中国1997~2019年期间65项心理健康素养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公众在心理健康方面“不知患病”和“患病不治”的状况普遍存在,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30%,对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识别率均不到20%;虽有超过80%的人们认为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有益,但是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寻求专业心理服务的比例却不足40%;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57%的人认为应该定期服药,但是超过60%的人认为药物有害。

心理健康科普工作是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主要途径。调查研究表明,科普培训后,人们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研究表明,改变人们对治疗的态度是可行的,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因此,本书是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手册,供广大公众阅读参考。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主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知识来源可靠,言之有据。书中知识点基于近些年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而当研究者观点不一致时,我们力图依据代表多数研究(如元分析)或大规模样本研究的结论。二是关注维度广泛,内容丰富。不仅关注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而且关注睡眠、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等日常心理健康的促进。不仅关注成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和提高。三是尽量贴近生活,注重应用。本书主要选择公众日常关注和易于陷入误区的内容,在写法上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尽量在语言上通俗易懂,并结合故事案例进行说明。

本书既可以作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的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公众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模式的通俗科普读物。书中内容按主题分为几组,但每一篇内容之间相对独立,在顺序上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阅读。我们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对心理健康知识更加了解,对心理健康的态度更加科学,采取更多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维持和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得更加幸福。 ia2RrF149kjOqdFkKQRVh32vaSWgDYP5CcrHsWAfBMyAfx5hyb9xuOO79VKIN0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