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国信息资源调查分析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我国信息资源状况,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宏观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做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工作,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信息中心 1995 年 3 月 21 日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信息资源调查的通知》(计规划[1995]307 号),对全国数据库和电子信息网络资源进行调查,这是我国首次以数据库为重点的信息资源调查工作。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调查工作已于 1995 年 10 月 31 日圆满结束。这次调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数据库建设的现状、水平、存在的问题,并为社会各方面有效利用数据库信息资源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一、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信息资源调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调查是通过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科委、信息中心组织进行的。调查工作开展前,国家计委负责人和国家科委、国家信息中心有关领导主持召开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信息工作负责人及专家座谈会,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讨论了调查方案。调查工作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多数部门和地方转发了文件,组织了本部门、本系统、本地方的调查工作。各信息机构和数据库开发建设单位积极配合,认真填写调查表。

调查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截止到 1995 年 10 月 31 日,共回收数据库调查表1562 份,电子信息网络调查表 220 多份。这些调查表来自国务院 64 个部委局,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河南、青海、西藏等省区未上报)。调查对象主要是拥有数据库的国有单位,较少涉及民营信息企业。经筛选,掌握了有一定容量、能够对外提供服务、国内单位自建的数据库 1038 个,收入《数据库大全》。

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数据库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数据库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有了较大的发展。

1.数据库总量成倍增长,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筛选,具有一定容量、能够对外提供服务、可以供社会各界有效利用的数据库已达 1038 个。由于调查渠道所限,时间紧,社会动员也不够,社会上一些无主管信息单位和民营信息企业开发建设的数据库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未统计上来,即使这样,与 1992 年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所编《数据库指南》一书选用的 137 个数据库相比,数量级由百位进至千位。这表明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社会信息资源的构成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2.数据库内容,由科技领域为主转变为经济和社会领域为主。上次《数据库指南》所载数据库中科技方面占 50 %以上,这次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和社会方面占56 %,科学技术方面仅占 44 %。

3.数据库容量明显扩大。这次所筛选的数据库容量大部分在 10—100MB之间,占 42 %,容量在 10MB以下的数据库占 33 %,容量在 100MB以上的数据库已占 25 %,上次《数据库指南》所载数据库容量在 10MB以下的占 55.3 %。与 90 年代初相比,小容量数据库比重下降较大,数据库容量有了较大提高,这说明数据库规模扩大的趋势较为显著。

4.数据库的分布由少数部门向全社会扩展。上次《数据库指南》所载数据库中以国务院各部门的为主,这次所选的数据库中,国务院各部门的数据库占 41 %,地方数据库占 59 %。表明数据库开发已是全社会各行业普遍涉及的问题。

5.数据库开发的深入,推动信息网络的建设,促进了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的结合。联机网络服务作为数据库服务的基本服务方式之一,因其具有双向性的特点,有利于用户的选择,也有利于数据库资源的更新,随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信息网络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这次调查收到的信息网络大多都以一定的数据库为依托,并通过网络提供联机服务。

6.销售光盘数据库成为目前数据库服务的主要方式。光盘由于容量大、成本低,能够装在用户自己的微机上使用,成为脱机数据库的主要载体。在目前我国数据库使用主要靠微机进行的情况下,以销售光盘数据库这种服务方式为主的局面将维持一定时期。

二、当前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这次信息资源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我国数据库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数据库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许多部门、地区各自为政,因此小型、地方性、专业性数据库所占比重较大,大型数据库、全国性数据库未能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存在功能相近的数据库重复建设的问题。

2.数据库结构不合理,商业化程度低。我国已建成的数据库多为文献型的科技和工程数据库,几乎占一半,而国际上大部分为商业、金融方面的数据库。从数据形态看,国际上数据库一次信息(全文、图形图像、事实信息)占绝大多数,而我国的数据库大多数为二次信息(目录、文献)。目前社会急需的、实效性较强的商业、物资、金融、经济类数据库十分缺乏。

3.数据库的标准不统一,规范性差。从所报的数据库看,数据库格式不统一,检索软件多种多样,数据库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很不规范,限制了数据库作用的充分发挥。数据库建设仍处于起始阶段。

4.数据库服务能力不强。数据库服务技术落后,大部分数据库没有联机使用,影响力小,覆盖面低,利用率低,资源共享性差。

5.建设数据库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对信息业投资中重硬件设备、网络建设,轻资源开发、数据库建设,造成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失调,数据库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信息业的协调发展。

6.数据库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数据库的规模、容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不及发达国家 70 年代水平。这次所选的数据库平均容量在 100MB左右,容量在10—100MB的数据库占 42 %,在数量上几乎占一半,美国 1975 年数据库平均容量已达 175MB。

三、信息资源调查工作为制定信息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今后 15 年,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数据库及其服务业作为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成员之一,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信息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进一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和加快相应信息产业发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为促进数据库信息业的发展,针对信息资源调查反映的现状和问题,对我国数据库建设提出以下政策设想。

1.提高对数据库建设开发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思想认识上要摆正数据库建设等信息资源开发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位置,在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网络建设如同道路的建设,硬件设备如同运输工具,但是一个信息系统能够真正运行并发挥效益,仅有“路”和“车”还远远不够,关键问题是要有“货”可运,使作为“货”的信息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原始信息不能够加工成各种应用信息,信息不能增殖,对国民经济提供有效支持的信息不够,不能发挥出更高的效益。信息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十分重要的新兴行业,但也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搞得不好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数据库信息业是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更要提高认识,加强开发建设。

2.加强对数据库建设开发的规划引导。在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的规划政策工作中,要把数据库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列为重要内容之一,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要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开发重点,同时要打破部门分割,推动相互合作,并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我国数据库产业健康发展。

3.加强数据库建设开发力度。在信息业建设投资中,改变重视网络建设,忽视信息资源开发的现象,避免信息系统因缺乏信息资源而不能发挥作用,造成投资收益差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硬件设备与软件开发比例不协调的问题,逐步增加数据库建设开发的投资。

4.发挥基础信息网络及专项数据库的作用。要建立覆盖面广的基础信息网络,支持各类信息资源在基础信息网络上运行,为使数据库通过基础信息网络提供服务创造条件,通过信息网络扩大对已有信息资源的宣传,提高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能力和利用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具有较高社会公益性的专项数据库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这类数据库的建设,国家应在政策及资金上予以必要的扶持。

5.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数据库建设开发。支持社会各界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保证数据库服务能够取得应有的利润,开展有市场需求的数据库服务,改变我国数据库的结构,增加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急需的数据库。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数据库建设开发的政策措施。

6.加强对数据库信息产业的规范管理。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健全信息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分割,防止部门、地区对信息资源实行垄断,为信息资源的市场化提供良好的条件。国家尽快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并加强有关的立法工作和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信息行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行业组织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数据库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7.加强数据库的标准建设。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数据库的国家标准,为规范数据库建设提供可遵循的统一标准。通过统一数据库的技术标准,推动数据库标准化工作,提高数据库的通用性,为数据库服务采用联网查询等先进技术,做好基础工作。

8.重视对数据库知识产权的保护。承认数据库信息开发者的智力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承认信息加工工作的价值,约束使用者合法取得使用权并支付费用。加快信息产业及数据库行业的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手段承认和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

全国信息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1995年12月 Hnc6f4R0Bj5NpxCw7cMYIwAK4F0R1HoXyt62kWmbJXcxrneqMLQqahJj8vSl/6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