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如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有规划、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因此,即使把卫生机构搞得再活,如果宏观调控乏力或宏观调控不当,仍然不能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不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式,制订与实施有政府权威的卫生规划,并按此规划制订与实施相应的卫生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那就要么把卫生系统搞乱,要么把卫生系统搞死。只有实行区域卫生规划,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卫生经济政策,才有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卫生体系。所以,制订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我国卫生发展真正走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重要标志。
《决定》第五条指出,卫生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
《决定》明确指出卫生改革的目的是为卫生发展建立一个新的运行机制。这个新的运行机制在外环境上,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内环境上要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宏观上,要调控有力,在微观上,运行要富有生机。如前所述,区域卫生规划将为建立这样的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从而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所以,制订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标志卫生改革进入一个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阶段。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下,政府同时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政府受人民委托负责管理经济;另一方面,政府受人民委托负责国有经济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政企合一,政事合一。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继续政企合一,政事合一,不仅宏观调控乏力,而且难以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所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势在必行。制订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对卫生行政部门是一次检验,如果职能没有转变,在制订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时,势必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举步维艰。如果职能转变基本完成,势必得心应手、轻装上阵、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实际一点说,职能转变不仅有思想问题,还有实际问题。上下左右都要转变。但是,只要有决心制订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最终就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所以,制订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志。
80年代以来,卫生领域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例如,2000年人人健康、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新概念、疾病结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卫生观、第二次卫生革命、新卫生发展观、均衡卫生发展理论等等。怎样才能使这些卫生发展的新思潮新观念新理论转化为卫生发展的实践,从而促进人民健康呢?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在中国推广健康新概念和卫生发展新思想,贯彻2000年人人健康全球卫生发展目标和初级卫生保健全球发展战略,在四川成都举办了第一期国家卫生发展管理程序讲习班,指出,必须实行国家卫生发展管理程序,才能推广健康新概念和卫生发展新思想,才能贯彻落实卫生发展新战略。国家卫生发展管理程序的核心就是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卫生发展管理程序就是区域卫生规划程序。后来,世界银行又使用贷款帮助我国在金华等三个城市制订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按照新思想新观念正确选择主要卫生问题,正确选择卫生发展的目标与策略措施,重新调整卫生资源配置格局,才能使卫生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真正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
区域卫生规划吸收先进的卫生发展思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对卫生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卫生资源供给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平衡,为卫生事业持续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卫生投入不足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最大困难。效率不高有两种形式:技术效率不高和分配效率不高。技术效率是卫生服务数量与卫生资源数量互相比较的结果。例如,病床利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平均每一医生服务人次等等;再如,每一出院者平均费用、每一诊次平均费用等等。病床利用率低、病床周转次数少、出院者平均住院日长、平均每一医生服务人次少、每一出院者平均费用高、每一诊次平均费用高反映技术效率低。分配效率低是指人民群众从接受的卫生服务中得到的实惠差,满意度差,因而社会效益差。人民迫切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花钱省能治好病,但是,它由于投入不足不受重视,致使其质量差、数量少;人民从高科技大医院得到的卫生服务花钱很多实惠不多。用经济学专业用语说,边际效用高的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资源投入不足;边际效用低的高科技大医院卫生资源投入越多,边际效用越低,从消耗的卫生资源中得到的效用总量越少,卫生资源的消耗没有达到理想的社会效益。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的分配效率,促进卫生机构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效率,从而提高卫生资源的投资效益。
(作者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