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面向21世纪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东北亚及环太平洋大市场的形成,提出的一项重大软科学研究课题。课题提出之后,引起国家和省、市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先后列入了山东省科委和国家科委1993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
该课题是由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根据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提出并承担,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烟台市经济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进行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自1992年11月开始,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积极努力,于1993年8月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本课题是根据党的十四大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环渤海地区和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步伐,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基本精神和朱副总理“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人财物力,千方百计打通几条战略大通道”的指示精神提出来的。
课题针对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制约环渤海地区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交通问题,以打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主要研究对象,用系统论的观点综合分析了这项跨世纪宏伟工程,对我国环渤海和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体系、区域经济发展和综合开发、对外开放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开辟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近期和中长期设想;依据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已有成就和未来发展趋势,论证了实施这一宏伟工程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和方案、步骤;从我国国情和北方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推动这一宏伟工程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研究,始终是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方面专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进行的。1992年12月,烟台市政府办公室通过信息渠道将这一研究的初步设想上报国务院之后,朱镕基同志亲自作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研究论证工作。国家计委立即将此课题列为《环渤海地区经济规划要点》的重要内容;铁道部马上向第三勘测设计院下达了“烟大铁路轮渡”的研究任务。1993年3月,国务委员宋健和国家科委副主任惠永正,在亲自听取烟台市市长张华福的汇报之后,当即确定将此课题列入国家级软科学研究计划,并指示要作为重大课题多方合作,协力抓好。国家科委同时向我国驻外使团发了电函,争取国际双边合作。山东省对这一课题研究十分重视,陈建国副省长专门听取汇报并作了指示,省人大常委于德普、郭新璋及山东省科委的许多领导同志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从各个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为搞好这一课题研究,烟台市政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市经济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市科委和长岛县、蓬莱市等各有关方面给予了积极配合,各地的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借此机会,我们课题组的同志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及所有关心支持这一研究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2.研究方法与工作过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是一项以宏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背景、涉及面很广、战略性和探索性很强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所涉及的“蓬旅桥隧”和“烟大跨海火车轮渡”两项工程,均属国内史无前例、填补国内空白的工程,而且“蓬旅桥隧”还是再创世界之最的工程,因此,研究难度很大,基础数据很少,需要在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为达到预期目的,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了“三个结合”:一是实地调查与查阅国内外资料、咨询专家相结合;二是典型案例分析与运用普遍规律相结合;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多视角搜集和借鉴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充分论证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力求使研究报告论述翔实,依据可靠,结论可行,操作有序。
整个研究工作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成立课题研究组,拟定课题研究大纲,确定调研范围、方法和研究重点,规划进度,合理分工。
第二阶段:调查搜集资料。在参考资料不多,类似研究案例很少的情况下,课题组首先深入长岛、蓬莱等地实地考察,多次与本市专家召开座谈会,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然后,带着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多次往返北京、天津、济南、大连等地,走访求教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计委、科委、铁道部、交通部和山东省科委、经济研究中心、交通规划设计院、济南军区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在中国科技情报所和北京图书馆咨询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最新资料,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本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了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为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分析研究,撰写报告。我们运用占有的资料和数据,按两条主线进行了分析研究:一是以运筹学、系统工程和技术经济学为核心,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中国沿海交通大动脉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定量分析;二是以科学学和未来学为中心,对实施方案、战略步骤、政策措施等进行定性研究。综合运用最优化法、图论和网络、排队论等现代软科学研究方法,理清思路,找出规律,确立重点,提出对策。
第四阶段:征求意见,完善报告。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和通信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市内、省内、国内的经济战略研究、铁路、公路、桥梁、船舶、军事等方面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对研究报告进行了全面评议,根据评议意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最后完成本研究报告。
3.研究报告的主要特点与主要贡献。
主要特点:
(1)体现了理论为决策服务、紧密结合实际的特点。研究报告的主题紧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紧贴国家产业政策和基本规划,研究内容“软中带硬”,防止了空泛议论,具有较强的实施价值和可操作性。
(2)突出了战略性的特点。研究报告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上,注重了战略思路、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的研究和确定,注意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条块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的处理。
(3)突出了系统分析、综合研究的特点。力求避免片面性和孤立地研究问题,始终将研究对象置于大背景和多种复杂矛盾中,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多视角寻求解决办法,全方位比较研究结果和认识规律,加强了研究深度、广度的开掘。
(4)体现了解放思想与科学求是精神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面向21世纪中国的大发展,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和设想,探索大思路、大工程、大措施,注重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及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立足国情和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实际,运用占有的大量资料,对实施方案、步骤和措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注重了操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的研究。这些工作无疑为下步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论据。
主要贡献:
(1)首次较全面地研究并提出开辟渤海海峡大通道的新思路,为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一项举世瞩目、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的跨世纪大工程。
(2)从实施的角度对环渤海地区加快开放开发的突破口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为我国北方地区开放“龙头”城市区位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3)进一步理清了解决我国环渤海和沿海地区交通、能源矛盾的基本思路,对开辟渤海海峡快速捷径通道,沟通沿海铁路、公路大动脉,形成环渤海高速公路圈,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设想和建议。
(4)对环渤海地区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对我国沿海现代化国际体系的构筑,对全国大市场的加速形成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可供继续深入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课题。
由于本项研究课题较大,研究时间较短,加之我们水平有限,必然有许多不足之处,诚恳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