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公路

民国9年(1920年),本省第一条从漳州经石码至浮宫公路建成通车后,龙岩县官商共同组建了公路筹备处,当年兴建了本区第一条从龙岩溪南坊经莲花山至崎濑长15公里的路基。民国11年(1922年)省道局成立,正式委龙岩县知事赵琦兼县公路支局长,主持县内筑路之事,因其时军阀纷争,政局动荡,工程进展缓慢。翌年改委汀漳龙工务总局工程科长王弼卿(永定人)兼岩永公路局长,但此时闽西人民遭地方军阀赖世璜压迫剥削,赤贫如洗,筑路筹款派工难以进行,而王也遭军阀欺凌,被迫潜返漳州;这几年内,龙岩境内公路,只增加西兴桥外至龙门硿段长 6 公里,东门外至津头段长 13 公里的路基而已。在这期间,长汀县也由驻军李凤翔组公路局,开筑城内水东桥头至西门长约1公里的路基。民国16年(1927年)起,龙岩、长汀为军阀陈国辉、郭凤鸣控制,他们打着“筑路”的旗号,派工派款,大肆勒索:陈国辉在龙岩、漳平各组公路局(次年龙岩公路局改为“岩平宁”工务总局),龙岩县将原有路基进行整修,并把崎濑段伸至莒舟、龙门硿段伸至永定坎市、津头段伸至厦老,另增筑月山(樟柴树)至白土(东肖)一段;漳平自城区修筑至进庄。长汀则自西门伸延至古城。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入闽,3月击毙郭凤鸣,5月击溃陈国辉,以上两军阀盘踞闽西时期筑路长约 90 公里,然而给闽西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民国 20年(1931年),漳龙区公路分局执行省筑路规划,分别派出龙岩至漳平线和龙岩至峰市线两个工程处进行施工时,蒋介石为了加紧策划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以筑路应服从军事需要为由,调粤军独一师黄任寰部从广东蕉岭向福建上杭、武平筑路;次年 9 月,又调十九路军进驻福建、在漳州成立“漳龙军路工程处”,以其第七十八师一五八旅旅长翁照垣为总指挥,命令省公路总工程处的漳龙路工程处从水潮向和溪,岩平路工程处从雁石转莒舟向适中抓紧施工,同时派军工 6000 人组成 3 个大队配合,于是漳龙全线在民国 22年(1933年)5月通车。十九路军继续向连城、长汀筑路,但同年7月,红一军团彭德怀部在连城击溃其第七十八师。11 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闽变”,公开宣布、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反蒋协定,筑路施工也因此至小池而止。民国 23年(1934年)1月,国民党东路军蒋鼎文部进驻龙岩,为“剿共”军事需要,以其第九师李延年部军工配合民工继续赶筑龙岩——连城——长汀公路,通朋口后分向连城、长汀推进。10 月,先通连城;往长汀段因在松毛岭遭红军狙击,即以筑碉堡护路步步推进。与此同时,延沙永路工程处也向连城施工,民国 24年(1935年)6月至文亨接通朋口——连城线;龙岩——峰市公路由东路军第十师李默庵部军工协助,也于年底通至峰市对岸的河头城;新泉——上杭公路则由粤军独一师配合新杭路工程处,于民国 25年(1936年)7月在新泉与龙岩——连城——长汀线接通。此外,还有上杭——中都——峰市线,由杭蜂路工程处施工兴建,同年10完工。高梧至回龙公路,系武平土著恶霸钟绍葵(省保安十四团团长)强征民工,自行开筑,后钟毙命,筑路至千家村而止。据统计,这时期全区筑路长约 500 公里。

民国 26年(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本省沿海地区相继论陷,国民党省府于次年4月内迁永安、闽西成为交通要地,为便于运输军用物资和粮食,省公路总工程处除对原有公路作局部整修外,另成立连石路(连城至石牛)、宁石路(宁化至石牛)、汀石路(长汀至石牛)三个工程处,分别进行施工。民国 28年(1939年)3 月,连城——石牛——宁化全线竣工,而长汀——石牛线因工程艰巨,经费不足,筑至馆前而止。尔后,国民党当局为防日军入侵内地,竟下令将龙岩——峰市,上杭——峰市、漳州——龙岩三线自行破坏(后为运盐,又将漳龙线的坂寮至龙岩段修复);高梧至千家村线因质量差,水毁后未予修复。抗战胜利后、交通中心转回闽南沿海地区,本区部分公路和桥梁遭水毁后失修失养,据统计至解放时,全区原有公路11条长736公里中,仅剩5小段共长177公里可勉强通车。

民国时期所修筑的公路,多未按照工程标准测量、设计与施工,尤其在赶筑军事公路时,更是抢时间,限期完成,加以上场的民工、军工众多,现场难以管理,经常为方便施工,变更原来的尺度,施工人员认为可以通车,即算完工。在路线选择方面,也是尽量避免开山和架桥,若遇浩大的开山工程,则以架桥取代:如龙汀线郭车至古田有一段仅 200 米石方,便避而架桥 2座;又如朋口至长汀段的万安岭,为免开山,宁可绕高山迂回筑路,人为地造成越岭线。所以,建国前所修筑的公路,线型、质量都极低劣。

民国时期公路示意图

1949 年 9 月 1 日起,本区各县相继解放,为迅速恢复交通,龙岩专署于 11 月 1 日成立闽西交通管理处(次年改称福建省第八区公路管理处,即今龙岩公路分局的前身),并在龙岩、长汀、上杭设三个分处。发动群众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抢修干线公路,至年底修复了厦隘线、建朋线、龙峰线三条公路共长 482公里。1950年 6 月起,先后有华东公路修建指挥所福建分所第十二工程处,省公路局漳龙路测量队和第三筑路大队第四工程队,专区公路修建委员会龙峰、新岩路修建分会,省公路修建指挥部第三测量队和一、三、五、六工务段,交通部第三工程局第三工程处第二测量队,省第三公路工程局三处一、三工程队等单位对本区各线公路分别进行抢修、整修和改建,使路况有所改善。

1956年4~6月,专署和各县交通局(科)先后成立,揭开了全区县乡公路建设的序幕。6月,龙岩至漳平公路建成,实现了全区县县通汽车。1957年7月,全区第一条民办公助的漳平——永福公路建成,同年以民办公助兴建的还有龙岩一铜钵、永定——金砂、武平——中山等公路。是年,全区通车公路共长775 公里,超过民国时期筑路总长。

由于闽西是贫穷落后的山区,人民群众渴求发展交通以改变山区面貌,所以1958年在“全党全民办交通”和“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全区掀起了筑路热潮,发动民工400 万人,筑路1020公里;次年在农村劳力紧张的情况下,仍每天动员11 万人投入筑路工程(最多时每天达14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力 19.42%);资金除国家拨给的基建经费外,主要靠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搞“平、调”而来。武平县丰田公社发动“全民上阵、倾村出动,苦战五天五夜,不花一分钱,修筑公路 9 条长 22 公里,实现队队通公路”。因之全区于 1960年2月在该县召开现场会,推广其“大兵团”作战的筑路经验。据统计1958~1960年三年间,全区新筑公路共2346公里;但因受当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内容的“左”倾错误的影响,结果只有专业工程队配合施工的 800 余公里可以通车。1961 年召开全区交通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教训,贯彻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9月解决了“大跃进”中“平调”修建 1380公里公路的问题,退赔161.92 万元。虽然,此阶段盲日推行快速筑路的办法有过失误、并造成损失,但因其全面铺开筑路,却为尔后地方公路的发展打下了一这基础。

纠正了“大跃进”时期的失误后,全区从 1962年起,除对这时期间修建的主要线路作有计划的整修改建外,并对干线水漳(闽东水口至闽西漳平,本区所属为半华至漳平)、坎三(坎市至与广东大埔交界的三层岭)、杭永(上杭至永定)、武禾(武平至与江西会昌交界的禾仓杭)等公路加以修建,至1965年全区通车公路长 1898 公里。

但是,灾难性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公路管理机构瘫痪、筑路工作停滞、公路失修失养,路况恶化;在江青反革命集团掀起“武斗”期间,永定富岭、上杭大岭下等公路桥梁被破坏,交通经常受阻;更有甚者,正在施工的上杭南门大桥的建桥指挥部负责人李起鳌惨遭杀害,漳平卓宅大桥施工棚也被烧毁。直至1973年,交通管理机构才趋于稳定,公路建、养工作也得以恢复;干线开始铺设黑色油路,桥涵作永久性改建,公路建设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截至 1976 年,全区通车公路长达 3136 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后,贯彻了中央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全区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见“参考资料”附件 3),专业管养的公路趋于标准化,乡村、林业、厂矿自建的公路也提高质量和发展。从 1981 年起,省、地老区建设委员会相继拨款,扶持革命基点村修建公路 383.2 公里、机耕道140.2 公里;1985 年起,中央和省也在粮、棉、布的扶贫款中,拨给贫困区修建公路 40 条长475.94公里。截至1987年,全区公路总长 5807.23 公里中,经省公路局审定列册的有 3853.45 公里(其中水泥和黑色油路 876.67 公里,占全省 22.58%,居全省首位),未审定列册的有 1953.78 公里(其中列等外的乡道1285.02公里)。公路总里程,比民国时期所筑的总长增 7倍,比建国初仅剩的增31.8倍。全区 7个县(市)和127个乡镇都通公路,74.11%的行政村可通汽车;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平均30.47公里。(历年公路发展明细表见“参考资料”附表7)

建国后对于国家专业养护和地方养护的公路,从有统计资料的1954年起,国家共投资19561.52万元,其投资渠道是:

龙岩地区公路建设情况表(截止 1987 年)

说明:年末公路总长5807.23公里中,除省公路局1987年已审定的3853.45公里(其中国道422.48公里,省道710.94 公里,县道 461.23 公里、乡道 2029.78公里,专用道 229.02 公里)外,尚有未审定列册的1953.78公里(其中地方管养的乡道等外路 1285.02公里和林业、厂矿等外路 668.76公里)。

1954~1987 年公路修建资金来源

(其他部门自建公路的投资,缺统计资料)

一、路线

建国后,随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路线的择向时有变动。经交通部的统一布置,省公路局于 1979年对全省公路进行普查,1987年再作复查审定,本区公路分国家干线(国道)、省级干线(省道)、县道、乡道、专用道五种:(各类公路明细表见“参考资料”附件 2)

(一)国道2条、长422.48公里

1、厦(门)成(都)线(序号:国319 线,原称厦隘线) 经本区路段起点为龙岩市与南靖县交界的永溪桥,终点是长汀县与江西省瑞金县交界的隘岭,全程 253.35 公里;共有桥梁 71座,总长1894.34米。途经龙岩、上杭、连城、长汀 4县(市)的坂寮岭、适中、盂头岭、莒舟岭、莲花山、龙岩西城、龙门、小池岭、吊钟岩、郭车、古田、走马岭、庙前岭、新泉、朋口、松毛岭、万安岭、牛斗岭、长汀城关、牛岭、观音铺、隘岭等主要山险和城乡。

20 世纪 20 年代,龙岩、长汀两地军阀在各自辖区修公路,共长约 50 公里;30 年代初,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剿共”,赶筑军事公路,才把全线贯通。但工程质量甚差,建国后对该线分期分段作了 14 次整修,拓宽、改线,铺上了黑色油路,改建永久性桥涵,路面平均宽 6.5~8.5米(龙岩西城段宽 27米),纵坡平均8%以下的有132处(尚有坂寮岭一处为13%待改善),弯道平曲线半径也只有坂寮岭二处 13米为最小。经审定:列二级路长 14.5 公里,三级路长 132.4 公里,四级路长 106.45 公里。

该线系闽赣的交通干线,本区各地的原煤、铁矿、石灰石等矿产和农林等副业产品,以及赣南、粤东等地与全国各地交流的物资,主要通过该线运龙岩再转火车运送。其昼夜平均交通量达2000~3000 车次。途经地为原中央苏区,“古田会议”会址就在这条线上。

2、山(海关)广(州)线(序号:国 205 线,原称建朋线 和新杭岩线) 经本区路段:起点为连城县与永安市交界附近的新亭口,终点为武平县与广东蕉岭县交界的山子。全程原有193.13 公里,因其中朋口至新泉段长 24 公里与厦成线重复,所以实际长度为 169.13公里;共有桥梁 37 座,总长 1218.02米。途经连城、上杭、武平 3 县的巴隘岭、姑田、连城金鸡岭、文亨、朋口、新泉、罗屋坑、矶头、旧县、佛子岭、水西、潭头、上杭城关、武平金鸡岭、十方、宁洋岭、岩前等主要山险和城乡。全线处于崇山峻岭中,地形复杂。

该线也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剿共”而赶筑的军事公路,质量低劣。建国后分期分段作了整修、拓宽和改线,60年代兴建矶头水电站和上杭南门大桥,将原线的罗屋坑经南阳、才溪至旧县段,改从罗屋坑经矶头至旧县;又将从水西摆渡至上杭段,改为从潭头经南门大桥至上杭;两段改线后,比原来缩短13公里。全线纵坡大于8%者 5处(其中宁洋岭最大的纵坡为 13.5%待改善),路面宽 5~8米,全线都铺了黑色油路,桥涵全部永久化。经审定列三级路的有58.96公里、四级路有 49.79 公里,等外路有 60.89 公里。

该线为闽粤的交通干线,沿途各地的农林副业产品均通过该线输至粤东或永安火车转运,其昼夜平均混合交通量达1400~1500 车次。

(二)省道6条,共长710.94公里

1、福(州)三(层岭)线(序号:13 -103 线。原称凤三 线) 经本区路段起点为漳平县与永春县交界的半华,终点是永定县与广东大埔县交界的三层岭。全程原长 223.97 公里,因其中龙岩莲花山至龙门段 8.8 公里与厦成线重复,所以实际上只有215.17公里,共有桥梁 45座,总长 1629.6米。途经漳平、龙岩、永定三县(市)的溪南、漳平、进庄、基太岭、白沙、雁石、厦老岭、莲花山、龙岩西城、龙门、红坊、坎市、抚市、岐岭、下洋等主要城市和乡镇及山地,为闽西与粤东的交通干线。

该线由三段组成:首段半华至漳平是1962年“备战”时为通闽东水口而修筑;中段漳平至龙岩,1956年修通,一度为全区与鹰厦铁路的联运的主要交通线;未段龙岩至坎市是民国时期的龙峰路,坎市至三层岭是建国后修建,1964 年通车。

该线除基太岭至白沙段因坡陡弯急,地形复杂,有待改建外,其余都已铺设黑色油路,桥涵全部加固。全线纵坡大于 8%的 112 处,弯道平曲线半径最小为 10 米。经审定列三级路的有38.54公里、四级路的有85.7公里,等外路有90.93公里。

该线系全区主要运输线之一,龙岩、永定的煤、铁等矿产、粤东和本区各地大量的农林副产品,均通过龙岩、坎市、漳平等地中转火车外运,而全国各地调入闽西的各种物资,也通过该线疏运。其昼夜平均混合交通量达 2800~4000 车次。

2、洋万线(将乐洋布至武平万安,序号:13 -206 线,原为 汀宁、汀武线) 经本区路段起点为长汀县与宁化县交界附近的恩坊,终点为武平县的万安。全程原长 170.68 公里,因其中长汀境内城关的 0.71 公里属厦成线,四都至濯田段 16.77 公里属地方公路,所以实际上仅长 153.2 公里,共有桥梁 37 座,总长1149.4 米。途经长汀、武平两县的馆前、新桥、长汀城关、四都、濯田、湘店、桃溪、永平等地。

抗日战争时已修筑该线长汀至馆前段的路基,因经费不足而停工,后来大部分被毁为农田。1958 年,长汀、武平两县以民办公助方式,各自分段修筑:长汀方面,1964 年通四都,1969年通恩坊;武平方面,1963 年通湘店。从四都经濯田接湘店段,是 1982 年跨汀江支流的濯田溪东山大桥竣工后,全线才正式通车。经审定,列三级路的有 34.4 公里、四级路的有 118.8公里。

该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多险地,路面较窄。全线贯穿于武夷山南麓,农林产品丰富,是长汀、武平两县主要的物资运输线。其昼夜平均混合交通量为 500~700 车次。

3、建(宁)文(亨)线(序号:13-207 线,原称文宁线) 经本区路段:起点为连城县与清流县交界的马屋,终点为连城县文亨而与山广线衔接。全程长 32.82 公里,共有桥梁 10 座,总长 286.6 米。途径连城县的四堡、北团和城关等地。

该线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因地形复杂、路面狭窄,陡坡弯急。建国后兴建连城机场时,先改建拓宽了连城至文亨段、其余路段也相继整修改建。现在最大纵坡 10%者 11 处,其余都在8.5~9.5%之间,铺筑黑色油路 22 公里。经审定,列三级路的有 23 公里,等外路有 9.82 公里。

该线系闽西农林副产品外运的交通线,其昼夜平均混合交通量为 1300 车次。

4、岭和线(永安岭头至南靖和溪,序号:13-208 线) 经本区路段:起点为漳平麦元,终点为南靖月水。全程原长120.43公里,其中因漳平城关 11.1公里重复于福三线、永福至月水段未验收列册,所以实际仅长 87.33公里,共有桥梁 15座,总长 314.1 米。途径漳平的麦元,大坑、刈坂、进庄、城关、永福等地、全线除漳平城关附近较平坦外,其余系依山险路。

该线分四阶段修建:麦元至刈坂段是1958年开采漳平煤矿而筑;刈坂至漳平段是修鹰厦铁路时的汽车便道改建;漳平至永福段是1957年修建的全区第一条民办公助公路;永福至月水段于 1980 年 10 月修通。

该线纵坡大于8%的有 85处,其中漳平至永福段有 65处;大于 10%的有 8处(麦元至刈坂段有 5处,漳平至永福段有 2处,永福至月水段有1处);弯道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路面宽3.5~5.5米,麦元至漳平段已铺黑色油路。经审定列三级路的有32.33 公里,四级路的有 10.2 公里,等外路的有 44.8 公里。

该线纵贯漳平县中部,上段与鹰厦铁路平行,未段绕博平岭山脉,至和溪与厦成线相接;为漳平麦元的原煤、永福的花果及沿线农林产品外调提供了方便,是漳平县的主要运输线。其昼夜平均混合交通量为 600~1000 车次。

5、抚(市)石(市)线(序号:13-304 线) 该线在永定县境内,起点为抚市鹊坪桥头,终点为跨广东省大埔县境的石市。全程长 60.6 公里。共有桥梁 16 座,总长 419.3 米。途径鹊坪、华丰、五湖、湖雷、永定城关、仙师、峰市等地。

该线抚市至湖雷段系建国后修建的地方公路,湖雷至石市段系 20世纪 30年代修建的龙峰公路,通广东的省道福三线建成后、才将该线整修改建,使之成为通广东的另一条省道。该线抚市至湖雷段纵坡大于 9%的有 2 处,路面宽 5.5~6 米;湖雷至石市段纵坡大于8%的有81处(其中17.5%的有6处),弯道最小平曲线半径8米的有11处,路面宽4~5米,在峰市设有跨订江下游的汽车渡口。由抚市至永定城关一段已铺筑黑色油路,经审定列三级路的有 1.5公里,四级路的有 15.7公里,等外路的有 43.4 公里。

该线首段与福三级相连,中段从永定转新永线县道,在潭头与山广线相接。沿途是永定县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如鹊坪、湖等地盛产的烤烟,达国优标准,所以该线是永定县主要的物资运输线,其昼夜平均混合交通量达 1400 车次。

6、围禾线(晋江围头至武平与江西会昌交界的禾仓坑,序 号:13-306 线) 经本区路段:起点为漳平县与华安县交界附近的官田,终点为武平县与江西省会昌县交界附近的禾仓坑。全程原长 267.32公里,因其中重复于其他线路 105.5公里(官田至永福段 31公里仍属地方公路,龙岩溪南叉口至莲花山段 2.4公里系福三线,莲花山至郭车段 41.6公里系厦成线,上杭水西叉口至十方 30.5公里系山广线),所以实际上仅有 161.82公里;共有桥梁 49座,总长 899.4 米。途径漳平、龙岩、上杭、武平四县(市)的官田、永福、红尖山、龙岩特钢厂、莲花山、龙岩西城、龙门、郭车、白砂、水西、潭头、上杭城关、十方、武平城关、万安、东留、桂坑等城市和乡镇。

该线通过地段和修筑情况复杂,计:官田至永福段系1973年修筑的地方公路,纵坡大于 8%的有 62处(其中 1处竟达14.4%),弯道平曲线半径最小为10米;均系砂土路,路面宽仅3米。永福至龙岩溪南叉口段系越山岭线,1962年才修通,纵坡大于8%的有49处,(其中2处达18.74%),弯道平曲线半径最小为10米的有3处,路面宽仅 3米,中甲至溪南叉口已铺黑色油路。郭车至水西叉口段系1958年建成,1966年整修,1982年铺筑黑色油路,路面宽 5~6米,符合工程设计标准。十方至禾仓坑段,其中十方至武平段系 20 世纪 30 年代所修;武平至桂坑段是 1958 年筑成;桂坑至禾仓坑段系为接通江西省,在解放军协助下于 1971 年兴建;全段通过整修、拓宽,纵坡大于 8%的有 22 处(其中 1 处达 12%),弯道平曲线半径小于 25 米的有 20处,除十方至万安段铺了黑色油路处,其余皆砂土路面。全线经审定列三级路的有 75.1 公里,四级路的有 31.1 公里,等外路有55.62 公里。

该线部分路段,与国道厦成、山广线和省道岭和、福三、洋万线相交。线路上的官田至永福段是花果之乡,永福至龙岩段是煤、铁、石灰石等矿产基地,郭车至上杭段是林区,武平至禾仓坑段是粮区,所以是闽西重要的物资运输线。其昼夜平均混合交通量为 1000~1200 车次。

(三)县道 34 条,总长 461.23 公里

本区县级公路中,有民国时期列为国道和省道的部分路段,建国后因新线择向改变,转为县道的有 2 条:其一,原国道浙粤干线中的新泉至旧县段,现因国道山广线从罗屋坑起改经矶头至旧县,原线的罗屋坑经南阳、通贤、才溪至旧县段改为县道,该线所经的才溪乡,为当年“中央苏区模范乡”,是毛泽东写《才溪乡调查》的地方,这里建有革命历史纪念馆;其二,原省道龙峰线的坎市至湖雷段,因新线的省道福三线从坎市改经抚市至三层岭,省道抚石线又从抚市至湖雷后至峰市,所以此段改为县道,该段路况原来甚差,近年已作整修、拓宽、改建、较前大有改观。

所有县道,都是各县(市)主要乡镇与干线相接的物资运输线,经历年整修、改建,路况普遍提高。

1987 年全区县道统计表

(四)乡道473 条,总长3314.8公里

本区乡村公路以建国后民办公助方式兴建的居多,其中1958 年各地盲目修筑而不能使用的路基,后来陆续加以整修改建的也不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自行兴建及国家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区修建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公路经1987年审定:列册由公路分局代管的有21 条长168.58公里,列册由地方交通局管理养护的有 247 条长1861.2公里,未列册由地方交通局管理养护的有205条长1285.02公里。

1987 年全区乡道统计表

(五)专用道117 条、897.78公里

自 1958年起,本区的林、矿工业开始筹建并逐步发展,为了生产的需要,它们在林区、矿区自行修筑专用公路。这些公路伴随生产区的发展而延伸,因此分布广而分散。

现在林业公路已有了养护机构、有养路道班,按国家的规定执行公路建养制度;有的还铺了黑色油路。厂矿专用公路多未建立养护机构,其养护工作只是在路况恶化时,才组织人力突击整修;对接通干线的路段,有的也铺水泥或黑色油路。

1987年全区林业公路48条567.06公里中,经审定列册的有192.27公里;厂矿公路 69 条330.72公里中,经审定列册的有36.75 公里。

1987年全区专用道统计表

1987年全区主要公路示意图

二、公路桥、汽车渡口

(一)公路桥

民国时期,本区的公路桥梁除一部分利用质量和结构坚固的古桥外,其余都架以简易的木桥。抗战时期,闽西成为交通要地,车流量大增,因之有些木桥作了加固改建,有的改为石台石墩的木桥面,还有几座因洪水期多漂木,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漫水桥。上杭石圳潭河面宽,原来的木桥遭水毁后,改为摆渡。抗战胜利后交通中心转至沿海地区,又因国民党政治腐败,忽视交通建设,致使不少公路桥梁年久失修或遭水毁,造成支线公路交通阻塞,干线公路只得平整河床,车辆涉水勉强通行。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撤退时,又将龙岩至连城、长汀干线上的枣树桥等数座桥梁破坏,至 1949 年底,全区只剩桥梁 95 座,总长1867.04 米。建国后,桥梁伴随公路的延伸而增加,质量也日益提高。但 1966年开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使建桥工作受阻,原有桥梁部分遭破坏。直至 1973 年公路管理机构趋于稳定后,建桥工作才逐步恢复和展开,并有计划地对各线原有桥梁进行改建,以钢筋混凝土桥取代了昔日的木桥;同时,把厦成线上的新泉第一桥,车田上甘店桥,朋口桥和山广线上的新泉第二桥等漫水桥,也先后改建为高桥;此外,对民国时期“宁可造桥,避免开山”的路段,亦进行合理改线,如:厦成线的郭车至文元(古田)段,先前要来回通过二座桥,现从路左开凿了200余米石方改造线路;福三线的高陂桥至坎市,先前也要来回通过二座桥,现也从路左另辟新线,都省却连续过桥。上杭县为免机动车穿行城区中心,于 1985 年在城东潭头兴建跨汀江的东大桥时,发现河底有古桥桥基,查《上杭县志》记载,系400年前的“青龙桥”遗趾,经工程技术人员分析断定,该古桥是被洪水期的漂木所冲毁,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现建造为高水位的石拱桥,二台三墩四孔,孔径60米,桥高18.1米,长305米;还有跨汀江的上杭南蛇渡大桥,高 21米;跨旧县的上杭下车大桥、单孔径70米;龙岩市内登高东路公路桥,桥面宽 29 米。上述这些桥梁是全区最长,最高,孔径跨度最大、桥面最宽的公路桥。此外,龙岩市区的西兴桥、九一桥均宽24米(中间主车道宽8米,两边非机动车道各宽4米,外缘人行道各宽4米),是全区最新型的公路桥。

自 1981年以来,省、地老区建设委员会陆续拨款,扶持革命基点村兴建各种桥梁 252座;中央和省从粮、棉、布扶贫款中,拨一部分给本区贫困乡村建桥 6座,总长 8264米。截至1987年,全区公路桥共 899座,总长21793.27米,比建国初增长 8.5 倍。

1987 全区公路桥梁统计表

(大型公路桥梁一览表见“参考资料”附件4)

(二)汽车渡口

汽车的渡口,是随公路的发展增设,尔后又以公路桥梁的架设而减少。民国时期,本区共有汽车渡口3处:①上杭水西渡口(原古义渡),民国24年(1935年)8月,新泉——上杭——岩前公路通车时,先以数条木船连结,横覆盖木板渡车;抗战后期,才改以方舟摆渡,每趟渡车1辆,渡时约需1 小时。②上杭石圳潭渡口(原古民度),新泉——上杭——岩前公路初通时,原已架桥,旋遭水毁,改为车渡,其摆渡方式与水西渡口同。③永定峰市渡口(峰市原属上杭管辖,民国29年即1940年才改划永定管辖),因地处汀江下游,江面阔、水深流急,公路通车后,只渡人、不渡车。以上渡口,洪水期均停渡,枯水期也经常搁浅。

建国后,各渡口均配较大的方舟渡船,每趟次可渡车2辆。而水西渡口因水位原因,于1955年移沙帽石,旋改用机动船拖引方舟摆渡,渡时每趟由30分钟缩为7分钟。

1956年起,随各线公路的延伸,汽车渡口相随增设。计上杭一永定线设兰家渡汽车渡口,漳平——永福线设漳平城关汽车渡口,龙岩——漳平线的白沙桥,进庄桥遭水毁时,也一度改桥为渡。1945年以后,除了峰市汽车渡口外,其余都先后兴建了桥梁,汽车渡口也因之撤销。1985年,峰市汽车渡口从福州乌龙江调来铁壳方舟,并配以机动船拖渡,是现在全区唯一的汽车渡口。

全区汽车渡口状况表 eB1Ve7FnBHfEmgI6cAWJjnh67TeHue2sF1Q8p4m9Z5LDz4cWe+jOfErXBIxrzF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