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梅兰芳在莫斯科谢·特列季亚科夫

3月12日,著名的中国演员、导演梅兰芳先生带着自己的剧团乘坐远东快车前往莫斯科。

与他同行的有剧团团长张彭春教授、团长助理余上沅教授、十二位演员、四位乐师以及服装师和剧务人员等,共计二十四人。

会面

《真理报》特派通讯记者

和梅兰芳先生的会面在列车到达莫斯科前,在最后一节包厢里。我向梅兰芳先生转达了著名演员接待委员会的问候,我国驻南京全权外交代表的秘书欧尚宁同志向梅兰芳转达了驻中国大使巴卡莫洛夫同志的问候。

在交谈的时候我打量着梅兰芳先生特别年轻的面孔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很难在这位中等身高却又有着健壮体格的男人身上捕捉到他戏里的角色——那脆弱、动人而又迷人的女主角。

梅兰芳先生的戏龄从八岁开始,要知道他使这个角色获得新生已有三十二年。

谈及戏剧的主要形象,梅先生的两位得力伙伴——中国戏剧专家张彭春教授和余上沅教授——加入了谈话。

这是梅兰芳先生第四次出国。

我们的国家惊叹于他的广博和多才多艺。

他急不可待地等待着访问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可以第一时间演出、讲学并访问博物馆。

“我希望,”梅兰芳说道,“在巡演结束时,我的剧团回国前还能留些时间在贵处整体研究一下贵国的戏剧艺术价值。”

以自己和同行的名义向苏联公众发声时,梅先生说:

我们来到贵国是为了展示中国戏剧形式,我们很谦虚地希望听到你们公开的批评,这会激励我们进步。

我们高度评价苏联戏剧成果,我们也真诚希望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看到依据自身经验或更丰富的借鉴而来的经验而打造的优秀演出。

谈及中国戏剧的未来,他表示惋惜:在上百年间中国戏剧只是重复着古典戏剧的范例。梅先生解释道,古典戏剧应用古汉语,并不拥有足够广泛的观众,而所拥有的观众则更多地注意演员表演技巧,而非剧本的主题。

这就是在莫斯科的情况。中国事务代表吴南如先生和苏联大众传媒代表接见了客人一行。

当梅兰芳在摄影摄像的闪光灯下踏上月台时说:“毕生的愿望实现了。我——在莫斯科。”

1935年3月13日《真理报》

·《梅兰芳在莫斯科》

·(1935年3月13日《真理报》)报影 bJg9endvQ53akToooWImBjAmB7jR6S12gTUGm69cSXbsVP6O3qqRN5j67TWyXMI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