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译者序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戏剧艺术领域参与全球化交流的先驱。梅兰芳剧团的海外公演成为国际艺术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而梅兰芳这个名字一度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从20世纪10年代到50年代,梅兰芳一直致力于把中国戏曲表演搬上海外舞台:他曾于1919年、1924年、1956年三次东渡日本演出;1930年,梅兰芳剧团成功在美国巡演;1935年,梅兰芳剧团的演出轰动苏联。目前关于这些在20世纪初完成的海外演出的一手资料,根据记录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身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公演事件主体记录的材料,这包括:(1)梅兰芳本人生前及逝世后出版的有自传性质的文献,如《我的电影生活》 中关于游美的相关记述等;

(2)海外公演参与者的回忆录,如齐如山著《梅兰芳游美记》 ,李斐叔著《梅兰芳游美日记》 等;(3)梅兰芳亲属的著述,如梅绍武著《我的父亲梅兰芳》 。梅绍武先生虽未亲自参与,然而却有许多机会直接聆听梅兰芳的亲自讲述,经过自己的整理后对海外巡演进行重述。第二类是在公演事件发生时,由观者形成的记述,这些资料多来源于已发表在报刊上的报道与评论。与第一类文献相比,英文报道与评论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所涉及的人物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是对公演事件主体回忆的重要补充。编译者希望通过拙译为充实第二类文献尽绵薄之力。

·梅兰芳访美归来后,1933年齐如山著《梅兰芳游美记》书影

·梅兰芳纪念馆藏

·《梅兰芳访美评论中文译稿》,散页编号:甲10017-1-3

·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梅兰芳访美评论中文译稿》,散页编号:甲10017-3-3

·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本译文选共收录文献117篇,其中包括胡适在梅游美公演筹备阶段著《梅兰芳和中国戏剧》,以及斯达克·扬在梅纽约公演期间著《梅兰芳》,其余文章均来自《梅兰芳访美评论中文译稿》 (下称《中文译稿》)。2019年,《中文译稿》发现于北京梅兰芳纪念馆。该文献含210张手写散页,开本大小相同,字体不一,有涂抹增删。部分散页中英文夹杂,中文内容使用繁体字记写,部分片段夹杂人名、日期及刊物名称等英文信息。《中文译稿》行文优美,言简意赅,含有大量1930年公演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编译者经整理后发现,其中包括296篇与游美公演相关的报道及评论。经与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藏英文文献比对后发现,其内容绝大部分来自《梅兰芳访美剪报集》 (下称《剪报集》)。在梅兰芳剧团长达六个多月的游美公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英文新闻报道,这些报道由美国艾伦新闻剪报局收集整理成册,形成三卷本剪报档案《剪报集》(详述见下文)。因此,《中文译稿》应为《剪报集》的翻译稿,但是其译者与翻译时间不详。因其中含有若干基础性错误(剧目名称依照英文进行直译,如将《汾河湾》译为《可疑之鞋》,以及某些剧团成员或参与公演人士的姓名有误),该稿本可能未经过整理修改。编译者目前尚未发现关于此翻译工作的直接文献记载。齐如山在《梅兰芳游美记》中提到将英文报刊文章译为中文并汇编成册的计划:“梅君这次到美国去,美国各报对中国剧和梅君的特点长处,都发表了很多既详细又精确的评论。若在这很短的期间,都一一翻译出来,放在《游美记》这本小册子里,是颇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决定将来把各报的评论,另汇印一册……” 齐如山所提翻译计划是否在梅兰芳剧团归国后得以实现,以及是否形成了《中文译稿》等问题均有待研究。

编译者根据演出地点从《中文译稿》中选出115篇,在《剪报集》中搜寻原文,比对之后进行校译整理,按照原文发表时间,将译文分为筹备阶段、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和檀香山等六部分。有明确发表日期的文献,按照刊登日期先后排序。为最大程度保留《中文译稿》之底本,同时呈现原文与《中文译稿》之间的比对差异,编译者在译文存在不相符之处,添加脚注,附上对应原文内容,以及《中文译稿》匿名译者之版本。

由于1930年梅兰芳剧团游美公演历时六个月,所涉人物及所到地点众多,因此下文附编译者整理之游美公演综合纪实,旨在提供公演筹备信息及重点事件的时间框架,以便揭橥文献源流,阐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帮助读者在阅读时还原文章刊登前后之社会氛围,了解撰作者心态,准确理解文献内容。 3tXWQKaiXDF9/fsCqjg3Yhm3VS41VTuegzM5zXGNt4CSAibq590mvKNubvxN2t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