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与本我》一书的开篇,弗洛伊德强调,普通读者是因为没有对催眠和梦做研究,所以才会觉得潜意识是荒谬的、不可能的存在。催眠在很多年前就已被他抛弃,为什么在这本晚期理论总结的书中,他再次强调催眠的作用呢?
这是他没有解释的部分,或许也是他的虚荣心让他不愿意解释的部分。在他发明精神分析之前,他的同学布洛伊尔就是通过让病人进入类催眠状态,说出被压抑想法的方式,治愈了病人。在布洛伊尔把这种方法分享给弗洛伊德以后,弗洛伊德发现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诱导病人说出被压抑的欲望,但是并不一定要通过催眠,用自由联想等方式也可以让病人说出被压抑的想法。不过对比来看,自由联想保留了催眠的基本结构:
有一个主导联想的分析师,也就是医生——催眠者;
有一个被动地接受分析师说出联想元素指令的病人——被催眠者自我;
有自由联想的材料与继续联想的指令——催眠指令。
如此看来,催眠与弗洛伊德发明的自由联想本质上是一个东西,都是外部主体部分掌管被催眠者的自我,并使之做一些事情。差别在哪里呢?
差别在于,催眠是对被催眠者自我的全面接管,催眠者用命令式话语让被催眠者展开联想与动作。而自由联想保留了催眠的精髓——以分析师的角色接管被催眠者的部分自我,但是让被分析者在清醒状态下展开自由联想。也就是说,催眠与自由联想的心理过程本质是一样的,差别在于对被催眠者自我的接管程度不同。
弗洛伊德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催眠内容没有经过意识化,没有成为被催眠者的主动思考内容,也就没法稳定地改变被分析者的心理状况。与催眠相比,自由联想的优点更加明显:
一是可操作性强。几乎任何智商正常的人都可以学习自由联想技术,只需要不断地询问被分析者对素材的自由联想,就可以抵达无意识的欲望真相。
二是心理治疗作用比催眠更好。催眠还是让无意识内容停留在无意识层面,而自由联想不仅让无意识内容浮动起来,而且形成了一个有线索的意识流。分析师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帮助被分析者弄清他的无意识欲望结构,让被分析者获得对自身无意识的觉察与觉醒,从而可以选择一种更加尊重自己无意识欲望的新生活。
弗洛伊德在晚期理论总结的时候再次强调催眠与释梦的作用,可见他还是真诚的。但是自从他放弃用催眠来治疗病人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论述过催眠技术。他对催眠和释梦的再次强调也说明,催眠是他进入无意识领域的第一入口,这个入口是通过癔症病人的病理症状打开的,故而还不够普遍,因为在常人看来,心理病人毕竟是少数人。
相较而言,释梦可以说是他深入无意识海洋的第二入口,从释梦开始,弗洛伊德才确证了无意识是经过压抑而隐形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