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战略驱动”的小康路径

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符合省情实际的重大战略,并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充实。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这些重大战略成为指导江苏发展、融入小康中国战略布局的有力抓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走创新驱动之路是提升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增强小康社会发展后劲的根本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推动我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并向现代化更高目标迈进的强大动力。江苏为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率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第一个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江苏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使江苏成为创新体系富有特色、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机制健全高效、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文化鲜明活跃、创新环境愈益完善的地区。2011年,召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大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全面部署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目标任务;2012年,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2013年,召开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出台《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试点建设工作。江苏旗帜鲜明地把创新驱动贯穿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突出产业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有力地体现了“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示范带动作用,依靠创新服务长三角、服务东部地区、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力量。

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

建设小康社会,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江苏科技力量较强,教育基础较好,人才规模结构较优,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之初,江苏经济发展以外延型扩张为主,经济质效不高。为提升经济增长效益和竞争力,江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现整体脱贫之后,前瞻性提出并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全省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为了在全省范围内树立“教育为本”的观念,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将“科技兴省”战略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依托江苏科教、人才优势,进一步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教育根本基础、人才第一资源的地位。江苏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努力建设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凸显、区域创新功能完善、创新创业繁荣活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更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人才集聚中心,着力建设人力资源与人才强省,为经济强省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关系协调,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江苏首先实施城市化战略,推动中心城市、都市圈建设,整合提升小城镇。此后,江苏根据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主要是着眼于打破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从战略上更加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这一战略上的拓展和完善,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致力于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小康社会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江苏落实中央要求,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呼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兼顾全省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实际,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经历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协调发展转变的过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与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转向体现平衡性、协调性的“全面小康”相一致,与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相吻合。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江苏的一大基本省情。“十二五”时期,江苏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取得突出成果。但不同板块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依然繁重。“十三五”时期,江苏继续实施这一战略,要求将全省三大区域发展与全国区域发展新的战略布局紧密结合,在更高平台上加快区域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结构,提高协调发展水平。面向“十四五”,江苏继续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总体格局,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江海河湖联动发展,加快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力推动苏北地区振兴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提高区域竞争力,构建形成推进省域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小康社会建设从构想到落地实施,始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是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形成并推进的。开放型经济是江苏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并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为江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动力源。改革开放后江苏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成功转型、每一次发展跨越,都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极大地提升了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江苏今天这样的良好发展局面。根据形势发展,江苏不断赋予经济国际化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从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大力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到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从推动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新时代制度型开放新优势,加快构建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各展所长的开放新格局,畅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着力打造国际商品和全球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江苏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内涵不断丰富,推动江苏成为全国开放前沿和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小康社会的亮丽底色。江苏人口基数大、密度高,环境容量小、负荷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难度大。江苏较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制定差别化政策,大力推进全社会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江海河湖联动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实施民生共享战略

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是小康社会的初衷与本义所在。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鲜明导向,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核心,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江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江苏省委谋划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明确提出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完成扶贫脱贫攻坚任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b2iHmBILdjpXnIbC7pHGruehZ8kbmn93++Zx+fRu653LmzZ18J/6dXqhtwggXO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