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古道

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即有闽越人在闽西地区聚居,他们住于深山壑谷,竹木丛林之间,地极贫瘠、人烟稀少,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在居住地开辟了一些羊肠小道。西汉中叶,闽越王郢屡侵邻境的东瓯(今温州)和东粤(今两广),汉武帝欲发兵征讨,汝南王刘宁上书谏阻:“臣闻闽越没有城郭邑里,居民住于溪谷、竹木丛林之间,其地深昧多水险,行军甚难,……”。可见当时要进入闽西,是多么困难。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叛朝廷,汉武帝乃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横海将军韩说、楼船将军杨仆等分四路征讨,其第三路由中尉(掌京师卫戍的将军)王温舒率领、从虔化(今江西宁都境)进入闽西。平东越王后,武帝迁闽越人到江、淮一带,与当地汉族人民杂居,因而开辟了从闽西经闽北至江浙的通路。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新罗县于今长汀县境,闽西始置政区,从此官道逐渐开拓。永嘉三年至五年(308~311年),黄河流域兵荒马乱,中原人民纷纷南迁(史称“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民间道路始获发展。这时闽西通中原的交通线主要有二:一是从新罗县西出隘岭或西北出篁竺岭至江西瑞金,然后沿赣江经虔州(今赣州)、洪州(今南昌)而达长江流域;二是从新罗县北出九龙滩(清流境)入沙溪,沿沙村(今沙县)、延平(今南平)、建安(今建瓯)而通江浙。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时撤新罗县,闽西由晋平郡(今福州)管辖;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又改属新置的龙溪县(今漳州),从此闽西与闽南沿海地区的交通逐渐发展。唐垂拱三年(687年)建漳州,剌史陈元光重视发展交通事业,陆路西出漳州,经京元(今茶圃)、月岭(今天宝)、龙平(今龙山)、和溪、越夫人马岭(今龙岩林田岭)抵苦草镇(今龙岩市)而达闽西各地。唐开元初,左拾遗张九龄奉命重修虔州至大庾的岭南古驰道,闽西与邻省的交通即有“前接豫章(江西),后连东粤(广东)”之说。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旧新罗地建汀州,并置长汀、黄连(今宁化)县,同时另在苦草镇再置新罗县(后改称龙岩县),大历十二年(777年)龙岩县划属漳州;通过以上政区的连续变动,促进了闽西与省内外交通的发展。唐末黄巢起义后,河南寿州的王绪,因受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的排挤,以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为将,率万余人南下,从江西进入闽西,再转漳州、泉州而据福州,后来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南宋景炎元年(1276 年),元兵南下,右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从江西入长汀,因元兵进逼,次年退守龙岩而转粤东,在且战且退中,辟出了长汀至龙岩间无数小道(至今留有龙岩江山的“铜城古迹”和适中倒岭的“丞相垒”等遗址)。清咸丰七年至同治四年(1857~1865年),太平军将领石国宗在闽西各地转战九年之久,也辟出区内无数乡间小道。由于历代战事和政区变动,加上各地人民的交往,从而促进了闽西道路交通的发展。

闽西古道多依崖谷或临溪流,蜿蜒起伏、崎岖不平;又因历代失修,故多险阻,所以有“依山多崩、旁溪多缺,鸟道蚕丛,几不容趾”之说。但明、清以来,各地出现了不少官绅倡募,群众集资修路架桥的事迹:如明正德年间,长汀人胡采主持修建永丰、永安、引龙,合水4座桥;嘉靖年间,汀州都御史龚辉,知府陈洪范主持开凿永定至大埔的苦竹山、平水澳、望天丘等山峒5公里;钟崇祚兴建武平至长汀当风岭石路 2.5公里;隆庆年间,上杭周存礼向族人募款重修驷马桥;清雍正年间,龙岩知州张廷球倡仪、邱世贵等捐款并主持修筑了漳平、宁洋二县通龙岩的道路;乾隆年间,永定群众捐款,王见川主持重修高陂桥;漳平陈应禄主持修筑县内路、桥 100 余公里;还有清代王者侯筑白砂岭,伯公凹、涂坊等道路。

一、驿道

随历代政区的扩大,官方的驿道相应普及,现就清末止的汀州府和龙岩州的主要驿道列下:

(一)汀州府:原辖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宁化、清流、明溪(归化)8县。现除宁化、清流、明溪3县已划三明市外,其余 5 县的驿道是:

1.东路: 出长汀,经十里铺、任屋、新桥、馆前,从恩坊出境,再经宁化、清流、明溪、将乐至顺昌;从顺昌南折经南平至福州;从顺昌北折经光泽至江西南城;另从南平北折经建瓯至浙江江山。这条路在长汀境内 40 公里。

2.东南路: 从长汀任屋东南折,经龟岭、童坊、马罗、北团、连城、姑田至永安;从连城北团东北折经李家至清流;从连城南折经新泉,矶头至上杭。这几条路从长汀任屋起,在长汀境内42公里,在连城境内128公里,在上杭境内40公里。

3 .南路: 出长汀,经黄馆、河田、三洲、水口、回龙至上杭;从上杭东折经石灰岭、将军桥、白砂、丰年桥、吊钟岩、大池至龙岩;从上杭南折经安乡、庐丰至永定;从上杭西南折经洪山、峰市至广东大埔;从上杭西折经高梧、十方至武平。这几条路在长汀境内 65 公里,在上杭境内 230 公里,在龙岩境内 32 公里,在永定境内 15 公里,在武平境内 25 公里。

4 .西南路: 出长汀、经濯田、湘店、桃溪、永平抵武平;从武平十方南折经岩前通广东蕉岭;从武平西南折经中山通广东平远;从武平西折经东留、桂坑通江西会昌。这几条路在长汀境内75 公里,在武平境内 170 公里。

5.西路: 出长汀,经古城、隘岭至江西瑞金;再从瑞金西折至赣州后,顺赣江至南昌而通长江流域;另从赣州西南折经大庾可通粤东。这条路在长汀境内32 公里。

6.北路: 出长汀、经郑坊、七古、镇平,从篁竺岭入江西瑞金。这条路是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刘彻征讨东越王时,开拓由中原至闽西的古道,在长汀境内 20 公里。

(二)龙岩州:原兼辖漳平,宁洋2县。因宁洋县已于1956年撤销,将其小溪、双洋、小陶3个区分别划归龙岩、漳平、永安 3 个县管辖,所以按现政区列其驿道:

1 .东路: 出龙岩、经雁石、白沙、基太至漳平;从漳平南折经永福,清源接南靖和溪;从永福东折经和丰、梅营、官田通华安;另从白沙北折经小溪、吕凤至双洋(原宁洋县治),再南折经南洋至漳平;从小溪西折经万安梅村可通连城姑田。这几条路在龙岩境内 136 公里、在漳平境内 205 公里。

2 .南路: 出龙岩,经马坑、三井、新祠、盂头、前林、夫人妈岭(林田岭)、和溪至漳州。这条路是1300年前由漳州郡开拓的,全程 120 公里,在龙岩境内 40 公里。从漳州分别北通福州和南通广东潮州。

3 .西南路: 出龙岩,经西陂、牛厄岭、南阳、船巷、富岭、坎市、湖雷至永定;从永定湖雷东折经抚市、龙潭、适中、坂寮、永溪至和溪接通漳州;从永定东南折经岐岑、湖坑、高头至南靖;另从永定西南折经古镇、兰地至广东大埔。这几条路在龙岩境内 44 公里,在永定境内 140 公里。

4 .西路: 除汀州府已到吊钟岩通路外,从龙岩小池经黄斜,越采眉岭至古田;从古田西折经蛟洋至白砂接上杭;再从古田西北折经庙前至新泉,再西折经南阳、才溪、旧县也通上杭;另从新泉北折经朋口后,分别通连城和长汀。这几条路在龙岩境内15公里,在上杭境内120公里,在连城境内56公里,在长汀境内 28 公里。

唐代起驿运制度逐渐健全,州、县设“驿丞”统管所辖的驿站。在州、县治所在地和主要的交通枢纽点设“驿”或“公馆”,驿之下一般按10里(5公里)设“铺”或“亭”、“站”;有些路远驿疏的地方,多随“铺”立“庵”,命僧侣看守,并置田养僧,以利行人歇息。兵防部门与驿运密切配合,沿驿道设“塘房”,配以“铺兵”和马匹,供驿丞调遣,传递官方信息、接送官员和运送官府物资。关寨、隘口是交通孔道,也由兵防部门设卡驻扎,对过往客货作必要的盘查。明代另设“递运所”,由州、县随粮派差役,随田派马匹车船供使用,清代感其开支太大予以废除,需调运物资时才临时雇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邮传部后,驿运制度随之废止。

清代主要陆路示意图

清代驿站、关隘统计表

单位:个

(驿站、关隘明细表详“参考资料附件1”)

二、乡村道

古代人民为了生产和生存的需要,各自在居住的乡村之间开辟了交通道路。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口的不断发展,乡村道路也逐渐普及,有的村庄各大户间彼此交叉,有的跨越村际迂回折转,其宽者约 1 米余,窄者也在 1 米以内。以龙岩东和东南面为例:出龙岩后孟,即分两路;一从后孟经东山、中甲、经畲后,南通适中、颜中等地,北通火德坑、入漳平水尾;从火德坑再向北经莱山、北山、龙硿山至漳平拱桥;再从北山经四集至苏坂。二从后孟越马岩岭、谢家邦至岩山(芹园);从岩山分别接莱山和北山,从北山经陈村至雁石;另从岩山经云坪、礼邦也至雁石。在各村落之间,还有串连的小路,错综复杂,连旧地方志也难以计算其条数和里程。现以建国后出版的《龙岩地区图》,并按其比例尺伸算实地距离统计,全区的主要乡村道有 4193 公里。

现代已有近半数的驿道和乡村道改建为公路,未建公路的也有一部分扩建为机耕道或板车道,所以以上所列的古道,仅作历史上的追记。

清代主要古道统计表 单位:个

三、古桥、民间渡口

(一)古桥

古代闽西陆路交通,遇江河水深面宽处多摆渡,溪涧水浅者则叠石而过,狭谷崖地则架简易木桥。此后随时代的变迁,交通逐渐发展,主要通道才有结构复杂的木质桥梁和石砌拱桥。据考证:长汀丽春门外的惠政桥建于五代,其余建于南宋的有 15座,建于明代的有56座,建于清代的有91座。截至全区通公路以前,共有大小桥梁594座,较典型的有:

1、连城壁州“永隆屋桥” 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长百米,高 4 米,宽 6 米,5 孔,桥基铺鹅卵石,桥墩砌条石,梁横竖架木7~8层,桥面再建木屋。质量极佳,虽经六百年风霜雨雪,仍然完好,为闽西唯一保存原貌的古屋桥。

2、上杭城西“驷马桥” 初建于宋乾道三年(1167年)。明隆庆六年(1572年),周存礼募款重修,改用条石砌成,桥长31米,高5.6米,单孔净跨5.2米,桥面宽7.2米,立柱40支,架以木梁,盖屋 9 间。工艺精细,至今 400 余年,除木屋已废外,其余基本完好,为上杭风景区之一。

3、永定“高陂桥” (原名“深渡桥”)。初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当地士绅王见川募款重建,改用石砌,长60米,单孔半圆石拱,孔径20米,高15米,桥面宽7.4米,桥台护坡均砌石块,桥上原有木屋,桥身坚固。20世纪 30年代龙峰公路通车时作公路桥,50年代交通量增加,将木屋拆除,现仍可通大型汽车。

4 、上杭、武平交界的“古成德桥” 位于高梧界牌楼前,又称“界牌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花岗石砌成,长75米,二墩三拱,拱跨 9.5米,高 5.8米,桥面宽 6米,两端的引桥各 5.8 米。

20世纪 30 年代修建的“龙高公路”,即从此桥通过。1959年,交通部组织川、皖等省桥梁专家对该桥作载重测试,鉴定仍可通汽车。

除以上几座典型古桥外,还有长汀城区的水东桥,十里铺的占紫桥(师福桥),濯田的永济桥等,均极坚固,现仍作公路桥,可通大型汽车。

历代古桥、民间渡口统计表

(古桥、民间渡口明细表见“参考资料”附件1)

(二)民间渡口

古代本区民间往来,跨江河必经之地,河宽水深处均有设渡,后来建桥技术进步,一些河段先后架起桥梁,渡口随之减少;但随乡村道路的发展,渡口又随之增加。有些地方尽管有桥,洪水期拆桥改渡,洪水过后复桥停渡。所以民间渡口不断变动。

民间渡口的管理,一般分为:在主要驿道上由官府设置“官渡”;热心公益事业者募捐而设的“义渡”;乡村或私人设置收费的“民渡”;还有一些设置但未配渡工的“野渡”等四种。

据民国时期各县旧地方志统计,本区有民间渡口129个。建国后因公路交通迅速发展,而乡村道路也相应开拓,民间渡口此增彼减,截至1987年,全区民间渡口却有149个。

1987 年全区民间渡口统计表 vK7Mt2ULIAX5aokIqIaumFQGiDQUUb4shuH35sQyyj3dSo0tvKMKKsFYXa2KqG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