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用确定性管理应对不确定性

自然界任何生命或组织都难逃熵增定律,在这一自然法则下,企业必然走向死亡。为了延缓或者解决熵增给企业带来的问题与危害,企业唯有引入负熵,构建耗散结构,开启管理变革,保持组织活力,用内部管理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凡一种社会科学或企业管理理论,如果把它推到极致,都是错误的。在这个层面上,企业管理更像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我们总结SDBE领先模型,目的是希望企业家或职场精英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具备一些规律性的常识。很多本质性的规律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客观地抓住这些确定性的东西,聪明地加以应用,使自己管理的企业、组织或业务,尽量少踏坑,避免可以避免的错误,尽快进入成熟领先阶段。

1.3.1 尊重常识,尊重科学

我们经常讲,新陈代谢是最有效的对抗熵增的手段。对于人的个体来讲,所有细胞,每八年要重新换一遍。因此,理论上讲,八年后你将是一个全新的个体。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家或管理者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利用管理来激活组织,增加企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好的管理不仅能够延缓组织的死亡,更能使组织从系统外输入能量和信息,大大地改变组织的生存和生产能力,从而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企业管理中有很多常识,能不能把这些常识用到位,做到极致,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所谓常识就是那些被时间反复验证的规律和方法,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构建了整个世界的运转体系。

柯林斯在《再造卓越》一书中,通过分析11家由辉煌走向衰落的企业,揭示了企业衰落的五个阶段: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求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濒临死亡。其中,狂妄自大本质上就是蔑视管理常识。

我们经常讲,很多企业学华为,本质上就是伪命题,方法也是错误的。华为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是为了满足华为的需求,解决华为的问题而建立的,它的存在是为了管理20万人,管理近万亿元的有效营收。没有两个企业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华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形式上抄华为的企业,活得都不太好。只有借鉴华为在不同时期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学华为的“精髓”,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作者看来,华为的成功原因在于:在以任正非为首的核心管理层坚持下,华为始终没有忘掉,并长期坚持和遵循了一些朴素的管理常识。任总曾经说过,华为人其实都比较傻,不走捷径。在构建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华为坚持把一些最朴素、最简单的常识,通过千万次重复做到了极致,才取得今天的成绩。

第一,商业常识。商业常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是企业唯一的商机,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客户在哪里,知道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企业创造的价值要有客户买单,才能发展下去。华为强调,为客户服务是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并将以客户为中心写入核心价值观。

第二,人性常识。人性常识是指“以奋斗者为本”。员工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动力。不论他们是本科生还是博士生,都需要生存,而且也都想过得更好,所以在管理他们时,要注意顺应人性,满足大家的欲望。

第三,组织常识。组织常识是指坚持群体奋斗。人是群居性动物,喜欢在一起,而且协同起来的力量也更大。但是一群人如果没有规则地组在一起,那就是乌合之众。用流程和制度把他们连接起来,就会变成一个组织。企业的制度、激励以及流程越好,组织内耗越少,人们就能越好地团结在一起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群体奋斗”,这三大常识构成了华为管理思想的基础,也是德石羿创立的SDBE领先模型的根本所在,作者和团队把它称为“天道、商道和人道”的统一。

探寻常识、敬畏常识、遵循常识、坚守常识,以商业常识来经营管理企业,这是华为30多年来在管理上所坚守的最基本底线,也是我们总结华为能获得持续成功的关键所在。

除了尊重常识,在华为的成功秘诀中还有尊重科学。华为尊重的科学主要包括三大科学理论,分别是:

第一,物理学。在华为,经常可以听到“压强原则”“聚焦战略”“针尖战略”等,其实这些都来自物理学中的概念。例如,“针尖战略”实际上是物理学中的压强原理,即在相同的力作用下,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其含义是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第二,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都来自进化论。作为一个有机体,如果企业的组织、流程、管理体系不能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那么它很大可能是短命的。为了构建先进的管理体系,华为从1998年开始拜师IBM,在内部构建专门的变革组织,将变革常态化,不断更新企业的流程和组织,支撑企业实现持续性发展。

第三,系统论。华为用到很多系统论的方法和术语,比如熵减,从混沌到清晰,以及“开放、妥协、灰度”文化等。系统只有开放才能够不断更新,一潭死水很快会腐败,所以才有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组织要靠熵减等理念和说法。

数十载砥砺耕耘,华为已经成长为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标杆,无数国人都在探寻华为成功的秘诀,剖析华为的内在基因,学习华为经营的精髓。但华为人自己的总结却很简单:“看准方向,管好团队,分好钱。”

华为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尊重常识,尊重科学。成功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通过大量重复做到极致!”

1.3.2 用内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未来形势扑朔迷离。我们要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这样不管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不会手忙脚乱,沉不住气,没有主意。

——任正非

华为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不少幼稚期,走过不少弯路,交过不少学费。尝试着民主制,引入过管理上的明白人,也构建过强人政治,有时到了业务溃败,甚至公司崩溃的边缘。

后来,痛定思痛,华为在构建自身管理体系时,逐步遵循了一个基础逻辑:即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构建一个不依赖个人、不依赖技术的管理框架,来应对外部环境动荡、企业竞争变化和技术更新发展带来的不确定。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即使有黑天鹅,也让黑天鹅在咖啡杯中飞”,这个咖啡杯就是端在企业家手中的确定规则。

大多数企业缺乏的其实并不是战略格局,而是与战略匹配的体系化运营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能依附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导者身上,也不能通过仅仅几个月的变革就可以轻易形成。这些体系化的运营能力,应该是建立在一整套反映最佳业务实践的规则系统上的、长期实施管理变革而自然形成的变革成果。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内部确定性能力,应该是建立在企业组织上,构建在企业流程之上,并且能够随着外界环境、客户需求和竞争形势而动态调整的。

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只有纵向的目标分解系统和业绩汇报系统,缺乏横向的端到端的运营能力,对于业务复杂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一套清晰的流程规则系统,就会衍生出大量的请示和报批流程,这种低效的运营模式不仅会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还会导致内部越来越官僚化,员工只对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客户负责。

因此,我们德石羿咨询团队在推介SDBE领先模型时强调,一个有追求的企业,其管理变革的目标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流程型组织,才能以内部战略、组织和流程的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即以确定性的组织和流程能力,来有效应对外界经营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我们要搞IFS?实际上我们要做一件事,我们要以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我们对未来公司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清晰的,我们不可能非常清楚公司未来能走到哪一步,因为不是我们可以设计这个公司,是整个社会和环境同时都来设计这个公司。所以我们不可能理想主义地来确定我们未来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过程的规则,有了过程的规则,我们就不会混乱。由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这就是我们引入IFS的原因。

——任正非

为什么华为这么多年都能保持稳定增长?原因就在于华为不是靠人来领导公司,而是用确定性的规则来管理公司的。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体系化运营,早在业务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华为就启动了一系列业务流程变革和IT化。时至今日,华为仍在持续推进管理变革,每年除了SP(战略规划)和BP(业务计划),还有变革的SP和BP。这种持续不断的常态化、动态化的变革管理,让华为即使在今天这么庞大的业务体量下,仍然能保持有序高速的成长。

华为目前正在运作的从战略到执行(DSTE)的战略管理流程就是其在战略管理上的“确定性规则”,它帮助华为实现战略目标从制定到执行的体系化运营。

作者前面提到的SDBE(战略—解码—计划—执行)的战略闭环管理模式也是一样的,要求企业管理层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缩小与标杆对象的差距。以业绩结果为导向,已识别的差距不消失,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动作就不能停止,新规划就不能启动。如此周而复始、复盘优化、持续改进的动态管理过程,能够有效保证战略目标的正确执行和落实,从而实现战略管理闭环。

1.3.3 案例:华为系统且持续的管理变革

回顾华为发展历程发现,尽管其如今无比辉煌,但背后的经历却无比艰辛。华为一步步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单一业务到多元业务,从行业的跟随者到领先者,虽然几次面临生死困境,但都保持了非常好的业绩增长势头。

这与华为几十年来不放弃任何战略机会,坚持管理变革不无相关。作为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典范,华为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高速上,边开车,边修车”,其稳健而快速的成长始终离不开对西方公司先进管理的借鉴。

削足适履: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一流的技术与一流的管理上,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则依赖于技术与管理的进步。在早期的《华为基本法》第三条中,华为就提出“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可见技术的进步在于虚心学习。

同理,管理也是如此。但是,不同于学技术时那样虚心,学管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作者和团队在咨询中发现,很多企业都有尊重技术但轻视管理的现象。因为很多人认为,管理因人而异,因行业而异,管理存在较大差异性。而且,业务表现越好的团队,越容易故步自封;越厉害的团队,越倾向于总结成功经验,排斥外来经验。因此,有相当多公司的死亡原因,就是自大。

因此,在那个与西方管理存在代差的年代,华为的领导们提出要“削足适履”,在管理改进和学习标杆公司的先进管理方面,采取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方针,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避免走弯路。

僵化指的是将学习对象的具体做法和背后的假设前提,进行全面系统、毫无遗漏地模仿及复制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将脚上的“草鞋”换成高级的鞋,着重以理解、消化为主,解决流程通畅的问题。虽然可能与组织原有的业务、管理、文化系统存在许多冲突,但是此阶段还不具备条件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如果盲目地改造、创新,往往将会导致整个学习过程失效。

优化则是在引入的管理系统能够做得规范,并且全面深入地了解管理实践之后,依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和公司文化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和创新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管理变得更有效和更实用。例如华为对于成熟管理体系所采取的优化原则是改良主义,即在理解与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与状态进行补充、完善与改良,而不是将西式管理改造成中式管理或华为式管理。

固化则是例行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夯实管理平台,将僵化和优化两个阶段的成果转变为制度系统和文化系统,对企业的行为方式进行指导和监督,最终固化成思想与意识,是一种持续自我更新与优化的机制。

在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方针指导下,华为坚定不移地启动各项管理变革,努力实现西方公司先进科学管理体系在华为落地。

博采众长:华为管理变革的标杆对象和历程

1995年左右,C&C08交换机的成功,使得华为短期内规模急剧膨胀,员工人数迅速增长,不仅内部管理体系日趋混乱,而且面临着全国各地办事处“诸侯割据”的局面。任正非等核心管理层意识到,华为如果不及时改革,就会像一辆失控的列车,即将脱轨。

为解决管理干部思想观念与业务能力跟不上的问题,1996年任正非首先提出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春节前,华为所有市场部干部集体向公司总部提交两份报告,一份述职报告,一份辞职报告,重新参加竞聘答辩。公司根据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求,确定聘用人选。在这场竞聘中,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很多被替换下来的干部重新回到基层,从零开始。

以此为契机,华为从此开启了大规模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形成了后来“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能左能右、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灵活管理机制。

与此同时,为解决内部管理问题,统一员工思想,任正非启动了《华为基本法》的制定。《华为基本法》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是对华为组织建设、管理制度化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思路的概括。自1996年3月成立《华为基本法》起草小组,耗时两年,终于在1998年3月23日审议通过。

《华为基本法》全文共6章103条,长达16000多字。它不仅帮助华为完成了管理体系的系统思考,详细规定了华为的基本组织目标和管理原则,并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还帮助华为解决了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问题,构建了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它是华为所有管理制度的起源,也是华为后续一系列管理变革的指导大纲。

除了这些变革办法,从1997年开始,任正非还将目光投向国外,大规模与全球最先进的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合作(见图1-6),目的是借助国际领先企业的管理经验,帮助华为重塑管理体系和流程,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图1-6 华为向世界级咨询公司学习

1998年华为与IBM正式开启ITS&P(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y&Plan,IT策略与计划)项目合作,内容包括华为未来3~5年向世界级企业转型所需开展的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八个管理变革项目。

其中,IPD旨在帮助华为进行产品开发模式变革,ISC则是帮助华为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IPD变革自1999年正式启动,其在华为的持续实践与优化,使华为建立起了一套制度化的研发管理体系,从此基于流程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确保了华为持续稳定的高质量产品交付;而其后的ISC变革则使华为在供应链的质量、成本、柔性和客户响应速度上取得了根本性的改善,有效地支撑华为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进入新千年以后,IT泡沫寒冬不期而至,再加上华为在小灵通市场的决策失误,以及港湾事件与思科事件的双重夹击,任正非几乎不堪重负。在经历这般内外矛盾交加的痛苦过程之后,任正非深刻意识到华为应该将战略和运营管理建立在组织上,而不是过度依靠个人决策。

2002年,华为邀请美国的美世咨询公司提供决策机制方面的咨询。华为首次引入美世公司的VDBD(Value Drived Business Design,价值驱动业务设计)战略模型,用于公司战略规划与执行。成立了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EMT)、战略部以及市场部,其中,EMT由任正非和一些高管组成,进行公司战略与日常经营决策,战略部负责落实与执行;市场部重点解决公司产品的发展方向问题,负责研究客户需求。还任命七位常务副总裁轮流担任COO,每半年轮值一次,这一措施后来逐渐演变成三大轮值CEO制度。

2003年,华为启动战略规划“801”,这是华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规范的从上到下制定的战略规划。

为什么叫“801”?

2003年,华为销售收入为40多亿美元。“801”的内涵就是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美元,是比2003年翻一番还要多的规划,从此“80×”就沿用下来了。

2005年,华为启动战略规划“803”。

2007年,华为开展IFS(Integrated Finance Service,集成财经服务)变革,构建全球化的财经管理体系,将财经融入业务,在加速现金流入、准确确认收入、项目损益可见和经营风险可控等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同年,华为聘用埃森哲启动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公司的运作效率。

2009年,任正非发表《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启动LTC(Lead to Cash)流程再造管理变革,建立起了一种“呼唤炮火”的“三角小组”模式,在一线形成面向客户的“铁三角”作战单元。LTC是华为的主流程,从发现线索开始,直至收回现金,实现端到端拉通,并在不同的流程环节卷入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其他业务流程,例如通过接入IPD流程,启动针对需求的开发,把质量、运营、内控、授权、财经等要素放到流程中去,提升公司综合运作效率。

随着各主流程的成功推行,华为也不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优化与升级。同年,华为正式花重金从IBM引入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业务领先模型)战略框架作为战略规划的方法论,并且作为中高层战略制定与执行连接的方法。2012年,华为从拥有三星电子背景的顾问团队引入BEM(Business Execution Model,业务执行模型),使战略分解与展开工作进入更系统的阶段,尤其是加强了重点工作运营管理。

在咨询行业,IBM的BLM,可以和著名的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以及迈克·波特的五力模型相提并论,是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连接的方法与平台。通过跟IBM咨询部门的合作,如今包括顺丰、TCL等在内的多数中国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IBM的BLM,但是真正把BLM融入企业运营过程,并且将企业各个层级的战略和组织管理的年度循环各个环节,变成重复发生的“业务流程”的企业,大概只有华为。

经过十余年坚持实践,华为结合自身的战略管理实践,不断深入发展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DSTE战略管理流程(见图1-7),允许各职能部门在统一的框架下,对工作规划管理进行创新,这为华为的持续稳健成长奠定了流程性基础。

图1-7 华为DSTE战略管理流程

德石羿团队结合IBM、华为、三星等标杆企业多年的战略实践,在BLM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优化,提炼出了SDBE管理框架;结合企业和业务的生命周期理论和熵减变革创新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出SDBE领先模型,指导各类企业打造战略管理闭环,尽快实现在所属细分行业领先的目的。 PpM7vPkfROMN1btvaPDJS4K7OezOSKST8pp86dq0tIRriGDnLephrBIngggwbE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