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条 埋地管可不考虑管道的纵向变形;确需地面局部敷设的管道,因温差引起的纵向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ΔL ——管道纵向变形量(cm);
α ——管材线胀系数,7×10 -5 (m/m ·℃);
L ——管段长度(m);
Δt ——最大温差(℃)。
第4.0.2条 埋地管由静荷载与动荷载引起的径向变形量与外径的比值(即径向相对变形量)Δ x 不得大于 5 %。
第 4.0.3 条 管道径向相对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D e ——变形滞后系数,取 1.35~1.45 ;
K ——与管基支承角有关的系数,取 0.11 ;
R ——管道平均半径(cm);
E ——管材的弹性模量,3×10 5 (N/cm 2 );
I ——管壁横断面上,单位长度的惯性矩(cm 4 /cm);
δ ——管壁厚度(cm);
W z ——管道所承受的外部总荷载(N/cm 2 );
E ' ——回填土的反作用模数(N/cm 2 )。
第 4.0.4 条 回填土的反作用模数与土壤性质及回填土的密实度有关。各类土的反作用模数见表 4.0.4 。
土壤反作用模数(N/cm 2 ) 表 4.0.4
第 4.0.5 条 管道所承受的外部总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W e ——土壤荷载(N/cm 2 );
W t ——车辆所引起的动荷载(N/cm 2 )。
第 4.0.6 条 管道的土壤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n s ——竖向土压力系数,取 1.1~1.2 ;
γ ——回填土密度(N/cm 2 );
H ——覆土高度(cm)。
第 4.0.7 条 管道所承受的车辆动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n ——同时作用的轮压数(见图 4.0.7);
P ——每个车轮的荷载(N);
a ——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长度(cm);
Z ——自地面至计算深度的距离(cm);
b ——车轮与地面的接触宽度(cm);
d i ——相邻两个轮压间的净距(cm);
μ D ——车辆荷载的动力系数,可按表 4.0.7 采用。
动力系数 表 4.0.7
图 4.0.7 多个轮压综合影响的传递分布
第 5.0.1 条 硬聚氯乙烯管应埋地敷设;如需局部地面敷设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5.0.2条 管道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冰冻深度、外部荷载、与其它管道交叉等因素综合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埋设深度可在冰冻线以下 0.20m ,且应符合如下条件:
当 d e ≤50mm时,管顶最小埋深为 0.50m ;
当 d e >50mm时,管顶最小埋深为 0.70m 。
第 5.0.3 条 沟槽宽度宜为 d e + 0.50m 。
第 5.0.4 条 沟底应连续平整,沟底表面不得有碎石、硬块和其它突出物。
第 5.0.5 条 管道可直接敷设在未经扰动的原土地基上,如地基为岩石、砾石时,必须在其上铺设细土或砂垫层,其厚度应为 0.15~0.20m 。
第 5.0.6 条 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道系统可以采用橡胶圈连接、粘接连接、法兰连接等形式。最常用的连接方式是像胶圈和粘接连接。橡胶圈连接适用于管外径为 63~315mm的管道;粘接连接适用于管外径 20~160mm的管道;法兰连接一般用于硬聚氯乙烯管与铸铁管等其它管材的连接。
第 5.0.7 条 在 d e大于 100mm以上管道系统中,阀门、消火栓或其它附属设施等节点处,必须设立单独基础,并与基础相固定,同时采取防漏、防沉降措施。
第 5.0.8 条 管道穿越铁路、公路、河流时,应按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管材规格表 附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