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赫拉克利特以后,无意识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漫漫长夜。尽管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尽管亚里士多德专门写了《论灵魂》,尽管后来的哲学家都对灵魂与肉体这个话题做了论述,但是他们对人类自身的研究还是主要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进入无意识的领域。
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家尼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才在他的《单子论》( La Monadologie ,1714年)中推演了无意识理论。他把无意识称为“微觉”,即未被统觉的知觉。他认为,单个的单子就是这样的知觉,它们犹如单个的、本身一点无法被意识到的、落下的水滴一样,不能被有意识地觉知。但是,它们汇集起来的一定数量总和就会产生一种统觉——仿佛波浪击岸的响声。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这些无意识知觉乃是天赋灵魂所固有的东西,是灵魂的意识活动材料,是自我封闭的心理生活的发展条件。
莱布尼茨之后,发展无意识研究的还有康德(Immanuel Kant) 和费希特(Johann GottliebFichte) 。康德把无意识称为“模糊知觉”;费希特则第一次提出无意识是一种心理动力过程,认为直觉就是认知中的无意识因素;黑格尔用“绝对精神”来描述无意识;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则用“意志”来描述无意识。
不过,“无意识”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概念,首次出现在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 的《先验唯心论体系》( System des transzendentalen Idealismus ,1800年)第三部分。为了解释自我的有限性,谢林假定还有一部分不受自我控制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思维的自我与它的创造性直观的产物相对立,实际上是通过自我的行动与它们结合在一起了,但这个行动本身没有自己的直观,“因此,行动就像它一样,沉没在意识之外,只有对立仍然作为对立保留下来”,行动“从意识中消失了”。通过无意识对自我影响的有限化——理智“遗忘它自己于自己的产物中”——创造了“内在与外在的区别”。
再后来出现了一位集大成的无意识哲学家爱德华·封·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 。他在《无意识哲学》( Philosophy of the Unconscious ,1923年)一书中把无意识说成是超感觉的精神活动存在的基础,以及宇宙过程的根据。不过,这些学者终究还是没能进入无意识的世界,也没有解开无意识的结构,他们基本上还是在用研究意识的方式猜测无意识世界的秘密。哈特曼认为,无意识的意志是一切存在物的根据和真正的原因。不仅如此,道德、历史及天才的心灵,都表明无意识的意志在发生作用。他还认为,虽然无意识的意志从不犯错误,但是在展开意识(它的对立面)的过程中,它表明了自己的创造过程是非理性的。
实际上,哈特曼的无意识研究继承了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同样继承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尼采则对哈特曼大加批判,认为哈特曼把无意识放在了绝对主体的地位上,这让个体生命意志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尼采把哈特曼讽刺为擅长模仿的小丑。
与哈特曼相比,尼采也有大量关于无意识的洞见。他认为人的意识没有自主性,故而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这其实就是在说人受到无意识的主导。可是尼采并没有继续分析无意识的结构,他在晚期著作中甚至否定人的主体性,这等于是否定了无意识主体。或许他是为了强调人的自我控制力与冲创意志(the will to power) ,这让他没有提出精神分析式的心理学体系。实际上,尼采的心理学洞见几乎走到了发现精神分析的边缘,比如,他认为自我是一个生成物,这个看法比拉康“自我是一个他者”的看法更加先锋。尽管如此,尼采还是没有提出心理学的系统学说。
直到近代第一位用实验方法研究有意识心理过程的心理学科创始人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依然是意识现象。在冯特的心理学著述中,核心论题依然围绕着有意识心理过程的构成元素,以及有意识行为的运行原理。
与冯特同时代的另一位心理学大家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 则首次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并展开了对意识过程的心理分析。他认为,意识不是物体,而是一种过程和功能,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他说:“我们从出生那一天开始,意识就是许多事件和关系的集合。”
詹姆斯有一段描述意识流的话非常经典:“意识在自我展现时并非砍碎的粉屑,像‘链’或‘串’这类的词并不适合描述它刚刚出现的样子。它不是被连接上去的某种东西,它会流动,用‘河流’或‘小溪’比喻它们倒很贴切。因此,当本书再次描述它们时,我们权且叫它思想、意识或主观生活之流。”
“意识流”这个概念被创造出来以后,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还在文学界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响。詹姆斯发明这个概念以后,“意识流”被文学界运用在文学创作中,现代派文学书写展开了全新的进程。
不过,“意识流”依然还是意识层面的心理学研究。尽管詹姆斯后来也研究了梦境、自动写作和魔鬼附体等无意识现象,并在《宗教经验种种》(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902年)中记录了许多神秘体验,但是他依然没有打开无意识世界的大门。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已经开始了无意识研究。他于1895年发表了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 Studien über Hysterie ) ,首次提出人类心灵有被压抑的无意识内容,并由此开始展开了深入无意识的释梦研究。詹姆斯听完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以后,非常支持这种研究,他说:“我希望弗洛伊德及其弟子们能把他们的思想运用到极致,他们一定会对人类本性的理解投下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