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经济结构

长江的运输能力,港口的位置,农业良田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需要运入大量的原材料等,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和布局的主要因素。本地区工业发展的规模和布局受到了运输能力的制约。在一段时期给予乡镇工业的扶持政策,也对经济结构和布局带来一定的影响。

经济活动

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950 元,虽然要比全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出大约 25 %(见表 2.4),但各省市之间的差别很大,上海即为安徽省的五倍。在 80 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比全国的增长率稍高一点。但上海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要比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增长率低两个百分点。

表2.4 1990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就一个省份来说,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江苏南部地区经济比较繁荣,而北部比较贫困。图 2.2 列出了各区域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图2.2 1989 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分布图

从广义上讲,本研究区可分为五种类型的地区:

·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南岸和杭州湾周围地区;

·相对发达地区,包括苏南镇江与铜陵间主要原材料加工工业地区;

·发展中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西北部(淮南、淮北、宿县、阜阳和徐州)以能源工业为基础的地区;

·沿海发展中地区,如江苏东北部和浙江东南部,以地区加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其中包括连云港和温州 2 个沿海开放城市。

·不发达地区,如安徽西部和浙西、浙南地区。

对外经济贸易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主要是出口,1989 年的出口总额约为进口的 2 倍,差不多为全国出口总额的 1/5(表 2.5)。

表2.5 1989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单位:(10 亿美元)

就业类型和分布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 9500 万就业人员,相当于该地区总人口的 54 %。表 2.6 列出了各省市的分部门就业情况。上海有 54 %的就业人员在工业部门,而安徽仅有 12 %。上海市从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比重几乎分别是其他三省的两倍。安徽省从事农业人员的比重最大。

1985 年到 1989 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2.1 %,从安徽省的 3 %到上海市的零增长不等。同期本地区工业部门就业人员的比例稳定在 25 %,就业增长率最大的是“商业”和“其它”部门,它们在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由 1985年的 12 %上升到 1989 年的 14 %。

表2.6 1989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劳动者人数

注:(1)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乡镇企业。本项包括从事建筑、运输、公用事业、公共服务业和商业的人员。

乡镇企业的发展,导致农村地区有一半的就业人员从事非农业生产。这些企业在江苏和浙江发展得尤为迅速;1989 年,在这两个省份农村地区从事工业的就业人员比重是安徽省的两倍多。

农业、渔业和林业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普遍的农产品是粮食和油料作物。三省的人均粮食产量为 370 公斤到 490公斤之间(见表 2.7)。由于上海市市区较大,其人均粮食产量较低,但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很高。有些地区还出产具有当地特色的作物。例如江苏、浙江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出产茶叶和棉花,这些产品的运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总运量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但某些产品运量还是较大的,如江苏和安徽年产 70 万吨棉花中有许多要调运到省内外。江苏省的人均粮食产量要大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平均值(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粮食产量又高于全国),这表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以及和其它地区之间有一定的粮食运输量。

表2.7 1990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农产品产量

渔业是浙江省各岛屿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舟山地区每年捕鱼 50 万吨,相当于全国海水鱼产量的10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都有水产养殖业,为当地市场提供大量水产品。在皖南和浙西山丘地区,林业具有很重要的商业价值。

随着农产品收购价的提高,化肥使用量的增长非常迅速。1989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除了使用有机肥以外,还使用了 2100 万吨化肥,平均每吨粮食消耗280公斤化肥。上海市的化肥使用率最高,每吨粮食消耗400公斤。化肥由为数不多的大型化肥厂生产,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销售。

工业结构和布局

长期以来,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一直是中国的工业中心。198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产值为5980 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 27 %。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其产值占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产值的 55 %,占全国轻工业产值的 31 %。轻工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日用化工和印刷等行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工业也有雄厚的基础。主要的重工业有钢铁、石化、造船、仪器、电子、机械和建材等行业。1989年重工业产值为 2690 亿元,占全国重工业产值的24 %。

1989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钢产量为 1270 万吨(相当于全国钢产量的 21 %),仅宝山钢铁总厂就年产约 400 万吨钢;生铁产量为 990 万吨;安徽的铜陵有一个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厂,用当地的矿石每年炼铜 8 万吨;水泥产量为 3870 万吨,占全国水泥产量的 19 %;化纤产量为 67 万吨,占全国化纤产量的45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型企业消耗的大部分原材料和燃料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之外,这些物资的运输在本地区的运输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工业相对集中在苏南和杭州湾周围地区。乡镇企业分布很广,行业门类涉及纺织、制衣、食品加工、建材、化工、制药和其他轻工产品等。1989 年,乡镇企业的产值占本地区工业产值的 1/3。在江苏和浙江,乡镇企业的产值要占到工业产值的 50 %左右。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重工业产值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和杭州湾周围(见图 2.3),轻工业产值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和宁波、芜湖、蚌埠等一些产值较高的地区(见图 2.4)。一些重工业位于安徽北部的煤炭产地,以及苏北和浙南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均产值仅处于中等水平。上海是这些高产值地区的中心。浦东地区的开发将会加强上海的这一中心地位和幅射作用。工业产值的分布特点,表明了工业发展同长江通道、沿海港口的内在联系。同时表明长江虽然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运输通道,但由于缺乏固定的过江设施,又阻碍了工业向江北扩展的进度。

图2.3 1989 年人均重工业产值分布图

图2.4 1989 年人均轻工业产值分布图

乡镇企业促进了工业的分散化,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企业星罗棋布的状况。这些地方有较高的工业自给程度和相似的工业基础。显然,运输能力的不足影响了工业的布局,也限制了工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潜在规模经济的发掘。运输的改善能够加快工业生产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并适应中间产品运输的迅速增长。

能源及能源消耗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1989年的煤炭消耗总量为 1.45 亿吨。除此之外,是依靠石油、天然气和水电。

1989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 18 %,而本地区经济活动的规模却占全国的2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电站组成了华东电网。这个电网用 50 万伏的输电线路同华中电网相联通,从而间接地获得来自其它地区的电力供应。燃煤机组发电量占本地区总发电量的 90 %,全地区煤耗量的40 %左右用于火力发电(见表 2.8)。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电站用的都是小机组,效率不高,平均煤耗380—400 克/千瓦小时。而在装有 60 万千瓦机组的最现代化的电站,煤耗仅 330 克/千瓦小时。目前正计划逐步用效率高的机组去替换旧的、小型火力发电机组。

皖北的坑口电站年发电量为 120 亿千瓦小时,占安徽省燃煤发电量的 70 %强。这些电站的燃煤40 %来自当地煤矿。其它火力发电站都位于沿海、长江和其它主要河流的沿岸,所用燃煤都在电站的自备码头卸船,然后用皮带运输机直接运到电厂。铁路在工业和民用煤炭运输方面相对起较大的作用。

表 2.9 列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炭运量的主要构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运煤炭达 800 万吨,其中包括经本地区转运的和本地区内生产调出的工业用煤。

表2.8 1990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电量

苏北徐州地区和皖北两淮地区的煤炭产量大约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炭总产量的90 %。本地区生产的5710万吨煤炭,70 %由统配煤矿生产,其余部分来自地方及乡镇企业的煤矿。1981至198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炭产量平均每年增长4.2 %,而同期全国平均每年增长 6.8 %。

表2.9 1990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煤产量和消费 agdtw0Mxu/qGU+2OkTpcYer2gj60RUb+fuo9ydXP9aeBxAjsuMchc1zergMbzV2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