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增长引擎由两部分构成(见图2-4)。
第一部分是结构性增长,即企业如何在不进行重大投资、不改变根本商业模式的前提下,用更好的产品配方、更好的能力、更好的杠杆实现增长。企业如何找到最重要的战略支点,实现以小资源、小资金撬动大增长。这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内容。
结构性增长是由3个主要来源驱动的。
图2-4 营销驱动增长的结构图
一、顾客
顾客是企业所有战略的最终落脚点,企业最终要做到:获得更多的顾客,拥有更优质的顾客组合,促使顾客产生更多的购买行为,激励顾客多次推荐,增加顾客与企业交易的时间……通过调整优化,聚焦顾客、经营顾客,实现企业增长。也就是说,企业不用花更多的预算,通过调整优化顾客就可以实现增长。
企业要留下哪些顾客?不要哪些顾客?要重点服务哪些顾客?在哪些顾客身上削减成本?……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决定可以最大化企业的顾客收益。通过优化和深化企业的顾客关系,使交易关系可持续发展,企业就能实现顾客终身价值的增长。企业需要经营顾客,让顾客变成企业的推荐者和关键消费者,以及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助推器。
企业还可以把那些每次购买前都要重新决策的顾客(customer)变成用户(user),即将顾客变成订阅模式或基于利润分享模式的用户。所以,顾客选择、顾客关系维护、顾客经营和用户化是顾客为企业带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即企业要让顾客买得更多、买得更频繁、推荐得更多、买的产品或服务范围更宽。
二、产品
当企业和顾客发生交易时,顾客对企业和品牌的感知都是通过产品产生的。企业该如何有效提升产品效能?如何让产品组合更加合理?如何让产品占有更多顾客的钱包份额?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组合的优化、产品边界的变化实现增长。
比如某企业购买了广告公司的推广服务,广告公司为该企业提供了很多数据和工具,可以让企业的推广服务更快地提升回报率。再比如,顾客购买了某款剃须刀刀架之后,企业的增值产品就是各种配套的刀片。产品能驱动增长,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灯塔产品(即战略大单品)、核心产品、增值产品和基础产品等。
三、渠道
早年,中国企业超越跨国企业的方式,无一不是通过渠道创新。在早期,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都是通过层层分销,但是后来中国企业通过建立省级分公司,缩短了有中间批发代理商的供应链长度,从而获得了成功。毫无疑问,渠道创新能够驱动企业增长。
渠道模式的改变、渠道效率的提升、渠道成员能力的提升,以及以企业和品牌为核心的整个渠道网络领导力的提升,构成了渠道增长的根本性力量。
企业可以搭建新渠道,比如社区团购、DTC独立站、社群电商等渠道。进入新渠道毫无疑问可以推动增长,同时,企业还可以对现有渠道进行提升,通过渠道赋能的方式,帮助渠道成员提升运营效率、物流资金周转率和进店率。
企业还可以通过渠道优惠政策和大力扶持,让自身产品成为渠道中的首选产品,从而提升产品在渠道中的销售占比。此外,企业还可以使用全渠道融合,提升全渠道效率和顾客体验,从而增加顾客的购买行为。
当然,企业还可以进行渠道下沉,把渠道颗粒度做得越来越细。以前企业把渠道按照市级划分,今天企业已经可以按照县级划分渠道了。渠道颗粒度还可以按照乡镇级划分,甚至现在有技术可以让企业做到社区层级。所以,今天的社区团购、郑州大学刘春雄教授提出的BC一体化(BC即Business Consumer, BC一体化就是企业端与消费端一体化)都反映了渠道颗粒度的细化和渠道经营顾客能力的提升。
结构性增长是由顾客、产品和渠道的优化升级以及协同匹配共同实现的。
第二部分是战略性增长。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改变企业的业务范围、商业模式或采用全新技术等手段实现增长。比如从前企业只做零售,现在开始做生产制造;原来企业只做生产加工,现在开始做原材料……即通过改变企业业务在价值链当中的定位和范围来实现增长。
战略性增长往往会涉及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涉及大量的新增投资、大量的新能力获取,代价比较高。比如投入成本高、投入时间长、风险巨大,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本书将着重介绍品牌维新和数字化在战略性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其中,品牌维新作为增长的四大驱动力之一,值得大家认真研究。
接下来,我将以一个真实案例向读者详细拆解:结构性增长和战略性增长在真实世界当中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