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新生的共和国仍在动荡中摸索建立新的秩序,同时也试图以一个现代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格局,以摆脱大清帝国时期落后衰弱的形象。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在这种宏观环境中不断经历重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戏剧领域被一系列新剧与旧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讨论所驱动,令身处其中的戏剧家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登上一个边界尚不清晰但充满更多可能性的舞台。梅兰芳也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从1910年代起,梅兰芳一直致力于把中国戏曲表演搬上海外舞台:他曾于1919年、1924年、1956年三次东渡日本演出;1930年,梅兰芳剧团成功在美国巡演;1935年,梅兰芳剧团的演出轰动苏联。这些国际文化交流赋予梅兰芳一种中西戏剧比较的视角,使其能在跨文化磋商中实现对京剧的改良。于此同时,梅兰芳每一次成功的海外巡演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打破异域观众心中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呈现一个承载数百年传统而历久弥新的中国舞台。

发生在1930年的游美公演,对于梅兰芳剧团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界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事件。梅兰芳一行二十余人从1929年12月底动身,到1930年7月初归国,历时半年,期间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和檀香山等地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虽然有诸如《梅兰芳游美日记》这样由公演参与者书写的记录存世,然而游美公演的经过却仍然模糊。我们仍然需要更多资料来补充目前的研究,还原这场当时鲜有先例可循的跨国文化交流是如何从一个抽象的想法逐步被化为行动的。笔者试图通过对相关文献作历时性梳理,以期了解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游美公演在行程上的起始点是1929年,是美国长达十年的经济噩梦(1929—1939)的开始,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场危机会演变成美国经济史上罕见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这一客观环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梅兰芳一行的计划,而剧团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影响继续推进演出活动?其次,游美公演除第一场在华盛顿的亮相是应外交界的邀请所作的表演以外,其余演出均公开售票,这意味着梅兰芳剧团需要按照美国的文化市场规则在每一个计划演出的城市与剧场展开洽谈。那么梅兰芳剧团是如何选择合作剧院,如何展开并执行与各地剧场签订演出合约之类的具体事宜?最后,我们根据史料得知,梅兰芳剧团游美公演的观众群体来自美国主流社会,并非完全是在美华侨华人;此外,华人观众当中也以说粤语等南方方言的华人居多。因此剧团除需克服重重问题,这不仅包括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也包括梅兰芳本人的身份转换,即从在中国已被广泛追捧的京剧名角,到经受美国观众挑剔目光考验的一位来自远东的表演者。那么剧团如何面对以上这些因文化错位而产生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影响美国观众的文化兴趣?

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除了要继续挖掘公演参与者的记述外,还需更换观察视角,从与梅兰芳剧团的合作者视角,以及在传播接受过程中起到中间人角色的媒体视角来再次审视并补充公演过程。笔者试图在以下公演纪实中将公演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叙述角度中,透过曾参与邀请梅兰芳剧团赴美的华美协进社社长的回忆,以及美国各地的新闻报道,看到更多公演亲历者、各地承接梅兰芳演出的文化经济人、赞助委员会或后援会的身影。同时,笔者将根据游美之旅的筹备、行程以及巡演地点,将纪实分为发起及筹备、越洋之旅、纽约的准备工作、华盛顿首演、纽约公演、芝加哥公演、旧金山公演、洛杉矶公演和檀香山公演等九章对多种史料进行梳理,以期让这次二十世纪初中国戏剧家的伟大艺术探险在我们对历史的重构中变得更为清晰。 kk3+0o9KttxiPQuDb7HA/854T6uiLeFRrMS2Jlad3BPMgnrWUSBt5gAM53GnuF2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