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洛杉矶公演

早在4月下旬,洛杉矶诸多媒体,如《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先驱报》(Los Angeles Herald)、《周六晚报》(Saturday Night)等,均预告了梅兰芳剧团原定于5月6日在爱乐音乐厅的演出。 然而因身体不适以及在卡皮托尔加演的缘故,梅兰芳抵达时间延至12日,演出也相应推迟。新的演剧时间为5月13日至20日,为期一周。 戏票定价与在旧金山卡皮托尔剧院时的票价相当,夜戏的票价为4.4美元、3美元、2.5美元、2美元、1.5美元等五个价位;14日、16日和17日的日戏,票价分为3美元、2.5美元、2美元、1.5美元和1美元等五个价位。 梅兰芳延续了此前采用三出独幕剧加一个舞蹈选段的剧目组合模式。因其中的舞蹈部分已经在多地赢得评论家赞誉,所以洛杉矶媒体对此番梅兰芳带来的舞蹈格外期待,并将梅兰芳誉为“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演员,也是中国舞者中的翘楚,目下中国舞蹈诸流派之魁首”

5月12日一早,梅兰芳剧团及随行人员24人抵达洛杉矶。 市长波特携政府代表与华裔群体代表在市政厅为梅兰芳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并赠予洛杉矶的“城市钥匙”。 除市政官员以外,当地华裔名人也到场欢迎,女星杨爱立(Olive Young,1903—1940) 为梅兰芳献上鲜花。

从5月13日起,梅兰芳开始了在洛杉矶爱乐音乐厅 的演出,由莱顿·贝默(Lynden Ellsworth Behymer,1862—1947)出任经理人,其角色类似于在纽约时的柯毕克。在洛杉矶登出的广告上亦显示有“由莱顿·贝默出品”(“L. E. Behymer Presents”)的信息。 贝默是加利福尼亚州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经理人。早在1887年,贝默操办了国家大歌剧院(National Grand Opera Company)在洛杉矶的表演,也成功地让当地观众领略了当时享誉世界的歌唱家阿德琳娜·帕蒂(Adlina Patti,1843—1919)和演员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1862—1923)的表演魅力。同时,他也是洛杉矶交响乐团的发起人之一,并参与了大歌剧院、洛杉矶剧院、爱乐音乐厅等多家音乐机构的经营。贝默的职业范围不仅限于歌剧与戏剧,他甚至帮助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和詹姆斯·雷利(James Whitcomb Riley,1849—1916)营销过公开讲座。 因此贝默本人在加州文艺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这位明星经纪人的合作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艺术家自身价值的肯定。

·梅兰芳与电影大师卓别林

·梅兰芳纪念馆藏

·梅兰芳与美国好莱坞影后玛丽·毕克馥

·梅兰芳纪念馆藏

演出吸引了众多洛杉矶演艺界名人前往观剧,其中包括著名影星兼专栏作家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1879—1935)、即将在洛杉矶爱乐音乐厅公演的歌舞组合邓肯姐妹(the Duncan sisters)、英国导演兼编剧爱德芒德·古尔丁(Edmun Goulding,1891—1959)、以高产著称的好莱坞电影导演威廉·博丁(William Beaudine,1892—1970)、好莱坞影业制度开拓者塞西尔·戴米尔(Cecil B. de Mille,1881—1959)、剧院大亨西德尼·格劳曼(Sid Grauman,1879—1950)、喜剧大师查尔斯·卓别林(Charles Chaplin,1889—1977),以及当时有好莱坞电影皇后之称的玛丽·毕克馥(Marry Pickford,1892—1979)等。 由于演出反响颇为热烈,梅兰芳决定加演一周,将最后一场延至24日晚,并于周三(21日)和周六(24日)两天另加演日戏。 根据刊出的广告及剧讯中提及的演出信息统计,梅兰芳在洛杉矶爱乐音乐厅演出11天,共14场。(见表3)

·表3梅兰芳剧团在洛杉矶爱乐音乐厅演出日期及时间,

根据《洛杉矶时报》演出广告统计

在此期间,梅兰芳剧团一共演出过三套剧目。根据剧评得知, 13日晚首演剧目为《汾河湾》《剑舞》《刺虎》,第四出剧名不详,可能为《芦花荡》 。5月17日,梅兰芳更换第二套剧目,新剧目为《贵妃醉酒》《木兰从军》之舞蹈选段、《打渔杀家》《芦花荡》。 5月21日,第三套剧目上演,包括《春香闹学》《天女散花》《霸王别姬》《青石山》。 加演的日戏与夜戏,公开售票价格不变。

公演期间,洛杉矶评论家对梅兰芳剧团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周六晚报》乐评人伯莎·麦考德·尼塞利(Bertha McCord Knisely)的乐评尤为精彩。尼塞利对演出给予她的新颖听觉体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她强调中国音乐对于美国观众的耳朵最初会构成挑战,然而她建议读者诸君对这种新鲜体验抱持欢迎态度。她写道:“余将为读者告知,即我人在聆听中国音乐之时,一与闻英国之现代音乐相同,每觉音乐过于奇异也,应先洗耳恭听,切勿急于争论。而音乐为下意识之间传递之信息。余深信此种信息,设外界无其他阻碍之影响,则我人必能在长时期内,渐渐理会此中奥妙者也。” 尼塞利几乎穷尽了她从西方音乐理论中可参照的维度,试图在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建立某种可比性,然而她缺乏对中国音乐概念的把握以及描述中国戏曲音乐的术语,因此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听到的音乐特点并解读其中意义,读者只能在她基于调式、节奏、速度及乐器音色的细致比拟中,想象一种异域风格。与纽约公演期间塞缪尔·乔茨诺夫撰写的乐评相比,尼塞利显然对多元的音乐世界有着强烈向往,同时反思用西方音乐理念来审视中国音乐所带来的问题,并主张通过不同的音乐文化体验来探索艺术中共通的超越性规律。

梅兰芳剧团不仅吸引了尼塞利这样有国际视野的评论家,也为洛杉矶的一些社会团体带来了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契机。5月16日,梅兰芳与张彭春应星期五晨间会员俱乐部(the Friday Morning Club) 邀请,赴南菲格罗亚街(South Figueroa Street)940号,参加该俱乐部组织的一场研讨会,与瑞典舞蹈家罗尼·约翰森(Ronny Johanson,1891—1979) 一起探讨东西方表演艺术的审美观。星期五晨间俱乐部创建于1891年,是洛杉矶地区久负盛名的女性团体,通过俱乐部开展的各种活动,女性会员可以公开参与社会活动,表达政治诉求,获取新知以及开展艺术交流。张彭春在会上作了以中国戏剧传统为题的讲座,梅兰芳作表演示范。张彭春以梅兰芳的戏曲表演为例,再次阐述其模式主义(patternism)理论,认为中国戏剧传统中世代相传的各种模式,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且摒除写实主义于舞台艺术之外,从而形成中国戏剧独特的审美原则,因此绝不能用西方对于戏剧、歌剧、默戏等分门别类的艺术原则,套以简单的象征概念来审视中国戏剧传统。 在前一日的大学俱乐部(University Club)午餐会上,张彭春已发表过相关演说,将西方舞台上暗淡的写实主义与中国戏曲对于现实的超越性作以对比。 此外,5月22日帕萨迪纳社区剧场(the Pasadena Community Playhouse)联合会也以招待会的形式举办了以梅兰芳的戏剧表演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梅兰芳亦随着洛杉矶公演的展开,开始了结识众多好莱坞影剧界人士的友谊之旅。当梅兰芳到访时,好莱坞还是一个成立仅27年的行政区,1910年并入洛杉矶市后,好莱坞迅速发展成为电影拍摄及制作基地。丰富的行业资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演艺界人士到这里寻找在大银幕上崭露头角的机会。1927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s Arts and Sciences,简称AMPAS)成立。1929年,该学院颁发了第一届年度奥斯卡金像奖, 这个奖项很快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电影奖项之一。而该学院36位创始人中的玛丽·毕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与梅兰芳有着深厚友谊。夫妇二人游历北平时曾为梅府的座上宾,于是梅兰芳访问洛杉矶时,范朋克夫妇便尽地主之谊,邀请梅兰芳下榻在他们位于圣莫妮卡的海滨别墅。 别墅名为Fairford,由毕克馥与范朋克姓氏的一部分拼合而成。梅兰芳与齐如山将此别墅译为“飞来福别庄”,并分别著有《飞来福别庄做客》 和《飞来福别庄小住记》 两文,以记录别墅主人的周到与好客。

·梅兰芳与美国好莱坞影后玛丽·毕克馥

·梅兰芳纪念馆藏

鉴于毕克馥、范朋克夫妇在好莱坞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梅兰芳在抵达洛杉矶后迅速结识了夫妇二人在好莱坞的圈中好友。5月12日,剧团抵达的当晚,兴建了好莱坞地标性建筑——中国大戏院——的西德尼·格劳曼(sidmey Grauman,1879—1950)在好莱坞罗斯福酒店(the Hollywood Roosevelt Hotel)“花厅”(the Blossom Ballroom)设招待会,欢迎梅兰芳的到来。

格劳曼是毕克馥、范朋克夫妇的至交,他不仅参与创建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而且也与毕克馥、范朋克夫妇一起投资了好莱坞罗斯福酒店,而宴请梅兰芳的“花厅”即为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举办场地。 众多好莱坞电影人出席了当晚的盛宴,其中包括查尔斯·卓别林。卓别林早在20世纪10年代后期凭借在《狗的生活》(1918)等影片中塑造的流浪汉形象蜚声国际,并于1919年成为毕克馥、范朋克夫妇的事业伙伴,共同创办“联美电影公司”(United Artists’ Studio)。在洛杉矶公演开始后,卓别林亦前往爱乐音乐厅观剧。 5月13日,毕克馥在联美电影公司为梅兰芳一行举办午餐会,并带领梅兰芳、张彭春、梅其驹夫妇和齐如山等人参观摄影棚。 梅兰芳参观了电影的拍摄过程,并且与毕克馥共同拍摄了一卷有声新闻短片。之后,一行人又前往美高梅电影厂(Metro-Goldwyn-Mayer Studio)参观。 尽管毕克馥极力促成梅兰芳在好莱坞拍摄有声片的计划,然而梅兰芳最终因故未能出演。

梅兰芳所携戏装在洛杉矶引起极大关注,成为许多社交活动中的焦点。早在5月初,剧团昂贵的制装费用就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为了满足公众想要一睹为快的要求,梅兰芳至少安排了两次戏装展示。第一次是5月16日晚,星期五晨间俱乐部与洛杉矶商会在比尔特莫饭店(Bilemore Hotel)为梅兰芳举办招待宴,由俱乐部几位女性会员做模特,向全体与会嘉宾展示梅兰芳的戏装。 另一次戏装的亮相更为隆重。5月23日晚,在洛杉矶久负盛名的圣殿剧院(Shrine Auditorium) 举行了隆重的牛乳基金游艺大会(Milk Fund Show),有500余位明星共聚一堂。该活动是洛杉矶有名的慈善晚会,观众多为当地名流,并由诸多明星演员奉上演出,进行慈善筹款。根据《洛杉矶先驱报》报道,当晚大会特别展出了著名舞台与电影明星剧中所着服装,梅兰芳价格不菲的戏装也成为这个展览的重要展品。

公演期间,梅兰芳一行在洛杉矶及附近地区的观光活动也成为报纸文娱版的热点。例如,5月16日,梅兰芳参观洛杉矶博物馆中陈列的中国展。该展为挪威军官、艺术收藏家约翰·威廉·诺曼·芒特(Johan Wilhelm Normann Munthe,1864—1935) 的私人藏品,于1927—1930年在洛杉矶博物馆展出。展品包括158幅绘画作品、70件雕塑、3件陶器和2件玻璃制品。 据《洛杉矶时报》文章介绍,定居中国的芒特与梅兰芳为知友。

·梅兰芳在洛杉矶博物馆与副馆长约翰·康姆斯托克在一起

·梅兰芳纪念馆藏

经过美国报界数月的宣传,梅兰芳对于中国书画艺术和古玩鉴赏的爱好已经广为人知。这与梅其驹、齐如山等人准备的宣传材料中对梅兰芳艺术修养的描绘有着密切的关系。洛杉矶博物馆对梅兰芳的到访重视非常,整个观展过程由该馆副馆长约翰·康姆斯托克(John Comstock)及第四区主管约翰·奎因(John R. Quinn)悉心安排。观展后,梅兰芳赞誉道:“此展不逊于中国古代皇家所藏之精品。”翌日,这句评论被《洛杉矶时报》一篇题为“中国舞台偶像参观博物馆:梅兰芳断言芒特收藏不逊于东方”的文章引用。

5月27日,梅兰芳、张彭春、齐如山三人乘飞机前往圣地亚哥一游,乘坐麦道公司(T. A. T-Maddux Air Lines)航班从洛杉矶出发,晚上从同一航线返回。飞机在1930年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仍是一件奢侈的出行工具,而当时的亚洲乘客更是少之又少。《洛杉矶时报》刊登《中国名人的高空飞行》一文,记录了这次不寻常的旅行,并登出三位贵客与伯恩斯(A.C.Burns)机长的珍贵合影。

·梅兰芳在洛杉矶举行宴会(梅左侧为前美国财政部部长麦克杜,梅右则为张彭春)

·梅兰芳纪念馆藏

延续在纽约与旧金山的先例,梅兰芳于公演结束前在比尔特莫饭店答谢洛杉矶的赞助人。梅兰芳把答谢宴安排在20日晚间,大概是因为20日原定为最后一日演出。然而因决定临时加演至24日,于是这场答谢宴并非最后的饯别。宴会上,梅兰芳作了致谢讲话,由梅其驹翻译。梅兰芳在中途离开,赶到酒店对面的爱乐音乐厅准备夜戏的演出,并在离开前,与宾客一一握手作别。梅兰芳对西方社交礼仪的熟练以及周到的待客之道深深打动了《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及礼仪风尚专家阿尔玛·惠特克(Alma Whitaker),她数次著文描写梅兰芳在洛杉矶社交界的活动,并称赞其为“充满魅力的宴席东道”。 同时,亦称赞常伴梅兰芳左右的张彭春为一位博古通今,精通英文且谈吐优雅的“社交明星”。

·美国波摩那学院授予梅兰芳的荣誉文学博士证书

·梅兰芳纪念馆藏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梅兰芳的荣誉文学博士证书

·梅兰芳纪念馆藏

·梅兰芳与美国波摩那学院院长查尔斯·埃德蒙兹

·梅兰芳纪念馆藏

公演结束后,加州著名的文理学院波摩那学院(Pomona College),以及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分别授予梅兰芳荣誉文学博士学位(the honorary degree of Doctor of Letters)。 波摩那学院为了配合梅兰芳的行程,决定把原定6月16日举行的颁授学位典礼提前到5月28日举行,以便梅兰芳本人能够出席。 荣誉学位由曾在中国从事教育与科学工作长达20余年的波摩那学院校长查尔斯·埃德蒙兹(Charles K. Edmunds,1876—1949)博士 授予。埃德蒙兹对梅兰芳的个人成就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梅氏不仅是一位演员,更是中国戏剧文学的传承者,其孜孜不倦的研究与改编极大提高了人们对中国古老艺术的鉴赏力。 曾任教于广东岭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肯尼斯·邓肯(Dr. Kenneth Duncan),向参与毕业典礼的师生介绍了梅兰芳的个人成就。梅兰芳在接受学位后作中文演讲,由梅其驹翻译。 演讲中,梅兰芳再次提到希望通过艺术上的交流与研究,促进国际和平,加强中美两国之间的理解与好感。梅兰芳说:“兰芳不过是微末的,个人游历贵邦,是要吸收新文化的,随带表演自己一点艺术,借博贵国学者之批评。游历将完,细心体验,知道果然能够得到诸公对于我们民族,益加谅解和同情,这不啻是我们的艺术成功,乃是贵国人士的好感,能够明了我们这次游历的意旨。从广大的意义上言之,我们此来是要尽我们微小的力量,促进文明人类的最恳切希望的和平。按照历史的例证说来,真和平不能够从武力上得来的。人类希望的和平,不是暴乱后的平静,真的和平是要从精神理智与物质里面增进人类的发展和生长。要维持世界的真和平,人类是要互相了解、互相原谅和同情,是要互相扶助,不是要互相争斗。我们中美两大民族,希望的人类和平是根据国际的信用和好感。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大家从艺术和科学上有具体的研究,要明了彼此的习惯、历史的背景,及彼此的问题和困难。兰芳此次来研究贵邦的戏剧艺术,荷蒙贵邦人士如此厚待,获益极多。兰芳所表演系中国古代的戏剧,个人艺术很不完备,幸蒙诸公赞许,不胜愧怍。但兰芳深知诸公此举,不是专奖励兰芳个人的技术,乃是表现对中国文化的同情,表现对中国民族的友谊。”

·梅兰芳博士持学位证书照

·梅兰芳纪念馆藏

6月4日,梅兰芳应邀出席洛杉矶早餐俱乐部(Los Angeles Breakfast Club)的聚会,并通过该活动向所有新朋故交道别。洛杉矶早餐俱乐部成立于1925年,最初是由一群马术爱好者发起的早餐会,早期会员以尊重体育精神和增进友谊为原则,每周三举行聚会。之后,该俱乐部迅速发展,到1928年,其会员包括社会领袖,以及文艺界和娱乐界知名人士。俱乐部经常安排来自政治、娱乐、文化和体育界的杰出人士在例会上致辞,于是KFWB电台便利用这一惯例,在每周三早晨8点俱乐部周例会开始时,向公众放送例会内容。 通过电台播音,这些致辞者的观点和讲述成为洛杉矶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梅兰芳于早晨8点,与另外两位表演艺术家,帕特里克·坎贝尔夫人和弗雷德里克·沃德博士(Dr. Fredrick Warde,1851—1935)一起做客KFWB电台的播音室。 沃德是英国著名莎剧演员,19世纪末移居美国,其演艺事业贯穿了传统舞台剧时代与新兴电影时代。沃徳也是发掘了道格拉斯·范朋克演艺天赋的伯乐,1900年,在他的鼓励下,范朋克走上演艺之路,并在二十年后成为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男演员之一。帕夫人刚刚由纽约抵达洛杉矶,打算前往好莱坞了解有声片的制作。而这也是她在纽约与梅兰芳一别后的再次会面。由于此时梅兰芳已接受波摩那学院颁授的博士学位,在此次会面中,梅兰芳的称呼已经从梅先生(Mr. Mei)变为了梅博士(Dr. Mei)。梅兰芳在电台节目中发表一段两分钟的演讲,由张彭春翻译。演讲结尾时,梅兰芳与洛杉矶社交界诸君道别:“我即将离开贵地返回祖国,但在精神上,愿与诸君永享友谊!” Jme/2DX0qRbjHCvbOFFNrTp0vZOswNtCHz2TyrzxdQXHLsFL9dGFJe7xNhnzzp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